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內外,燕山太行,春景如畫。
家鄉的美景近在身邊,
疫情過後,
讓久「宅」的我們走出家門,
放飛心情、擁抱自然,
「愛家鄉,遊河北,發現身邊的美」!
價值連城負荊請罪不遺餘力圍魏救趙一日千裡紙上談兵背水一戰邯鄲學步黃粱一夢
△ 趙苑公園胡服騎射銅像。
如果以城市為單位來計算所產成語的話,邯鄲在全國無疑會位於前列。據統計,與邯鄲相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著名成語有圍魏救趙、胡服騎射、負荊請罪、紙上談兵……每個成語的傳承離不開典故的加持。在邯鄲,成語典故是連接古今的時空隧道,了解邯鄲相關的成語典故,就如同讀懂了邯鄲這座城。
講邯鄲要從「叢臺」說起
認識邯鄲,不妨從武靈叢臺的「胡服騎射」開始。
△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前325年至前299年)始稱王。前222年,滅於秦國。
三家分晉後的趙國實力上遠遜於其他國家。不僅在和其他國家的戰鬥中常吃敗仗,還受到來自遊牧民族的侵擾。為富國強兵,趙武靈王令趙國將士一改以往寬袖長袍、上陣架車的戰鬥模式,開始效仿北方遊牧民族穿胡服、騎馬、射箭的騎戰風格。三年的時間,趙國吞滅中山,大敗林胡、樓煩二族,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爭衡天下的軍事強國,這場改變趙國命運的變革便是「胡服騎射」。
△ 這場革變史稱——「胡服騎射」,如今的邯鄲將街燈設計成弓箭狀,也是為了紀念兩千多年前的這次改革。
昔日趙國的風採可從叢臺公園中尋些影子,叢臺公園中的武靈叢臺便是當年趙武靈王閱兵賞舞之地。據史料記載,叢臺曾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等景觀,古人更是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來描繪這座宏偉的建築。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叢檯曆經多次改建重修,現存面積約1100多平方米,由高20多米的兩層青磚高臺組成的叢臺就重修於清代。
現在的叢臺雖不比以往,但仍是邯鄲的城市象徵。來到邯鄲,會發現這裡除了叢臺公園,還有叢臺區、叢臺路、叢臺廣場,甚至連招待朋友都會用叢臺酒。
△ 唐代文學家顏師古《漢書注》中寫道,因樓榭臺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意思是這裡有很多的高臺,相互連接在一起就是叢臺。相傳叢臺公園始建於趙武靈王趙雍時期(公元前325至299年),又稱武靈叢臺。
街頭漫步回憶點滴歷史
和邯鄲人說「回車」,第一反應絕對是:「啥回車?你是說嘞回車巷不?人民路陵西大街交通崗東邊兒,往南走走就是了。」而不是鍵盤上由Enter組成的按鍵。
△ 回車巷中的一家老商店,老人悠閒的窩在躺椅上。攝影:業餘攝
邯鄲市的城內中街(串城街)是趙國當時最繁華的街道,南起城南街,北至學步街,而回車巷處在串城街南段,全長約75米,寬僅有1.8米。相傳藺相如就在此回車避讓並感動廉頗將軍,從而演繹出「將相和」這樣的千古佳話。
老城區的街道都是傳統相容的混合區。漫步回車巷中,兩側是民國風格的建築和新興的人情味兒店鋪,時間在這裡不停輪迴,上一秒轉角偶遇邯山書院和慈禧行宮,下一秒則出現在街邊紀念品店挑選商品。
或許外地人眼中,回車巷是千篇一律的商業街,但在老邯鄲心中,仍以這條承載不盡歷史的老巷為傲。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圖一:回車巷一角,「胡服騎射」的街頭彩繪和「小黃車」。圖二:俯瞰回車巷。圖三:回車巷的街道。圖四:回車巷一角,樹幹上是「熊貓」的彩繪。
邯鄲有座「學步橋」
另一處像回車巷這樣重現成語典故場景的地方是跨於沁河之上的「學步橋」。
△ 邯鄲學步橋。
莊子《秋水》篇中有這麼一句:「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大意是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學習當地人如何走路,於是見一個學一個,最後不僅什麼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
成語「邯鄲學步」便是出自這個典故,這個典故還可以說成「學步邯鄲」「壽陵失步」「壽陵匍匐」等版本,一個典故可引申出這麼多成語,可見其魅力。可能正是因為「邯鄲學步」太出名,所以邯鄲就有了座「學步橋」。
△ 「邯鄲學步」從側面反映了在當時,邯鄲是絕對的「時尚之都」,引領天下風潮。圖為「邯鄲學步」雕像,由圖蟲供圖。
當然,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些。如「紙上談兵」的趙括、善於「自薦」的毛遂和沉浸「黃粱一夢」的盧生……如果繼續說下去,三天三夜都不一定講完。
△「黃粱一夢」的成語典故和毛澤東詩詞「一枕黃粱再現」均出於呂仙祠。相傳盧生遇神仙,做黃粱美夢就在此地。
如今,邯鄲雖然不再是戰國時那個「超一線大都市」,但流傳下來的那些成語依舊是這座城市的特色,並在重塑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來源 | 河北旅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