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涉嫌嚴重違背醫學倫理、學術倫理

2020-12-05 東北網

26日,有媒體報導《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引發公眾對該項研究的安全性與倫理性的熱議。國家衛健委高度重視,立即要求廣東省衛健委認真調查核實,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和科學原則,依法依規處理,並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廣東省衛健委高度關注此事件,已組織力量展開調查,並將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

據了解,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於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明確規定「從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醫療衛生機構是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的管理責任主體,應當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倫理委員會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醫療衛生機構未設立倫理委員會的,不得開展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工作。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倫理委員會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向本機構的執業登記機關備案,並在醫學研究登記備案信息系統登記」。

據了解,深圳市參照該《辦法》對省級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的相關職責要求,建立了「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並已開展「從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醫療衛生機構已設立倫理委員會的備案工作」。根據「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倫理委員會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向本機構的執業登記機關備案」,經查,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這一機構未按要求進行備案。

在得知有媒體報導賀建奎副教授對人體胚胎進行了基因編輯研究後,南方科技大學在其官方網站對此回應稱,深表震驚。在關注到相關報導後,學校第一時間聯繫賀建奎副教授了解情況,賀建奎所在生物系隨即召開學術委員會,對此研究行為進行討論。

回應還指出,賀建奎已於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職,離職期為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此項研究工作為賀建奎副教授在校外開展,未向學校和所在生物系報告,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不知情;對於賀建奎副教授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體胚胎研究,生物系學術委員會認為其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南方科技大學嚴格要求科學研究遵照國家法律法規,尊重和遵守國際學術倫理、學術規範。該校將立即聘請權威專家成立獨立委員會,進行深入調查,待調查之後公布相關信息。

(光明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光明日報記者金振婭嚴聖禾)

相關焦點

  • 對人體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研究涉嫌嚴重違背醫學倫理
    11月26日,有媒體報導《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引發公眾對該項研究的安全性與倫理性熱議。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今天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有關調查結果將及時向公眾公布。
  • 基因編輯讓嬰兒對愛滋病免疫?消息引發倫理安全性大討論
    基因編輯讓嬰兒對愛滋病免疫?消息引發倫理安全性大討論金羊網  作者:林園 郭起 沈婷婷  2018-11-26 金羊網訊 記者林園 郭起 沈婷婷報導:「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人類首個基因編輯嬰兒項目,歷史倫理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然而,「歷史性突破」也許只是幻覺;這一消息發布不久,就在輿論場引發了關於科學研究倫理的滔天巨浪。什麼是基因編輯嬰兒?簡單來說,基因編輯嬰兒,指的是胚胎在受精卵階段經過基因編輯手術之後繼續發育並出生的嬰兒,因而其核心是基因編輯手術。
  • 人類首個基因編輯嬰兒項目:歷史倫理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然而,「歷史性突破」也許只是幻覺;這一消息發布不久,就在輿論場引發了關於科學研究倫理的滔天巨浪。什麼是基因編輯嬰兒?簡單來說,基因編輯嬰兒,指的是胚胎在受精卵階段經過基因編輯手術之後繼續發育並出生的嬰兒,因而其核心是基因編輯手術。
  • 「瘋狂實驗」還是科技曙光 面對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 網民...
    今天一條「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對此,微博評論區的網友眾說紛紜。
  • 參考讀書|基因編輯與倫理道德,比爾·蓋茨這樣看
    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導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科學家賀建奎聲稱,他早前為兩名嬰兒改造了基因,使她們將來可能具有天然抵抗愛滋病的能力,這很快引起全網熱議和抨擊。據英國廣播公司26日報導,122名科學家聯合聲明譴責了此次基因編輯實驗,稱其「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是瘋狂的」。
  • 獨家猛料帶你看清「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背後真相
    11月26日,人民網刊發了一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報導。報導稱,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基因編輯嬰兒炸圈 人類究竟在怕什麼?
    11月26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的前一天,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憑藉一項通過基因編輯使得一對雙胞胎嬰兒具備先天抵抗愛滋病能力的試驗讓自己成功站在了全世界輿論的中心。賀教授是如何通過審查的,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
  • 熊思東代表建議:強化中國涉人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與監督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以及「瘧原蟲抗癌療法」相繼出現並掀起波瀾,除技術是否足夠成熟至運用於臨床之外,這些項目的倫理合規性被視作最大的問題。為什麼這些事件在中國頻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網紅校長」之稱的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提交了《關於強化我國涉人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與監督的建議》(下稱「《建議》」)。《建議》表示,「基因編輯嬰兒」、「瘧原蟲抗癌療法」等項目研究在全球範圍內或未曾被批准或明文禁止,但在中國卻能「順利」啟動、轟轟烈烈進行、並粉墨登場,高調宣傳。折射出中國涉人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與監督執行不到位甚至相關辦法條例如同虛設。
  • 基因編輯嬰兒有沒有可能成為「超人」或「怪胎」?
    知乎熱榜上有大V評論說: 這是歷史性的突破,只不過,這次突破的,是人類倫理的底線。 得到上的生物醫學科普人王立銘教授緊急發文: 為什麼基因編輯嬰兒在今天不可原諒?今天是一個註定要載入人類歷史的日子,這是對人類科學尊嚴和科學精神的踐踏。
  • 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
    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但未經醫學倫理報備》推薦閱讀據人民網今天報導,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中科院就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髮出提醒
    中新網4月30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就生物醫學研究中有悖於倫理規範的常見問題發出「倫理提醒」,倡導在科研實踐中恪守各類倫理要求,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圖為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文/孫自法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供圖 (圖文無關)科研道德委員會在此次提醒中指出,恪守科研倫理是科研機構的基本社會責任。中科院屬各有關單位是科研倫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應切實提高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思想意識,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工作,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其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 《自然》雜誌:中國的生物倫理並不狂野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6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生物倫理:不是狂野的東部唯一出版的描寫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的論文出自中國實驗室。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中國從側重農業和製造業的封閉社會向世界創新領頭羊成功轉變的又一跡象。也有人認為,這些研究反映中國監管寬鬆,或在文化上對基本的倫理問題漠視。
  • 中國科學家實驗室內改造「蜘蛛人」:基因編輯修復缺陷胚胎
    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體胚胎「動刀」獲得的「設計嬰兒」目前尚未走向臨床,但這不妨礙部分科學家在實驗室內進行基礎研究。2015年,中山大學教授黃軍發表論文,宣布利用CRISPR-Cas9技術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的一個致病基因,該突變致病基因會導致嚴重遺傳病β-地中海貧血症。黃軍當時所用的胚胎來自於當地醫療機構無法發育成嬰兒的缺陷胚胎。當年,黃軍還被《自然》期刊評為十大年度科學人物。
  • 「魏則西」事件的醫學倫理與法律分析
    作為專注醫療損害賠償、且具相當醫學背景的的專業律師,自不能置身事外。談兩個問題:  1、當窮盡現有常規的醫學手段仍不能改善絕症患者的病情時,也就是俗話說的「死馬當活馬醫」時,如患者基於本能繼續尋求治療,此時將遵循何等醫學倫理?  2、本案患者最後因滑膜肉瘤死亡,如有相關責任方,如何追究法律責任?
  • 賀建奎論文手稿遭曝光,披露基因編輯嬰兒不為人知的秘密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收到的這些手稿文件中的描述性文字表明賀建奎在2018年11月下旬對這兩份手稿進行了編輯,並且它們似乎是他最初提交的用於發表的論文手稿。在經過至少兩個著名期刊Nature和JAMA的評審後,他的論文手稿仍未發表。這份關於這對基因編輯雙胞胎的論文手稿的正文寫著可以「控制HIV流行病」的醫學突破的說辭。
  • 我校醫學與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正式成立
    西工大新聞網7月17日電(但鮮 張青林)7月13日,西北工業大學醫學與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成立大會在老圖書館401會議室召開,醫學研究院院長王茜、科研院副院長李蘊、校醫院院長鄭莉莉、生命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尹大川等11名委員參加了大會。
  • He Jiankui論文手稿遭曝光,披露基因編輯嬰兒不為人知的秘密
    這對雙胞胎嬰兒的父母迫於壓力勉強同意參加這項基因編輯實驗; 3. 所謂的臨床獲益實在是令人懷疑; 4. 這些研究人員在正準備完全了解自己基因編輯成果之前,就開始著手製造現實版的基因編輯嬰兒。 由於這些手稿文件關乎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即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戰勝愛滋病的能力。
  • 代孕的倫理困境:市場、科技與德性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清晰陳述了這一觀點的基本立場:「倫理不應該成為代孕技術的負擔,而應成為促進技術有序發展的工具。」這種觀點相信科技進步必然是正面的、可欲的,倫理不應事先劃定科技發展的界限,而應被動適應科技的發展。科技終將會把我們帶往一個現有倫理觀點無法理解,但又必然是更加美好的未來。
  • 美國總統生物倫理顧問委員會成立國際研究小組
    人民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吳迎春)據來自華盛頓的消息,美國總統生物倫理顧問委員會會長Dr. Amy Gutmann 宣布成立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目的在於為科研項目中的人類受測者設立相關保護規則。華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長楊煥明院士當選該國際研究小組專家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