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次分手會讓一些人失去理智?愛情依戀理論給你答案!

2021-01-11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愛情具有不確定性,這是我們都了解的常識。但是,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不接受分手呢?他們會因為一次分手而失去理智,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來威脅對方不要分手。

其原因和愛情依戀理論有關。

依戀,最早指的是嬰兒對特定個體的積極反應,其最大的功能是給嬰兒提供一種安全感。所有嬰兒都會對最初照顧他們的人(主要是母親)產生依戀,但依戀的性質是不同的。

依戀理論,是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通過研究1歲小孩和媽媽之間的互動實驗提出來的。

實驗是這樣的:他將媽媽和小孩帶到一個有很多玩具的房間,要求媽媽離開房間一會兒,然後觀察媽媽回來時小孩的反應。結果顯示,小孩主要有三種比較典型的表現。

第一種是安全型。媽媽離開時,他會一直挽留,且表現出不高興和抗議。當媽媽回來時,他會要求媽媽抱,抱一會兒後會自覺要求玩兒。如果媽媽離開太久,他會不安,但只要媽媽回來,他就會覺得安全,不哭不鬧。

第二種是迴避型。媽媽離開和回來時,他都沒什麼反應。但是通過儀器測量發現他有焦慮情緒,只是沒有表現出來。他的這種反應可以看出他平時和媽媽的相處模式,即他已經學會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來陪自己。

第三種是焦慮型。媽媽要離開的時候他會一直哭鬧,不願意讓媽媽離開。當媽媽強行離開後,他會特別憤怒,並在媽媽回來的時候打媽媽,然後好久才能平靜。他特別害怕媽媽離開,自己玩兒的時候也不安心,隨時觀察媽媽的動向,擔心媽媽再次離開。

還有的小孩在媽媽離開時,他會表現得很慌亂、不知所措。當媽媽回來時,他也不知道怎麼辦,有時讓媽媽抱著,同時又不讓媽媽抱。他覺得媽媽傷害了自己,對媽媽又愛又恨。這是紊亂型的孩子,比較少中,主要是前三種。

孩子的依戀對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父母轉向同伴、普通朋友或戀人,這樣,成人的愛情過程就可以看作是幼兒依戀過程的再現。

後來,社會學家布倫南在此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愛情依戀理論。他認為,早期依戀體驗會嚴重影響成年人用什麼方式來維繫親密關係。由此,他把成人的依戀風格也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

安全型的人在戀愛中對情侶的「依戀」是相對安全的。他們是快樂的、友善的,對親密關係不恐懼,相互信任和支持。他們在享受親密關係時,不會對戀情過分擔心。他們善於接納自己和對方,並且願意做出改變以滿足對方的需求。

迴避型的人在戀愛中對情侶的「依戀」是不充分的。雖然他們渴望與伴侶建立親密關係,但是他們對自己的獨立性看得更加重要。他們很多時候會拒絕承認自己對依戀的需要,認為失戀也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也沒有發展出對伴侶的信任。他們和戀人相處,很少感到幸福和親密。

焦慮型的人在戀愛中對情侶的「依戀」是過於依戀。他們既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又擔心對方不會回應自己的愛,不願和自己在一起。他們希望伴侶時刻表達對自己的愛,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平靜下來,否則就會很敏感,心神不寧。

在闡釋完愛情依戀理論的幾種風格後,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為什麼一次分手會讓一些人失去理智呢?

從愛情依戀理論來看,那些因為分手失去理智的人,就是具有焦慮情緒的成年人。他們從小和撫養者之間形成一種矛盾和缺乏穩定性的關係。父母可能對他們忽冷忽熱,使得他們無法確定如何才能贏得父母的愛。這種類型的孩子長大後,會表現出一種深刻的焦慮感和極度的恐懼感。

他們在愛情裡會特別敏感,對方一個小小的暗示他們都會想很多,特別擔心對方離開自己,不愛自己。一旦對方提出分手,他們就很容易走向極端,因為他們接受不了對方離開自己,就像小時候媽媽的離開。這種分離焦慮帶給他們極大的恐懼感,這才讓他們失去理智。

這裡要說明一點,我們在談論愛情依戀理論的時候,說明親密關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生早期的依戀體驗。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宿命論,但是我們可以從中了解自己和他人,這也是談論愛情依戀理論的意義所在。

同時,我們還要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一個具有自由意志的獨立個體,可以通過心理調節改變早年養成的心理習慣。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首先,我們要掌握愛情依戀理論,並通過這一理論來分辨自己和伴侶的依戀類型。

如果自己和伴侶在一起很幸福,能夠充分表達各自的情感,也不會過分擔心戀愛關係,那說明你們的依戀類型是安全型,繼續保持就好。

如果自己和伴侶在一起很難感受到幸福,彼此缺乏足夠的信任,彼此都比較重視獨立,兩個人在一起總是覺得有距離感,那說明你們的依戀類型是迴避型,需要改變。

如果自己和伴侶在一起沒有感受到快樂,且非常缺乏安全感,總是期望伴侶給予強烈愛的回應,這樣心理才踏實,那說明你們的依戀類型是焦慮型,需要改變。

這裡要說明一點,親密關係中,我們更多的是尋求自我改變,不要把改變的期望寄托在對方身上。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依戀類型中是需要改變的,做好自己是關鍵。

其次,根據具體類型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和對方的相處模式。

如果覺察到自己是迴避傾向的人,就需要有意識地打開自己的內心,給予對方充分信任。

從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說,不願打開心扉的人,是一種高度自戀的狀態。因為他們認為,在自己不能控制的邊界之外,都是充滿敵意的。他們之所以不願意和伴侶建立充分的信任感,就是因為不信任外在世界,進而選擇活在自己的自戀中。

自戀是依戀的對立面。過於自戀就會導致依戀不充分,但我們每個人又是需要依戀的。怎麼辦呢?答案是降低自戀的程度。

迴避傾向的人,降低自戀程度,需要學會運用「自體客體」這一角色,去「使用」伴侶。

「自體客體」是自體心理學創始人海因茨科胡特提出的,他把這一概念定義為這樣一些人或客體:被體驗為自體的一部分,或為自體提供一種功能而被用於為自體服務的人或客體。

我們用自己和伴侶的關係來具體解釋下:伴侶的確是客體,在我這個自體之外,但是我覺得,伴侶好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樣來使用伴侶。

如果我們能夠「使用」伴侶,信任感也會建立了,那麼我們和伴侶之間的關係就會親密。比如,我們可以讓伴侶幫助自己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如果覺察到自己是焦慮傾向的人,就需要學會放下自戀和控制。

文章開頭的問題,就是在說那些具有焦慮傾向的人會因為一次分手而失去理性,是因為他們放不下自戀和控制。

在他們看來,自己是不能接受分手的,也是不可以分手的,潛臺詞是「我那麼好,怎麼會分手呢」,這是自戀。另外,他們需要掌控一切的感覺,一旦伴侶提出分手,戀愛這件事就讓他們失去控制感,於是他們會感到焦慮和恐懼。

他們要做的是,看到外在世界總體是善的,哪怕有分手存在,同時還要相信,還有另一個「他」在等著自己去愛,那時的自己不怕失控,甚至會欣然接受失控,因為外在世界的善會接住自己。

再次,運用愛情依戀理論了解彼此的同時,學會維繫一段健康的愛情關係。

愛情依戀理論幫助我們看清自己和了解伴侶,這不僅有助於我們建立穩定情感的能力。還有益於維繫一段健康的愛情關係。

臺灣大學孫中興老師提出的「一個觀念」和「一個準則」,給我們在經營愛情時很大啟發。

「一個觀念」指的是「鑽石愛情觀」。在孫中興看來,一段健康的愛情關係,彼此應該像鑽石一樣,各自完整,但又能追求雙方切面最大限度的契合度。這說明愛情中的兩個人不僅相互獨立,又是合為一體。

「一個準則」指的是 「平等對待和共同奮鬥」的相處準則。「平等對待」很容易理解,即要尊重彼此,不要過於強勢和控制,像焦慮型的人,也不能過於冷淡和漠視,像迴避型的人。「共同奮鬥」,是要求雙方找到共同價值觀中的人生目標,有意識地培養共同興趣和共同話題。

這樣的觀念的準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但只要我們願意為自己的愛情付出努力,那就會有所收穫。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依戀對象,在依戀中看清自己,活出自己,是我們的一生追求。

雖然我們與伴侶的依戀和早期的依戀體驗有關,但並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那些糟糕的體驗。愛是相互吸引,愛的長久就是願意去改變。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和伴侶的依戀中有問題時,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去調整和改變自己,這樣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而改變最主要的就是破除自戀,讓自己在愛的實踐中慢慢學會信任他人,接受不確定,並理智看待愛情。

如果自己已經升級為父母,那就要意識到自己和孩子的依戀關係會影響到孩子成人後的愛情依戀,所以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和愛,讓他在孩子的時候完成依戀,成為一個安全型的人。

最後,借用魯米的詩來作為結尾:

如果你可以哪怕一次,

拋棄你自己,

秘密中的秘密,

就會向你敞開;

隱藏在宇宙背後的未知的容顏,

就會在你的知覺之鏡中顯現。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

相關焦點

  • 愛情心理學:揭示愛情本質的心理學理論
    愛情心理學是一門解釋愛情的知識,需要學習和運用。為什麼我們看到我們喜歡的人會心跳加快,為什麼戀愛中人總是甜蜜的,為什麼單相思是最痛苦的,為什麼初戀是美麗的,為什麼分手是痛苦的,為什麼會有七年之癢,戀愛的原因有很多,各種愛是理解愛的關鍵,如何把握愛是我們應該做的。愛不能被抓住和觸摸,但愛的行為和心理是可以描述、解釋和研究的。
  • 天蠍座:天蠍座在面對愛情時總是會失去理智!
    天蠍座在面對愛情時總是會失去理智,尤其是因為在乎一個人才會更加想要控制對方,可是矛盾的TA又害怕自己濃情蜜意的那一面被人發現,被人利用,因此TA才會故作神秘,看似不容易讓人猜透,但其實天蠍座是很需要被保護被愛的,對於人性,天蠍從來看得比所有人透徹,可以說他們極端,但是,他們無法不真實地活出自己
  • 心理學分析:我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還會懷疑我出軌
    最近因為疫情原因導致好多人都待在家,也有好多小情侶無法見面,甚至淪為異地戀。也就有很多人找我諮詢一個問題:我很愛我的他(她),可是我那麼愛他(她),她(他)為什麼不相信我呢?是我的原因還是對方的原因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下依戀理論。什麼是依戀理論呢?依戀,一般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 分手後不挽回前任,會失去更多,相反你這樣做,前任遲早找你複合
    ——分手後不挽回前任,會失去更多,相反你這樣做,前任遲早找你複合!「分就分吧,沒有什麼可挽回的了」 「既然已經分手,我也不想在花心思去挽回了」 不知道分手後的你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我知道你不挽回其實就是想不再去浪費時間和精力。想要節約一些生活成本,但是你真的知道「成本」是什麼意思嗎?
  • 比渣男更可怕的男生是理智的內心有缺陷,因為他們害怕失去
    比渣男更可怕的男生是理智的,理智到狠的可以抑制自己感情和生理的男生,明明喜歡一個女孩子,心理和生理都喜歡,她也默認了,但是男生終究要在一個家庭裡做遮風擋雨的人,理智,我給不了你一生的幸福,怎麼就可以有那一夜的歡愉,我給不了你一生的承諾,我怎麼可以耽誤你的時間,也許還沒開始就理智的結束
  • 為什麼越是愛得死去活來的人越不能在一起?愛情三角形理論來解答
    很多人,因為寂寞而錯愛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為錯愛一人,而寂寞一生。在我們形形色色的愛情旅途中,有的人初初見時恍如驚鴻,電閃雷鳴,可是越是熾熱的關係越是經不起歲月的考驗,不是我錯過你,就是你別了我。王曉曼談了3年的男朋友,分手後相親了一個女孩,沒想到第二個月他們就結婚了,年底他們的孩子就出生了。王曉曼掐指算了算,好傢夥,就在相親的第一個月大概這孩子就懷上了。
  • 前男友提分手,我想挽回該怎麼辦?
    女人會覺得,只要你愛我,就算我跟著你吃糠咽菜也沒關係,重視情感需求的滿足,常常忽視現實價值的作用,所以我們覺得女人很傻很衝動,女人提分手總是有突發性。今天不開心了,覺得對方沒有滿足你的某些要求了,就突然提分手,這個分手也不是真的想分手,說到底還是想讓對方來哄你,想讓對方做出一定的妥協,給你讓出一些安全感。而男人的分手往往有預謀性。
  • 你的依戀類型決定戀愛中的表現
    在情感諮詢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在戀愛中太過於患得患失了」,「我的女朋友太作了,讓我很苦惱「,」為什麼別人談戀愛一談就是兩三年,而我只能談到兩三個月……」其實這些行為問題都可以歸咎於依戀類型。下面七月給大家講一講依戀類型,相信大家了解後,對戀愛,朋友關係和自身,以及如何與對方相處會有一定把握和幫助。那麼我們開門見山,依戀類型是指什麼呢?
  • 為什麼那個愛你熱烈如火的男人,轉身娶了別人?因為這個愛情理論
    很多人,因為寂寞而錯愛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為錯愛一人,而寂寞一生。  在我們形形色色的愛情旅途中,有的人初初見時恍如驚鴻,電閃雷鳴,可是越是熾熱的關係越是經不起歲月的考驗,不是我錯過你,就是你別了我。王曉曼談了3年的男朋友,分手後相親了一個女孩,沒想到第二個月他們就結婚了,年底他們的孩子就出生了。王曉曼掐指算了算,好傢夥,就在相親的第一個月大概這孩子就懷上了。
  • 分手後為什麼不要複合?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今天,收到一個讀者的來信中寫道:我和男友分手一年了,原因是一年前他喜歡上了另一個女孩。可是一個月前,他找到我,說他忘不了我,愛的是我。只要我答應和他重新開始,那麼他願意和對方分手。我現在非常的糾結,因為理智上我不應該答應他,但是內心卻有一種想要複合的衝動。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愛情,如果是的話,我害怕拒絕了他,我會後悔,我到底該怎麼辦?
  • 男朋友出軌了要不要分手?如果你猶豫要不要分手
    是不是他選擇出軌選擇與別的女人在一起,就足以證明他的內心中已經沒有我了呢,這個問題也是折磨了很多女人的,是他們使勁的去想,也絕對不會想出那個自己想要的答案,這大概就是感情吧,對於一個被情傷過的女人來講,既無法面對男朋友出軌的事實,但是要讓她現在原諒男朋友也是絕對不可能的,在這個時候也是非常艱難的,也是相當痛苦的,其實既然男朋友出軌已經成為了事實,那麼現在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的讓自己冷靜下來,只有冷靜下來才能夠理智的去處理這件事情
  • 未來一周,愛情遇彩虹,月老相助,舊愛挽留,3星座執著再愛一次
    在感情上,水瓶總是希望先被承認,水瓶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水瓶希望在感情上,情人能更主動一些,水瓶需要情人對自己的肯定,當情人被肯定時,水瓶會繼續與情人相處,水瓶會繼續願意在情人面前坦誠自己。可是一旦水瓶發現情人對自己不耐煩了,便會停止付出,甚至主動遠離情人,因為水瓶不想情人嫌棄自己,他們甚至會先提出分手。在感情結束的時候,水瓶想的只是自己的問題,水瓶只知道是自己的自卑,導致了感情走向破裂。瓶子想要使自己更有自信,瓶子的思念在滋生,而前任也願意多讚美瓶子,給予瓶子愛的信心。下個星期,月老眷顧,天降紅絲,前緣纏綿,水瓶座擁抱著舊愛。老情誼一旦萌發,水瓶又會與前任重逢。
  • 分手後,如何做?能讓前任迅速回頭,挽回我們的愛情
    人的一生,大約會遇到2920萬人,兩個人相識的概率只有千萬分之五,相知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三,相愛一場更不容易。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不清楚為什麼喜歡?愛情是最玄妙的東西,更搞不懂我們自己為什麼會飛蛾撲火的愛上。當失去美好的愛情的時候,如何消化自己的痛苦,大家普遍認為有兩個途徑,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忘記。二是認識新歡。
  • 為什麼分手後的戀人都會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
    愛既是恨,恨亦是愛所謂,恨是由愛而生,愛是因恨而死…情情愛愛,纏纏綿綿,分分合合,萬物皆相生相剋,有愛既有恨,互相糾結…男人和女人之間沒有友誼,有的只有愛與恨;得到了又失去了,恍惚之間已成陌生人! 【1】為什麼?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 是愛是恨還是遺忘?
  • 鮑爾比:依戀關係揭曉答案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曾經在1950年就這種現象提出了一種解釋: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孩子表現出來的上述截然不同的現象,正是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係在孩子行為上的投射。不同的依戀模式下的孩子在同一個環境下的表現也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是一樣的,有的孩子就截然不同。
  • 想分手又捨不得怎麼辦?如果你猶豫要不要分手
    不分手的愛情,不足珍惜,其實,每個人在經歷一段感情後,不免都想分手,愛情失去往日的激情,當戀愛進入怠倦期,時間也長了,自然而然也就膩了這樣往往會產生矛盾的心理:想分手卻又捨不得,那對於想分手又捨不得怎麼辦呢?
  • 為什麼有些人,分手後還要互相折磨?
    當一個還在愛情鼎盛時期,正享受溫柔的時刻,很難想像在大家到分開時候的嘴臉和行為轉變,也永遠不會知道所有人都會經歷期待後的失望,曾經如膠似漆的甜蜜,待決定走的那一刻,對方的神情會有多麼的冷漠。有些關係無論開始的時候多麼甜蜜,更多概率則是形同陌路的最終結局。
  • 《愛情理論》他泰明星告訴你在愛情裡什麼叫做風水輪流轉
    《愛情理論》是小編看過這系列天府泰劇裡CP比較少的,就兩對,而且主演講述的就是其中一對,而且這一對告訴我們喜歡一個人當你怎麼對他的時候,回頭人家就會怎麼對待你,不要把別人對你的付出看作理所當然,當你回過頭髮覺時,可能人家已經不在那裡等你了,有的還有機會往回,有的可能連機會都沒有。
  • 原則性問題導致分手,如何挽回和修復感情?
    人在感覺自己做錯了事,盡力彌補的時候容易回到嬰兒狀態,嬰兒在餓了或者身體不舒服時會哭鬧,這樣母親會心疼和理解嬰兒的需求,會儘量選擇滿足,這是來自偉大母親的母性。 但是如果在愛情裡, 這種「嬰兒狀態」戀愛傾向,一定要去避免。要知道愛情的相處模式和母親對於孩子的無私奉獻是不一樣的,母親為了孩子會不顧一切付出,無限次選擇原諒。
  • 十二星座裡,誰會流著淚說分手?
    當一段感情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沒有辦法繼續走下去時,我們或許不得不分手。面對分開,有的人沒有辦法接受會苦苦挽留,可是有的人就算心裡再難過再心痛,哪怕流著淚也會選擇與對方好聚好散。讓我們一起看看十二星座中會流著淚說分手的幾個星座吧,你上榜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