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自戀是什麼樣的? 自戀為何愈演愈烈?
時間:2016-03-30 11:08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病態自戀是什麼樣的? 自戀為何愈演愈烈?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津津樂道於自戀這個話題。而如今,社會科學家稱自戀已變成一種現代流行病。可我們該怎樣定義自戀?自戀愈演俞烈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們能治好這種病嗎? 自戀一詞源於何處? 2000多年前,古羅馬
原標題:病態自戀是什麼樣的? 自戀為何愈演愈烈?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津津樂道於自戀這個話題。而如今,社會科學家稱自戀已變成一種現代「流行病」。可我們該怎樣定義自戀?自戀愈演俞烈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們能治好這種病嗎?
自戀一詞源於何處?
2000多年前,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創作了《水仙花傳說》,自此,水仙便成了自戀的代名詞。傳說中的男主人公是位俊美的希臘獵人,某日,他巧遇一灣潭水時瞥見了自己的倒影,誰知竟不可自拔地墜入了愛河。他痴迷於這驚世之美,直至死亡也不願與它分離。後來,一朵水仙花綻放於他的安息之處。
水仙:自戀之花
通過深入研究自我及自我與外界的聯繫,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讓自戀這個概念廣為人知;同時,他的研究也為其他自戀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病態自戀是什麼樣的?
健康自戀和病態自戀是自戀程度的兩個極端。健康自戀是正常的,它是人體機能的一部分。現實成就、抗挫折能力及社會關係給予的支持可讓健康自戀者自愛自信。
而病態自戀者則沉湎於自我,過度需要別人的讚美和認同,同時還會漠視他人感受。如果自戀狂沒有如願以償得到關注,就會濫用藥物、甚至患上重度抑鬱症。
自戀狂常以驕傲自負的形象示人,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隱藏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保護自己那脆弱不堪、些許微辭就能擊碎的自尊心。因此,自戀狂們發現自己的人際關係尤為脆弱,在他們眼中,那不過是個提供他人長期關注的工具罷了。當自戀程度特別嚴重時,就會產生危害。這表明他們已成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定義是「普遍誇大自我,需要讚美,自成年初便在各種情境下顯示出移情能力的缺失」。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極端自我,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貌或理想愛情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對他人的批評極度敏感,同時還會有其他方面的表現。
年輕人和男性似乎最容易受到該病影響。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但幼年遭受虐待及漠視或許是病因之一。
自戀為何愈演愈烈?
在臨床環境下,約有2%至16%的人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但在普通人群中,受其影響的人不足1%。有些人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十分罕見,但各種研究顯示,少不少見取決於調查樣本的大小和自戀特質的評估方法。
其他人則給自戀貼上了「現代流行病」的標籤,他們認為,工業和後工業社會的快速變遷是誘發自戀的罪魁禍首。短短數十年間,社會風氣就已由強調集體轉變為注重個人,而自尊運動正是轉變的關鍵。人們斷定自尊就是成就人生的秘訣。為了讓孩子更加自信,老師和父母們開始向其灌輸他們是如何地 的觀念。父母忙著「賜予」孩子自尊,而非鼓勵他們通過努力贏得自尊。
在個人主義逐漸興起,社會現代化導致世風日下時,社會和父母絕不能再像原來那樣,依舊支持孩子注重自我。某項研究顯示,融入社會,譬如積極融入社區、與朋友家人建立良好關係,對健康大有裨益。
社會結構越來越不穩定,人們也愈發難以建立有意義的社交關係。過去,人們習慣於換位思考,總是以家庭為重,但現在,他們更喜歡追求個人利益。現代社會似乎已將聲譽、財富和名氣置於 地位。除此之外,人們根本不重視社交關係。因而,自我遂變成了「失去社會意義的空虛自我」。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qingjuw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