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與「迴避型依戀」者的親密關係?

2021-01-11 簡單戀愛家

很多人說,每個女人年輕時候都容易愛上浪子。喜歡看他獨來獨往,像貓一樣對任何人都保持著距離;喜歡看他孤獨冷傲的眼神,偶爾對你投來的目光,足以讓你小心肝撲騰個兩三天。最初,他不排斥你的靠近,然而牽手之後,他永遠不會說愛你,不會主動關心你。你開始懷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乎你,在乎這段關係。是不是你隨時離開,都換不回他的反應? 明明在關係的確認之初,你也清楚地看到了他渴望的眼神,為什麼兩個人應該走向更深更緊密的階段,他卻在一步步退縮?

對於這種始終要有自己的絕對獨立空間,生怕伴侶打擾到他的秩序,迴避親密關係,幾乎沒有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人,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中,叫做「迴避型依戀」。通常狀態下,他們會被貼以「以自我為中心」、「冷暴力」、不夠愛你」、「他只愛自己」等標籤。

迴避型人格VS迴避型依戀

網上有很多探討迴避型人格的文章,絕大多數是一些遭遇 「迴避型依戀」伴侶的吐槽抱怨。其實這裡說到的迴避型人格,準確來說就是「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人格和迴避型依戀是兩個範疇的概念。

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上一種明顯的病態人格,迴避的是所有人。表現為自卑敏感,害怕與人交往,在人群中毫無存在感和吸引力,過分在乎他人的看法,面對批評完全沒有心理承受力。一點點小事就足以讓他們崩潰,非常「玻璃心」。所以當看到網上有人問「迴避型伴侶怎麼相處?」,無需細看,這裡說的肯定是「迴避型依戀」伴侶。因為,迴避型人格,渴望親密關係卻沒有自信去爭取,你可能都沒意識到他的存在,因為恐懼,他早就藏起來了。迴避型人格沒有自信,缺乏吸引力,而一旦找到戀人,會非常粘人,絕不會輕易放手。

迴避型依戀者,則恰恰相反,他們迴避的正是「親密關係」本身。往往是得到後就推開。

所以,迴避型人格和迴避型依戀的最大區別,就是前者渴望、珍惜並且格外依賴好不容易得到的戀人;後者則恐懼親密關係關係,生怕自己依賴伴侶。這兩者的特點簡直是天差地別。

莫名其妙的迴避型依戀

不知道有沒有人遇到過這樣莫名其妙的迴避型依戀者:在兩個人不明心意互相試探的曖昧階段,他表現得很積極很熱情。讓你覺得你對於他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世間珍寶。然而,幾乎就在確認眼神表白建立關係的一瞬間,他就開始要逃開了。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態度,很容易讓伴侶患得患失,在猜測追問下受盡傷害。

一個朋友的老公就是如此,他自信又有點高傲,事業有成。然而在婚姻中,卻從不付出,表達感情方面,吝嗇到讓人髮指,從不買禮物更不會說「我愛你」;兩個人發生矛盾吵架,口口聲聲只會陳述自己的感受,從不替她著想;對自己朋友圈也很少提及到自己的家庭,總是滿不在乎的態度。當朋友質問他,是不是不愛她?卻又矢口否認。她的痛苦只能自己消化:糾纏他,他視而不見;不理他,他安之若素。感覺力氣都打在棉花上,感情在日復一日的消磨中,幾近崩潰。

這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對他人漠不關心,沒有同理心;對親密關係冷漠消極,滿不在乎。

從根本上來說,這類人的終極認知是:任何關係都是虛空,只有自己最為可靠。他們不擅長處理親密關係,簡單說是「愛無能」。

親密關係中的幾種依戀類型

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中,將人與人的親密關係,大致解構為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是最為正常的,這樣的人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和足夠的安全感,不擔心自己的舉動給對方帶去困擾,也不擔心被拋棄。親密關係中涉及到的問題,會被TA本能地、很好地處理。

焦慮型依戀則時刻在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拋棄,在關係中患得患失。要求電話秒回,報備行蹤,事無巨細,但是無論伴侶怎麼做,也無法填滿他們的安全感黑洞。

迴避型依戀就是上文中所說的,對親密關係束手無策,於是乾脆迴避了事的人群。

TA不愛你嗎?愛的。

TA想和你在一起嗎?想的。

TA想和你共同分享今後生活的所有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親相愛相濡以沫的生活嗎?Sorry,他們做不到。

與一個迴避型依戀者談戀愛,就像一場你追我藏的遊戲。追的人和藏的人都一樣心累和痛苦。

1、為什麼TA會藏?

成長環境中的種種因素(也許是被父母無意中傷害,或者遭受不友好對待),導致迴避型依戀者的意識中有一個最為安全的「自我世界」。這一地帶宮禁森嚴,從不對外人開放。當TA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了不安不適應時,會毫不猶豫地逃回自我世界。

2、TA覺得:親密即束縛

然而,任何人面對自己怦然心動喜歡的人,總會忍不住去靠近。再有心理障礙的人,也壓抑不住內心本能的渴望——因為兩性之間的吸引與被吸引,本來就是人類生存在這個星球上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原生力量。然而,對於迴避型依戀者來說,親密關系所帶來的美好,僅僅是他生活中彩虹一般轉瞬即逝的存在。TA的世界中最為牢固安全的地帶,就是他的「自我世界」——與其要承受親密關係可能帶來的變量傷害,不如乾脆將自己封閉好不要被打擾。這樣將來關係出現變化,也不會傷害到我。

在渡過互相吸引的初期,正常戀人很快就進入了如膠似漆的親密相處中,自然會「越界」,而迴避型依戀者從小建立起來的面對傷害的最佳應對策略,就是回到自我世界,這對他們來說是世界上最安全最牢不可破的落腳點。所以一旦覺得關係親密到讓他們覺得惶恐,他很自然地就會藏進自我世界。只有回到這個「自我世界」他才會覺得安全舒適又自在。

3、為什麼戀愛初期,TA不會逃回「自我世界」

上面說了,怦然心動和被吸引的力量,是任何人都無法抑制的。迴避型依戀者也是如此。強烈的吸引力,產生了一種強大的力量,讓TA暫時忽略了理智上的抗拒,單單遵循情緒上的引導,輕而易舉地讓對方進入自己的「自我世界」。所以在這一階段,TA不是沒有逃回「自我世界」,而是允許你進入了。

4、激情退去,城堡大門轟然關閉

就像家裡來了個陌生人,誰都會不舒服一樣。一向只有自己存在的世界有了外來客,迴避型依戀者會始終戰戰兢兢心情忐忑。是接受對方無所顧忌地在「自我世界」暢行無阻,還是驅逐對方呢?TA內心的小本本在一點點記錄對方的行為,一旦超出TA的承受範圍,對不起,城堡的大門將不會為你開啟。

5、對於迴避型依戀者來說,最好的關係是前任和後一任

理解了迴避型依戀者的「自我世界」進出法則,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他們對待現任這麼苛刻,反倒對前任表現出懷念嚮往,而在前任的關係還在存續階段,他們也未見得開放自己,敞開心扉。

原因很簡單,因為前任已經解脫了親密關係,只剩下最初吸引的美好感覺。而後一任只存在「會被吸引」,也還沒有形成親密關係。

當然,無論誰成為迴避型依戀者的現任,都難逃你追我藏的局面。

如果你的伴侶是一位迴避型依戀者,怎麼辦?

首先,確認自己是否要維繫這段關係。

很多人說,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給予對方的痛苦,無異於精神虐待。這顯然是不公平的。精神虐待是主動的,而迴避型依戀是被動的。如果你確認對方是愛你的,你又有足夠的動力想要這段關係,那就先要接受他。

其次,正確認識迴避型依戀。擁有這種心理障礙的人群,絕不在少數,世界上有有19%的比例。你要清楚地認識到,這部分人群很大程度是原生家庭的「原罪」,害怕親密關係,害怕付出代價。

第三,你是否有能力引導對方正確認識自己?在相處過程中,TA的無數次躲藏孤立會給你帶來傷害,你是否有能力調整情緒,帶他一起面對,正視問題。

第四,保持適當距離感會帶來舒適。

很難想像,如果焦慮依戀遭遇迴避型依戀,這一對會是何等的兩敗俱傷。如果你願意接受迴避型依戀的伴侶,那就調整心態。有的人對熱度的需求是8分,有的人只有3分。適當的距離感會給所有人帶來舒適度。太強烈的親密,會逼著迴避型依戀者迅速逃離;相反,文火慢熱,會讓他更好地調整「自我世界」的適應能力,也有空間讓他慢慢改變「親密伴侶是外人」的認知。當你在他的自我世界中成為一個熟悉的存在,那麼一切都可迎刃而解。

兩性之間長久的親密關係,說到底是考驗雙方的情商、愛的能力、對生活的理解和對自我的認知。迴避型依戀者的親密關係處理,往往會更有難度,了解人性,了解自身,是一件痛苦又複雜的事情。真愛是療愈一切的良藥,恆久的耐心會讓迴避型依戀者懂得,所謂的無堅不摧,不是逃避,而且溫柔和珍惜。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諮詢師,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評論諮詢。

相關焦點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 《不完美的她》:以「迴避依戀型人格」角度,解讀林緒之孤僻性格
    林緒之事業有成,擁有關心她的家人和朋友,但她卻總是與所有人都保持著距離:跟自小撫養自己的養母關係不親近,與一起長大的妹妹關係異常客套,跟公司同事的關係就更是疏遠了。為什麼林緒之會害怕與人親近,總是刻意疏遠與身邊人的關係呢?這是因為她的「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作怪。
  • 心裡「我愛你」,嘴上「給我滾」——有一種孤獨,叫迴避型依戀
    那麼Ta極有可能是一個迴避型依戀者。01什麼是迴避型依戀者?迴避性依戀人格,英文簡稱:Lith romantic性取向。是指你對某個人產生好感後,當他對你有同樣感情後,你就會很討厭這種情感,甚至不再喜歡他。我們常說「注孤生」就是這種人格。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通常曾在童年遭遇過父母的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
  • 「我有對象,卻害怕和他相處」丨你可能有迴避型依戀人格
    今天更新《熊哥情感研究所》遇到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一、迴避型依戀人的特點1、害怕被拒絕,所以先拒絕別人比如你們吵架冷戰,ta擔心你想放棄這段關係,又不會主動去緩和。二、為什麼戀人會有迴避型行為的出現?ta在成長經歷中有被父母長期忽略的創傷體驗,ta想依戀父母卻一直無法實現。所以會覺得「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不愛我」。形成了迴避型依戀人的固定思維:我沒有價值。
  • 心裡「我愛你」,嘴上「給我滾」,有一種孤獨,叫迴避型依戀
    我說:「聽過迴避型依戀人格嗎?你就是。」如果說孤獨是幸福的天敵,那依戀就是孤獨的救星。人若沒有依戀,愛就無法聯結,一切情感要麼流向死亡,要麼攻擊自我。也就是說,每個人渴望有一個依戀對象。但我們知道,「想法」和「行動」是兩回事。
  • 三步走教你搞定迴避型的TA
    那麼什麼是焦慮型依戀呢,或者說,焦慮型依戀在戀愛中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呢?焦慮型依戀的人在親密關係中,容易對關係產生焦慮和不確定性而迴避型依戀的人卻恰恰相反,忽冷忽熱,低效溝通對他們來說是常態。自然是無法給予依戀型人格所期望的回應。所以矛盾就這麼產生了,相愛相殺的劇情就這麼上演了。
  • 鮑爾比:依戀關係揭曉答案
    安全型依戀離不開和諧的家庭關係。安全型依戀區分於焦慮型和迴避型,這種親子關係是指雙方這種依戀關係是處於一種「安全」的狀態,這裡的安全其實指的是孩子在離開父母的時候能夠進行正常的生活的狀態。在陌生情景中的表現:即使媽媽不在,寶寶也能夠自如地進行遊戲和探索。鮑爾比把這種現象成為「常模」理論,根據調查,陌生情景下有60%的孩子符合安全型依戀的要求。
  • 你的依戀類型決定戀愛中的表現
    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的一位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護者之間的情感聯繫,後來研究者將其擴展到成人關係中。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兒童與其照顧者(一般指其父母)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感情關係。依戀既是個體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就此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設計了陌生情景測驗,探究幼兒三種不同依戀風格。
  • 珍愛網紀實:恐懼型依戀人格的會員,如何覓真愛?
    在正式開啟服務之前,陳女士經過珍愛網的一套自主研發的心理測試結果顯示她屬於「恐懼型依戀人格」。「恐懼型依戀人格是一種不安全型依戀,表現為對分離、拋棄的高度焦慮和對親密關係的高度迴避。」華姐解釋,「在兩性交往過程中,恐懼型依戀人格所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恐懼交往,這種恐懼是一種既渴望親密又害怕被傷害所帶來的進退兩難的痛苦,我所要做的首先就是幫會員客服這種恐懼感。」
  • 依戀關係的研究進程
    說到依戀關係,大家都會想到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以及這些類型會影響到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本文具體羅列一下心理學家研究依戀關係的都做出了怎樣的努力。第一:哈羅做的恆河猴驗。從這個實驗中,心理學家得到啟發,這個和人類最接近的物種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依戀對象不一定是給我們提供食物的人,這個依戀對象的作用就像是我們的安全基地,當依戀對象在身邊時,就是會感覺到踏實安全。人類天生就有和另外一個人尋求依戀關係的本能,這也是進化的需求,因為剛出生的嬰兒最需要的是被保護,被照顧,被呵護。第二:鮑比的安全基地概念。
  • 心理學家:特別容易喜歡上一個人,其實是在逃避真正的親密關係
    心理分析顯示,這很可能是在逃避真實的親密關係。喜歡上上一個人尤其容易,是什麼表現?感受著彼此,機具吸引力,充滿了獨特的強烈欲望——一種一時的。不可言喻的迷戀。其中主要有四種:第一,友誼型,你會無條件地相信對方,並希望和他成為最親密、最親密的朋友,這與性無關。第二,崇拜型,你們會被對方的天賦或人品所吸引,並對他們產生敬畏感。
  • 四種依戀關係一文講清
    3、 依戀明確期(8-24個月)當確立依戀對象後,寶寶就會開始尋找自己的「安全所在」,一旦發現這個人不在身邊,會變得很焦慮。4、 依戀穩定期(24個月以上)兩歲以上的寶寶,能很好的理解分離的概念,也知道自己親密的照顧者在離開後還會回來。這是嬰幼兒自身依戀發展路徑的情況,但並非在三歲之前做好陪伴工作,孩子未來就一定具備安全感。
  • 越親密,越想逃離?你可能正在被這一人格綁架!8種典型表現看你有嗎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迴避型依戀人格是在依戀關係理論中定義的一種成人依戀類型。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內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後的其他關係、特別是成年以後親密關係和婚戀關係中起作用。
  • 愛情依戀理論給你答案!
    這是紊亂型的孩子,比較少中,主要是前三種。孩子的依戀對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父母轉向同伴、普通朋友或戀人,這樣,成人的愛情過程就可以看作是幼兒依戀過程的再現。後來,社會學家布倫南在此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愛情依戀理論。他認為,早期依戀體驗會嚴重影響成年人用什麼方式來維繫親密關係。由此,他把成人的依戀風格也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
  • 寶寶黏人的時候就像「膏藥」,上班都需要偷著跑,安全型依戀要懂
    其實,像膏藥一樣黏人的孩子可能是親子依戀關係處理不得當,那麼親子依戀關係是什麼?親子依戀關係指的是孩子和主要撫養人,最穩定的撫養人,一般指父母,形成的正確且持久的情感連結。這是孩子身心發展必須要有的依戀關係,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社交,愛好,志向,人格的建立。根據孩子在陌生環境中做出的不同反應,心理學家安斯沃斯將寶寶的依戀分為4種孩子對家長的依戀,分為四種類型!
  • 追逃|明明想靠近,卻孤單到黎明——《破解親密關係的迷思23》
    分析了爭吵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從關係模式中進行調整和改善。【參見《爭吵 | 贏了爭執,輸了感情:一件雙方都痛苦的事,為何停不下來——《破解親密關係的迷思22》》】這樣講述可能會讓你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伴侶之間琴瑟和諧相敬如賓才是好的關係,爭吵就不是。其實未必,爭吵本質上,是伴侶之間想要解決問題的一種特殊嘗試。
  • 完美型人格的女性,如何改變親密關係?
    我這個朋友也很有意思,屬於表演型人格,俗稱「不可或缺的大活寶」。這類人沒有什麼特殊的極限追求,事業上呢隨遇而安,親密關係中呢,更是喜歡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這種人的特點是樂於助人,對生活有熱情而且脾氣十分的隨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像我朋友這類人格的人,非常信任自己能夠聽到,聞到,觸摸和看到的事物,而不是依賴於理論上的解釋。
  • 幼年時期,你與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人際關係的好壞
    以下是本節摘要:1、人際關係問題的本質是與人建立連接,而一切連接都可以追溯到和母親的關係裡,所以人際關係的好與壞,與你和母親的關係有關。可以說幼年時期,你與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人際關係的好壞。2、而你與母親的關係,會集中體現在你的依戀模式上,有的人怕親密,怕和人交往,因為他們是迴避型依戀,有的人很難相處,因為他們的依戀模式是矛盾型依戀。
  • 明明想靠近,卻孤單到黎明|給恐懼親密的你
    其實,不少人對真正的親密關係是有恐懼的。今天,我和你來談談「親密恐懼症」(philophobia),即害怕談戀愛、害怕維繫親密關係,對承諾感到恐懼和焦慮。這種情緒會影響著親密關係和生活質量,使之更遠離關係和承諾,選擇獨身一人。
  • 童年的經歷如何影響了現在的你
    成年:依戀型人格如果依戀的處境不能在後來的成長階段中得到改變,在這一階段中沒有得到的需要將會成為他們的基本人格特徵而伴隨終生。在成年之後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始終存在,當他們進入了一個親密關係時,這種依戀傾向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矛盾中心不滿就是:「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總是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