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幼兒園的乖寶寶回到家成了大魔王?鮑爾比:依戀關係揭曉答案

2021-01-16 宋媽說育兒

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為啥我家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特別乖,一回到家就學著大吵大鬧?」「我家的孩子也是這樣,去幼兒園接他的時候特別粘人,一到家就不行了。我還專門去問了孩子的班主任,老師也說孩子表現得很乖呀。」「我家的孩子剛從幼兒園回家的時候是乖得,在家還沒多乖一會就開始發脾氣了,愁死我了。」

許多媽媽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自己的孩子明明在幼兒園中表現得很乖巧,可是一回到家就像是完全變了一個人,不是大吵大鬧,就是鑽到屋子裡一句話都不說。

難道是自己的孩子生病了嗎?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曾經在1950年就這種現象提出了一種解釋: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孩子表現出來的上述截然不同的現象,正是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係在孩子行為上的投射。

不同的依戀模式下的孩子在同一個環境下的表現也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是一樣的,有的孩子就截然不同。

01鮑爾比依戀理論究竟是何方神聖

鮑爾比依戀理論主要解答的問題是孩子在與外界單獨接觸和有父母在場的情況下為什麼會出現表現不同的情況。

1947年紐約醫學會組織醫學專家看了一場不同尋常的電影:《悲傷:嬰兒期的致命危險》。這是由心理醫生斯皮茨拍攝的一部反應父母和孩子情感連結重要性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收容所內都是和父母離開的孩子們,其中一些孩子神情絕望,在本應享受快樂的年紀卻像一具具行屍走肉,相比之下另外的一些孩子就表現得更加自主。

鮑爾比認為:孩子通過母親的餵養和父母建立起來一種親近感,繼而產生一定的安全感受。孩子往往會主動地尋求父母的親近感,並希望能夠獲得情感上的回應。這就是依戀反應。

除此之外他還認為:個體會通過與養育者不同模式的互動行為來獲得安全感。

當父母離開孩子後,孩子的不同的依戀心理會導致孩子會產生不同的表現。

02依戀理論到底包括了哪幾種不同的依戀心理

心理學家愛因斯沃斯通過設計陌生情景實驗驗證了親子關係中三種基本的依戀類型:

安全型(secure)焦慮性(anxious)迴避型(avoidant)

一、安全型依戀

1)安全型依戀是什麼

安全型依戀離不開和諧的家庭關係。

安全型依戀區分於焦慮型和迴避型,這種親子關係是指雙方這種依戀關係是處於一種「安全」的狀態,這裡的安全其實指的是孩子在離開父母的時候能夠進行正常的生活的狀態。

在陌生情景中的表現:即使媽媽不在,寶寶也能夠自如地進行遊戲和探索。

鮑爾比把這種現象成為「常模」理論,根據調查,陌生情景下有60%的孩子符合安全型依戀的要求。

2)安全型依戀的意義

在依戀關係中,屬於安全型依戀的寶寶往往更加成熟冷靜,面對突發的事件會更容易冷靜下來,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並針對問題提出積極地解決方案。

安全型依戀的寶寶能夠保持自身價值的完整性,不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改變自己的想法。

這種依戀模式下的孩子在家的時候和在幼兒園的時候都會表現出一種很乖的狀態,是積極健康的心理模式。

二、焦慮型依戀

1)焦慮型依戀是什麼

現在的一般看法認為,焦慮型依戀的形成是因為小時候的父母對孩子的回應不及時,不持續或者時好時差,導致自己長期處於被忽略或者被拋棄的狀態。

在內心產生了對父母的複雜情緒,表現出來就是焦慮和抵抗。

陌生情景中表現為:緊挨著媽媽,不主動接觸新環境,媽媽離開前就產生焦慮情緒,在媽媽離開後表現為痛苦。即使和媽媽重新團聚也會一邊尋求接近,一邊對媽媽又打又罵,用自己的方式「懲罰」父母的不告而別。

2)焦慮型依戀的意義

焦慮-抵抗型依戀的孩子經常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常常會表現出大吵大鬧的情況。前文提過的部分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得很乖,但是回到家就變成了「大魔王」。

這些孩子在幼兒園中表現的乖巧正是焦慮情緒的一種表現,這種內心的焦慮迫使這些孩子們表現出乖巧的狀態。

但是當回到家後,焦慮情緒消失,焦慮型依戀就會使得孩子對父母的關心產生抵抗情緒,化身大魔王。

三、迴避型依戀

1)迴避型依戀是什麼

迴避型依戀在依戀關係中所佔據的比例較小,約佔實驗數據的不足20%。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往往在陌生環境中對父母的離開的感受並不強烈,父母離開時並不會特別痛苦,在父母回來時反而產生了迴避動作。

陌生情景表現為:寶寶不接近媽媽,媽媽離開時也不會難過,對媽媽比較冷淡。

2)迴避型依戀的意義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會慢慢地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拒絕接受周圍人的親近,也不會刻意地進行情感的表達。

這些孩子往往表現地更加獨立,同時也期待著媽媽的關愛,但是因為之前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認為一旦開始和父母交流,父母就會憤怒責罵,以至於親子關係逐漸疏遠。

03依戀關係沒有處理好對孩子成長有相當大的影響,父母不能不知道

1)對孩子的成長發育造成影響

不難發現,安全性依戀相比較與其他兩種依戀來說更加可靠,孩子的成長環境更加和諧。在這個環境下出生的孩子更願意去愛周圍的人,也會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安全感。

如果沒有處理好孩子的依戀關係,孩子會逐漸喪失對外界探索的興趣,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

2)感情生活中受到傷害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在今後的感情生活中可能會受到長期的傷害。

研究人員發現:同類型的個體往往會相互吸引。

這是由於內化的內部工作系統導致的。孩子的依戀心理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生變化。反而會保持小時候的狀態,哪怕是在感情生活中也會選擇和父母相處方式相似的另一半。

類似於一個遇人不淑的姑娘還會選擇同類型的人。沒有合理調整的依戀關係會讓孩子今後的感情生活受到傷害。

04明白了「依戀理論」,這樣做同樣能得到乖寶寶

1)給孩子一個擁抱

安全型依戀形成的最關鍵因素在於和諧的家庭氛圍和正確的育兒觀念。

想要讓孩子從不安全依戀中發生轉變,首先需要勇敢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及時察覺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對孩子的消極情緒進行合理的排解。

當孩子存在緊張焦慮時,父母不妨放下「成年人」的姿態,給孩子一個擁抱。

2)鼓勵孩子的好行為

孩子的一些值得鼓勵認可的行為一定不要吝惜你的讚美。

在了解到孩子的一些幼兒園表現良好時在表達對孩子的鼓勵的時候,不要忘了反思為什麼同樣一件事情,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會產生區別。自己有什麼能夠進行改進的方法。

3和孩子進行彼此之間的交流改正

對孩子亂發脾氣的行為採取柔軟卻堅定的方式進行教育。

採取和孩子進行相互之間的指出錯誤的方法,能夠幫助父母和孩子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孩子在重新獲得希望的安全感之後,會和家人建立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拓展一:「左撇子」孩子比普通人更聰明?科學家:左撇子遠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拓展二:孩子剛出生時報的「幾斤幾兩」,暗示今後福氣?家長來了解原因

相關焦點

  • 依戀關係的研究進程
    說到依戀關係,大家都會想到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以及這些類型會影響到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本文具體羅列一下心理學家研究依戀關係的都做出了怎樣的努力。第一:哈羅做的恆河猴驗。實驗情境:把小猴放在一個籠子裡,這個籠子裡同時還放著兩個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點的猴子,一個是用鐵絲網做成的,她的身上掛著裝滿奶的奶瓶,一個是用絨布做成的,他的身上沒有奶瓶,實驗者發現,小猴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絨布媽媽在一起的。
  • 你的依戀類型決定戀愛中的表現
    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的一位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護者之間的情感聯繫,後來研究者將其擴展到成人關係中。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兒童與其照顧者(一般指其父母)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感情關係。依戀既是個體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就此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設計了陌生情景測驗,探究幼兒三種不同依戀風格。
  • 如何處理與「迴避型依戀」者的親密關係?
    你開始懷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乎你,在乎這段關係。是不是你隨時離開,都換不回他的反應? 明明在關係的確認之初,你也清楚地看到了他渴望的眼神,為什麼兩個人應該走向更深更緊密的階段,他卻在一步步退縮?對於這種始終要有自己的絕對獨立空間,生怕伴侶打擾到他的秩序,迴避親密關係,幾乎沒有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人,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中,叫做「迴避型依戀」。
  • 孩子為啥偏愛「恐龍」?心理依戀的背後原因,父母們應及早了解
    最近大寶從幼兒園一回到家就到處找紙箱子,一問才知道原來老師讓他們班的小朋友一起用紙箱拼出一個大恐龍,一時間班裡的男生女生興趣盎然,到處找紙箱。於是在家長群裡,很多家長都在問:"為什麼孩子這麼喜歡恐龍?"、 "孩子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呢?
  • 愛情依戀理論給你答案!
    他們是快樂的、友善的,對親密關係不恐懼,相互信任和支持。他們在享受親密關係時,不會對戀情過分擔心。他們善於接納自己和對方,並且願意做出改變以滿足對方的需求。迴避型的人在戀愛中對情侶的「依戀」是不充分的。雖然他們渴望與伴侶建立親密關係,但是他們對自己的獨立性看得更加重要。他們很多時候會拒絕承認自己對依戀的需要,認為失戀也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也沒有發展出對伴侶的信任。
  • 四種依戀關係一文講清
    所以我們今天就要聊聊孩子依戀關係的那些事兒。寶寶依戀發展路徑雖說寶媽懷胎十月,和孩子之間建立了親密無間的關係。但寶寶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也迎來了自己的新生,要全新地認識這個世界。根據《嬰幼兒及其照料者》一書的總結,可以把兒童的依戀發展路徑分為四個階段。
  • 貓咪和主人的依戀關係是怎樣的?
    那麼是否有科學研究表明貓咪和人之間的依戀關係是怎樣的?還真有!2015年,英國林肯大學進行了一項關於貓與主人關係的研究:研究目的是為了了解貓咪和主人之間是否是一種安全的依戀模式:也就是說,在不熟悉的環境中,貓會從主人那裡尋求安全、安全感和安慰嗎?
  • 《不完美的她》:以「迴避依戀型人格」角度,解讀林緒之孤僻性格
    林緒之事業有成,擁有關心她的家人和朋友,但她卻總是與所有人都保持著距離:跟自小撫養自己的養母關係不親近,與一起長大的妹妹關係異常客套,跟公司同事的關係就更是疏遠了。為什麼林緒之會害怕與人親近,總是刻意疏遠與身邊人的關係呢?這是因為她的「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作怪。
  • 魔獸世界9.0劇情大反轉:藏了20年的秘密將揭曉,恐懼魔王才是真正的...
    我們大概可以猜測出,這封簡報應該來自於一位被聖光化的恐懼魔王,這也就不得不讓人想到7.0資料片「軍團再臨」中出現的異類防護聖騎士,畢竟這雙金色大翅膀是真的太耀眼了。由於恐懼魔王尖嘴獠牙,頭上還長著犄角,背後一雙大翅膀,完全符合《魔獸世界》中對惡魔生物的固有印象,讓玩家想當然地認為是惡魔。
  • 為啥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拉粑粑?娃說出原因,讓寶媽心疼壞了
    然後就發現,孩子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拉大便。有時候因為憋的時間太長,拉的時候就容易拉不出來,使勁使得小臉通紅。我就在想,這孩子難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後在幼兒園等孩子的時候,就和其他家長聊天,問她們家孩子是什麼情況。不問不知道,一問都是這樣。很多家長都說自家娃都不願意在幼兒園拉粑粑。
  • 親密關係:因為滿足了你的需求你才愛?你把伴侶當成了什麼
    物化源於被拋棄的恐懼提出依戀理論的心理學家鮑爾比,他記錄了孩子和父母分離的後期孩子的表現:「如果這時候媽媽回來了,孩子也會表現得漠不關心,不再黏著媽媽了。是媽媽還是其他人來照顧他,好像都無所謂了。孩子不再讓自己對任何人產生依戀,但是他對糖、玩具或者食物卻看得越來越重。
  • 幼兒舞蹈《起床歌》分解版,做個勤快的乖寶寶!
    趕快跟著姐姐一一起來練習吧做個勤快的乖寶寶!首先,歌曲和舞蹈都很積極向上,早睡早起做個懂事的乖寶寶。歌詞幽默又不失童真。再加上我們小姐姐靈活的舞步,馬上讓本尊從中年老少女秒變甜美小蘿莉,裝嫩指數五顆星。學會了這支舞蹈,你還會賴床不起了嗎?
  • 為啥幼兒園不教拼音、算術和寫字?原因很簡單,家長看看吧!
    幼兒園為啥不教拼音? 幼兒園為啥不教算術? 作為學齡前的幼兒,他們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具象思維和直觀行動思維,並不具備抽象邏輯思維。
  • 幼兒園老師透露:上幼兒園第一天不哭的孩子,大都出自這3種家庭
    每次幼兒園開學,隨便拿出來一個孩子的表現,都堪稱年度大型哭戲拍攝現場,那是一個聲淚俱下。有的孩子進了教室後,臉上的鼻涕、眼淚還掛著呢,就妄圖「逃跑」。當然,在這個混亂的場景中,有的孩子畫風卻是截然不同,不僅不哭還表現的非常淡定。看到這樣的孩子,有些家長卻不淡定了,怎麼孩子的差距能這麼大呢?
  • 「六一活動」寶貝的幸福,從親子關係開始~
    寶貝一來到世上,就開始和媽咪建立聯繫,這種親子關係,奠定了嬰兒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媽咪給予寶貝的「情感支撐」,是寶貝安全感的重要來源。由此,寶貝才建立起對自我的認知,從而自信、安心而幸福地長大!寶貝和父母的關係是TA面向世界的第一步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寶貝,當我們的情感被承認和重視的時候,我們感覺才不孤獨。
  • 龍族:比克大魔王二世,為什麼不使用吐蛋這個技能?其實老鳥早就說了...
    那美克星人是無性繁殖,並且所有的那美克星人都是大長老的後代。比克大魔王是神仙的邪惡化身,比克大魔王在臨死的時候,他用盡了全力,終於生出了自己的兒子,也就是笛子魔童。我們討論下,比克大魔王二世,為什麼不使用吐蛋這個技能?其實老鳥早就說了答案!
  • 暗黑故事中的地獄魔王關係複雜,「三巨頭」實力不如後輩?
    暗黑世界中的地獄魔王經歷了3代暗黑破壞神系列,我們已知在暴雪的設定下,暗黑世界中的烈焰地獄擁有著強大的魔王,這些魔王才是地獄力量的統治者,每一位魔王也擁有特定的「負面詞綴」來表示。——安達利爾罪惡之王——阿茲莫丹謊言之王——彼列以上七大魔王組成了暗黑破壞神系列中,烈焰地獄裡的主要戰力。
  • 張怡寧大魔王是什麼梗 張怡寧為什麼叫大魔王
    張怡寧大魔王是什麼梗 張怡寧為什麼叫大魔王時間:2016-08-13 23:57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張怡寧大魔王是什麼梗 張怡寧為什麼叫大魔王 張怡寧大魔王指的是張怡寧實力強勁,她是中國女乒史上的又一個傳奇,當前雖然退役了,但並不是因為打不了比賽,而是找不到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