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為啥我家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特別乖,一回到家就學著大吵大鬧?」「我家的孩子也是這樣,去幼兒園接他的時候特別粘人,一到家就不行了。我還專門去問了孩子的班主任,老師也說孩子表現得很乖呀。」「我家的孩子剛從幼兒園回家的時候是乖得,在家還沒多乖一會就開始發脾氣了,愁死我了。」
許多媽媽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自己的孩子明明在幼兒園中表現得很乖巧,可是一回到家就像是完全變了一個人,不是大吵大鬧,就是鑽到屋子裡一句話都不說。
難道是自己的孩子生病了嗎?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曾經在1950年就這種現象提出了一種解釋: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孩子表現出來的上述截然不同的現象,正是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係在孩子行為上的投射。
不同的依戀模式下的孩子在同一個環境下的表現也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是一樣的,有的孩子就截然不同。
01鮑爾比依戀理論究竟是何方神聖
鮑爾比依戀理論主要解答的問題是孩子在與外界單獨接觸和有父母在場的情況下為什麼會出現表現不同的情況。
1947年紐約醫學會組織醫學專家看了一場不同尋常的電影:《悲傷:嬰兒期的致命危險》。這是由心理醫生斯皮茨拍攝的一部反應父母和孩子情感連結重要性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收容所內都是和父母離開的孩子們,其中一些孩子神情絕望,在本應享受快樂的年紀卻像一具具行屍走肉,相比之下另外的一些孩子就表現得更加自主。
鮑爾比認為:孩子通過母親的餵養和父母建立起來一種親近感,繼而產生一定的安全感受。孩子往往會主動地尋求父母的親近感,並希望能夠獲得情感上的回應。這就是依戀反應。
除此之外他還認為:個體會通過與養育者不同模式的互動行為來獲得安全感。
當父母離開孩子後,孩子的不同的依戀心理會導致孩子會產生不同的表現。
02依戀理論到底包括了哪幾種不同的依戀心理
心理學家愛因斯沃斯通過設計陌生情景實驗驗證了親子關係中三種基本的依戀類型:
安全型(secure)焦慮性(anxious)迴避型(avoidant)
一、安全型依戀
1)安全型依戀是什麼
安全型依戀離不開和諧的家庭關係。
安全型依戀區分於焦慮型和迴避型,這種親子關係是指雙方這種依戀關係是處於一種「安全」的狀態,這裡的安全其實指的是孩子在離開父母的時候能夠進行正常的生活的狀態。
在陌生情景中的表現:即使媽媽不在,寶寶也能夠自如地進行遊戲和探索。
鮑爾比把這種現象成為「常模」理論,根據調查,陌生情景下有60%的孩子符合安全型依戀的要求。
2)安全型依戀的意義
在依戀關係中,屬於安全型依戀的寶寶往往更加成熟冷靜,面對突發的事件會更容易冷靜下來,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並針對問題提出積極地解決方案。
安全型依戀的寶寶能夠保持自身價值的完整性,不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改變自己的想法。
這種依戀模式下的孩子在家的時候和在幼兒園的時候都會表現出一種很乖的狀態,是積極健康的心理模式。
二、焦慮型依戀
1)焦慮型依戀是什麼
現在的一般看法認為,焦慮型依戀的形成是因為小時候的父母對孩子的回應不及時,不持續或者時好時差,導致自己長期處於被忽略或者被拋棄的狀態。
在內心產生了對父母的複雜情緒,表現出來就是焦慮和抵抗。
陌生情景中表現為:緊挨著媽媽,不主動接觸新環境,媽媽離開前就產生焦慮情緒,在媽媽離開後表現為痛苦。即使和媽媽重新團聚也會一邊尋求接近,一邊對媽媽又打又罵,用自己的方式「懲罰」父母的不告而別。
2)焦慮型依戀的意義
焦慮-抵抗型依戀的孩子經常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常常會表現出大吵大鬧的情況。前文提過的部分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得很乖,但是回到家就變成了「大魔王」。
這些孩子在幼兒園中表現的乖巧正是焦慮情緒的一種表現,這種內心的焦慮迫使這些孩子們表現出乖巧的狀態。
但是當回到家後,焦慮情緒消失,焦慮型依戀就會使得孩子對父母的關心產生抵抗情緒,化身大魔王。
三、迴避型依戀
1)迴避型依戀是什麼
迴避型依戀在依戀關係中所佔據的比例較小,約佔實驗數據的不足20%。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往往在陌生環境中對父母的離開的感受並不強烈,父母離開時並不會特別痛苦,在父母回來時反而產生了迴避動作。
陌生情景表現為:寶寶不接近媽媽,媽媽離開時也不會難過,對媽媽比較冷淡。
2)迴避型依戀的意義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會慢慢地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拒絕接受周圍人的親近,也不會刻意地進行情感的表達。
這些孩子往往表現地更加獨立,同時也期待著媽媽的關愛,但是因為之前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認為一旦開始和父母交流,父母就會憤怒責罵,以至於親子關係逐漸疏遠。
03依戀關係沒有處理好對孩子成長有相當大的影響,父母不能不知道
1)對孩子的成長發育造成影響
不難發現,安全性依戀相比較與其他兩種依戀來說更加可靠,孩子的成長環境更加和諧。在這個環境下出生的孩子更願意去愛周圍的人,也會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安全感。
如果沒有處理好孩子的依戀關係,孩子會逐漸喪失對外界探索的興趣,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
2)感情生活中受到傷害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在今後的感情生活中可能會受到長期的傷害。
研究人員發現:同類型的個體往往會相互吸引。
這是由於內化的內部工作系統導致的。孩子的依戀心理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生變化。反而會保持小時候的狀態,哪怕是在感情生活中也會選擇和父母相處方式相似的另一半。
類似於一個遇人不淑的姑娘還會選擇同類型的人。沒有合理調整的依戀關係會讓孩子今後的感情生活受到傷害。
04明白了「依戀理論」,這樣做同樣能得到乖寶寶
1)給孩子一個擁抱
安全型依戀形成的最關鍵因素在於和諧的家庭氛圍和正確的育兒觀念。
想要讓孩子從不安全依戀中發生轉變,首先需要勇敢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及時察覺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對孩子的消極情緒進行合理的排解。
當孩子存在緊張焦慮時,父母不妨放下「成年人」的姿態,給孩子一個擁抱。
2)鼓勵孩子的好行為
孩子的一些值得鼓勵認可的行為一定不要吝惜你的讚美。
在了解到孩子的一些幼兒園表現良好時在表達對孩子的鼓勵的時候,不要忘了反思為什麼同樣一件事情,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會產生區別。自己有什麼能夠進行改進的方法。
3和孩子進行彼此之間的交流改正
對孩子亂發脾氣的行為採取柔軟卻堅定的方式進行教育。
採取和孩子進行相互之間的指出錯誤的方法,能夠幫助父母和孩子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孩子在重新獲得希望的安全感之後,會和家人建立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拓展一:「左撇子」孩子比普通人更聰明?科學家:左撇子遠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拓展二:孩子剛出生時報的「幾斤幾兩」,暗示今後福氣?家長來了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