2020年的春夏之際,正值播種的的關鍵時節,嚴重的旱情影響了我縣所有的鄉鎮。兩個月以來,我縣範圍內未出現有效降水,有的旱地沒有播種,有的雖然已經播種出苗,但旱情已經嚴重影響著莊稼能否繼續生長發育的問題了。縣水務局、扶貧辦、農牧局等相關部門幫助廣大農民投入了一場近十年未有的抗旱搶種、抗旱保苗戰鬥中。
這些勤勞憨厚的農民們不埋怨、不等待,想盡一切辦法搶種保苗。滴灌、噴灌、大桶土法點水灌溉、老祖宗留下的坐水播種都用上了;拖拉機、柴油機、汽車、毛驢車齊出動,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抗旱攻堅戰。
城關鎮莊窩坪村的劉瑞龍風趣地說:「種了將近三十年地了,我在村裡好像是個帶頭的,我不開始種,別人不動,我一開始,大家就都行動起來了。農牧局給我們村配套的滴灌、噴灌、地膜,自己就花點水電費,再不好好種地,難道就等政府掰嘴餵了?國家扶持力度這麼大,配套這麼好的設備,不利用那就是人灰。」
窯溝武桂清,也是種地的好把式,耬種的玉米已經出苗了,苗齊苗壯,這幾天到處諮詢如何澆水的問題。
賈格樹窯的李老五,他的地都是旱地,離水井又遠,可是每天用毛驢車拉了大水罐,一瓢一瓢地坐水播種了土豆。
大石也村王秀青,土法點罐種植「張雜谷」13號穀子。
小缸房村李玉紅說:「以往年老天下雨、墒情好,咱順順利利就種上了,今年天旱,咱想辦法也要種,先搶種,不要誤了農時,等出苗了,咱再想辦法保苗,節氣不等人。」
窯溝鄉上場村高翔說:「玉米誤了最佳播種期,種小日期穀子,穀子也不能種的話,種豆子,種蕎麥,種草玉米,反正不能讓土地荒了。」
侯家圪洞村牛計和的玉米出苗了,每天早早去地裡開了噴灌看著,雖然用的水管有點細,不過,他有辛苦,早出晚歸,灌溉時間長,苗情長勢良好。
有水庫、水窖的農民,有人奇思妙想還買了洗車泵,借臺發動機就可以抽水澆地了,每天用洗車泵噴霧好幾畝地。
枳機也村的蒙江,是個有文化、愛思考的新型農民,每年春天,早早就計劃好了那塊地種什麼,種子化肥也是備好了,只是由於旱情,他不得不改變了原來的計劃,他說:「沒辦法,天年就這樣,只有種點日期小的,絕不能讓地荒一年。」 蒙江今年也買了抽水機,把所有的灘地都澆水種了,他說坡梁地也有部分能澆水,想種張雜谷13號,如果不行的話,就種黍子或豆子;蒙江還種了紅薯,莊稼不負有心人,在他的精心侍弄下,紅薯苗如今長勢旺盛。
達賴哈達村的賈全仁也是備了幾個塑料大水桶,用拖拉機拉水種了玉米。
破頭窯的小黨 ,穀子出苗了,從水窖裡拉了長長的水管,每天夫妻兩澆水。
劉老婆窯村有水庫,張廣東說「我買了臺水泵和水管,蓄了個小水壩,從溝底抽水,澆吧,這個設備挺快,一個鐘頭可以澆一畝多。」張廣東有時候半夜一點多就起來抽水了,他還信心滿滿地表示,辦法總比困難多,人定勝天!
……
這就是我們清水河農民的縮影,這些勤勞樸實又頭腦活絡的農民,他們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用在了土地上。抗旱保苗如火如荼地進行,我們也期待著這個盛夏以後能風調雨順,讓辛勤的播種與耕耘能有應得收穫,讓所有的付出都得到回報。
(本文圖片和視頻由文中提到的農民朋友們提供)
作者簡介
木子姐姐,實名李潔,1987年畢業於內蒙古烏蘭察布農牧學校,至今一直生活和工作於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企業工程師,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喜歡文字、喜歡收藏,關注流浪動物。個人公眾號「木子姐姐說」,多篇作品在清河創客、活力清水河和內蒙古日報融媒體草原雲平臺及呼和浩特文學藝術公眾號刊載,也被多家鄉土文學公眾平臺轉發。
來源:投稿(作者/李潔)
編輯:董欣
審核:劉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