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媒體對一些影視人、體育明星的報導,使他們自私自利的生活方式、「規則不適合於我」的特權意識進入公眾視野。在此過程中,「自戀」「缺乏同理心」等字眼頻繁出現在文章中。
「自戀」一詞起源於水仙花。
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則水仙花的傳說故事:美麗無比的少年納西索斯,引得無數少女對他一見傾心,其中包括山中仙女伊可,可他卻自負地拒絕了所有人。眾神憤怒了,決定讓納西索斯去承受痛苦:愛上一個人,卻不能以被愛作為回報。
納西索斯無意發現山湖中有一個俊美少年,他對他一見鍾情,難以自拔。納西索斯並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影子,終於在赴水求歡時溺水而亡,死後變成一朵美麗的水仙花。
這個故事給我們警示:只有在擺脫過度自戀之後,真正的美和可愛才會綻放。水仙花也成為自戀的詞根。
自戀,並不僅僅存在於神話中,也存在於現實中,通常我們會稱這人「自我感覺良好」。
隨著「自戀」一詞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身邊那位經常令人不快的同事、朋友、戀人、伴侶或家人,與自戀相契合。
到底什麼樣的人是自戀呢?自戀者能不能改變?他們真的能體驗到別人的感受嗎?人們渴望對自戀者多一些了解,近年也湧現了許多相關書籍。儘管如此,美國作家溫迪的《關係陷阱:如何與自戀的人相處》仍為人們解決這一挑戰性議題提供了獨到的方案,為自戀者的親友裝備了一套可信的導航工具。
溫迪是臨床心理學家,認知療法學會奠基人之一,從事心理諮詢長達30多年。這本書是她長期實踐與工作的總結。
大多數關於自戀的書,都在敦促你「快跑」,逃離這個心裡只有自己的、虛榮的人。可是,問題沒有這麼簡單,如果自戀者是婚姻伴侶、是自己的家人,都要離開沒那麼容易。此時,《關係陷阱:如何與自戀的人相處》就是你手中的工具。
01什麼樣的人是自戀者
美劇《實習醫生格蕾》中,美麗的女醫生Jo Wilson與Alex相愛多年,卻一直拒絕嫁給他。最後Jo說出實情,自己其實是已婚狀態。
Jo的丈夫paul是一位有名望的醫學博士,一開始他也很愛Jo,狂熱地追求Jo。可是,婚後Paul卻讓Jo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恐嚇她,以他的聲望和地位,她不可能對抗他,哪怕是去起訴他也不會有人相信她。
Paul本質上就是一個嚴重的自戀者。雖然他看起來體面、自信,有時還深諳迎合討好之道,但他可能突然對她出手,使她陷於憂傷、痛苦、厭煩和憎惡之中。
通常,自戀者會表現得只關注自己、有特權感、貶低別人、需索無度、不信任別人、完美主義、自視高人一等、尋求讚許、缺乏共情、強迫性、成癮性、情感上的疏離等等。
自戀者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於讓自己保持完美形象,很少與他人共情,甚至完全沒打算去傾聽、關心、理解別人的需要。這樣的人很難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親密的聯結。
自戀者可能終其一生都在致力於吹噓和誇耀自己,殊不知自己內心深片也跟其他人一樣,憧憬著一個有溫暖擁抱的、安全安靜的避難所。他們試圖通過自身的魅力或唬人的行為來博取他人的關注。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有一句非常熟悉的話可以解釋這個原因,「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當這個吹牛大王還是一個孩子,帶著每個孩子初來這個世界時都有的需要、願望和情感,然而因為受家庭的影響,使他們認為自己是舞臺的中心,是聚光燈下的尤物,規則都是為別人設定的。
一種情況就是被慣壞的。
在自戀都成長的家庭裡,父母灌輸給孩子的信條就是要比別人優越,要擁有特權,並且父母對這一信條身體力行。
這種家庭的做法通常是:基本不給孩子設立規矩,當孩子越界違規時,也不會承受什麼嚴重後果。
他總是被極度縱容,父母一般不會教他管理或忍耐自己的不適狀態,這導致他們出現一種不切實際的權力感和自大感,成人之後他毫不懷疑自己應維持自童年起就接受的那種優越感。愛對於他們來說,常常只意味著被愛,他們自己其實不懂得愛,也沒有能力去愛。
一種情況就是過度依賴。
父母雙方或一方過度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為孩子掃清一切困難或障礙。這樣的父母不去培養和鼓勵孩子做事或社交技能,而只是親力親為代勞。如此以來,孩子被剝奪了勝任感,習得了無能感和依賴性。長大後,他習慣於讓別人照顧他,這樣他就不必面對挫折,不必面對做錯事後的羞恥感,不必把自己看成一個失敗者。
第三種情況就是孤獨和被剝奪
許多自戀者的根源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愛是有條件的,換言之,孩子是否得到愛,取決於他的表現。父母讓孩子感到,愛是有前提條件的,只要不完美,就不值得被愛。
孩子逐漸發展出相應的人生信條,就是「我不需要任何人」「沒有人可以相信」「我會照顧好我自己」「我會證明給你看」等。
他不會僅僅因為他是他自己而被愛,也沒人引導和鼓勵他發現真我,也沒有教他換位思考,或如何體會他人的內心情感。在他所經歷的人際互動中,共情是缺位的。同時,因為他總遭受批評,他又背負著羞恥感和自卑感。作為一種防禦,他會集結內心所有的對抗力量,去扼殺與他生命主題相伴的痛苦。
因為人類的複雜性,人的性格又是多種因素混合作用而成,因此,一些自戀者表現出來的是混合型的。
02自戀者會改變嗎
書中溫迪舉了這樣一個例子:58歲的路易斯是典型的自戀者,從頭到腳穿著光鮮,經常驕傲地提到自己對經典文學的收藏,喜歡提起自己認識的名人的名字,藉此顯示自己的地位。
其實他與這些人很少有私人交往,一般都是生意合夥關係。他與家人的關係相處得也不好,他想念兒子,可兒子給他打電話主要是尋求商業建議,要麼就是借錢;他希望妻子趕快退休,對妻子的工作熱情他一點兒也不理解,甚至侮辱和貶低妻子。
兒童精神病學專家丹尼爾·西格爾認為,兒童依戀經歷會直接影響其情感、行為。路易斯是在怎樣的家庭裡長大的呢?他的爸爸為人嚴苛,而媽媽熱衷社交。他是家中的老大,父親忙於公務,母親心思不在孩子身上,所以路易斯在做人方面受到的引導很少。從小他就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任何問題都是「別人的錯」。
父親要求孩子在公開場合,不可以用不夠完美的分數或表現讓他丟臉,任何害怕或難過都是懦弱的表現。路易斯從小就被告知他是要做大事的人。孤獨是他最熟悉的狀態,在這個家裡,沒人為他提供一個給予共情或建立情感聯結的榜樣。「尋求認可」「羞恥」「不信任」就成為路易斯生命的底色。
當人感到危險受到威脅時,通常會採用熟悉的策略來驅趕惡魔。
在社交場合,路易斯為了避免羞恥和被拒絕的感受,很容易進入尋找認可的狀態,裝腔作勢、誇誇其談,這種用炫耀來逃避的行為,其結果適得其反。
這麼多年,他從沒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直到最近,妻子竟然威脅要離開他,而且看起來是認真的。
自戀,實際上是有情感缺陷的人格障礙,他們缺少共情能力,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自戀者可以改變嗎?在溫迪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一個人之所以沒有改變,是因為痛苦還不夠強烈,或者除了名聲和榮耀,他還沒有找到一個值得追求的東西。
路易斯在婚姻生活中就是如此。妻子的態度讓他很痛苦,也很恐懼,大到可能會促成改變。
變化的槓桿有很多,比如潛在的或已發生的重大損失,如路易斯妻子威脅要離開,還有身體狀況欠佳、工作終止、財務窘迫、惹上官司等等,有了這些,自戀者才可能看到自己的問題,並想要改變。
如果我們有雙很舒服的鞋子,即使穿舊了,我們還是不願意扔掉,因為它跟我們的腳很貼合,我們可以穿著它走很遠的路。這點類似於我們與別人相處的方式。當我們面臨困境時,會本能地依賴自己熟知的、大腦程序化的反應。只有出現鞋不跟腳或走不了路太過疼痛的情況,我們才會痛下決心扔掉。
想要改變,只能清除掉通往果斷和自信的路障,克服對改變的抗拒和對舊習的順從。在理性、共情、自我擔當的基礎上,建立真實的自我,學會與人建立聯結,學會傾聽和接納,並承擔責任。從而治癒曾經的傷口,找回被放逐的那部分孤獨的自我。
03如何與自戀者相處
1. 衝破禁錮,從改變溝通開始。
為何自戀者的行為激怒你時,你會一而再的容忍呢?只因為自戀者的某種行為,引起了你內心深處的某種共振,這種熟悉的感情與陳年舊事中的感覺聯繫了起來。這種感覺讓你自發產生應對反應。
在年幼時,有人對你施加操控和辱虐時,你的反應大概是屈從,乖乖行事,以此保護自己。即使你現在是成年人了,自戀者的行為,也會點燃你舊時的記憶,與之相伴的習慣反應就會表現出來。
自戀者常用一些經典的誘餌和操控手段:玩消失、引蛇出洞(套出你的話,貶損你)、化身博士(他會抓住機會成為你的英雄,但你不能質疑他)、給傷口撒鹽(得寸進尺)、魔鬼代言人(置若罔聞)。
這時人們很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威脅感、怨恨、氣憤、無力感。你希望保護好自己,卻毫無招架之力。要想更有效地與自戀者打交道,你要告訴自己「此一時,彼一時亦」,調整自己的內心獨白,採用新的溝通方式,勇敢表達真實的自己。
2. 立足當下,開啟全新互動模式
獲得成功的重要工具是充分認識到自己是誰,認識到自己如何一步步發展成今天的樣子。學會識別不健康的習慣,學會在自己即將落入陋習時止步。這是開啟全新互動模式的關鍵所在。
記住,你有自己的權利和觀點,你完全可以好好享受聚會時光,不需要去迎合取悅那個討厭的人。你可以選擇不再像過去那樣在他面前表現出內疚、屈從和虛弱無力的樣子,將自己錨定於真實、健康、成熟的自我之中,保持開放而淡定的態度。
面對炫耀者,立足於當下,只對你們互動中那些簡單而平凡的美好做出積極反饋,如誇讚對方的重點放在具體事物上;拒絕自戀者使用特權,告訴他遊戲規則;面對成癮的自我安撫者,提醒自己,他不是故意要帶上這個面具,他的疏離也不是你的錯。
3. 走為上計,逃離危險的自戀者
危險的自戀者從不自責,缺乏起碼的道德準則,在極端情況下,會出現那種頑固的自以為是或反社會者行為。
如果自戀者行為威脅到你的安全,大可不必停留,為自己制定好一個自我保護的計劃,為自己準備一條安全逃離的路徑。
應對困難關係時的七個小技巧:讓效果與意圖一致;示範;建立合理的預期;相互尊重;自我表露;明辨今昔;同舟共濟;預見衝突;承擔責任;真誠聆聽。
當我們深思熟慮地選擇交流方式、語言、聲調、動作,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圖時,就是向對方示範我們期望被對待的方式。沒人能確保自己能成功地改變他人,但可以學會如何利用善意和關愛的力量,開啟改變之門。無論結果如何,你在解救自己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這本書中,主要講述的是與自戀者相處的方式方法,對於改善與自戀者的互動體驗來說,都是有效的自助工具。當然,有時你竭盡全力,也無法改變,不妨尋求專業的治療師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