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動物為什麼大都在春天繁殖?

2020-12-05 科學獵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大多數動物繁殖的季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數的動物為什麼選擇春天繁殖?而不是其他季節呢?下面我們就拿常見的魚兒來淺談一下,動物繁殖期的選擇問題。

動物的繁殖期

首先,不同的動物的繁殖期有著較大的區別,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會選擇在春天繁殖,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非洲獅是常年都可以繁殖的,典型的洄遊型魚類三文魚則是每年的7-9月份進行繁殖的。

當然對於大多數食草動物來說,它們的繁殖期大都集中在每年的3-5月之間,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就是如此,這是因為3-5月是非洲大草原的雨季,而大多數食草動物的妊娠期都在11-13月之間,而在雨季交配,就會在次年的雨季生下幼崽。而雨季對於大草原來說,就意味著有豐富的食物(草木),而且雨季帶來的茂盛的草木也能夠給初生的食草動物提供天然的隱蔽所,可以大大提高幼崽的成活機率。

而對於那些沒有生活在熱帶地區的食草動物來說,它們的繁殖期也大都集中在3-5月,這種選擇的好處,就是可以讓自己擁有充足食物的時間拉長,有利於自己後代在體內的發育,進而提高幼崽的成活率。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食草動物選擇秋天交配的話,那麼它們會度過漫長的冬天,而冬天對於食草動物來說是食物匱乏的季節,再加上禦寒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這是不利於自己後代發育的。

當然,家養的動物繁殖期與野生動物已經有了很多差別,這是由於人為的定向培育和環境改變造成的。

魚的繁殖期

不同的魚類繁殖期也有較大的區別,即使同樣生活在大海中的魚類也會因為種類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同樣是海魚,大多數沙丁魚會在每年的5-6月份繁殖,魔鬼魚則是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4月份繁殖,大馬哈魚的繁殖期大都集中在每年的8月-次年的1月份,我們常吃的藍點馬鮫(鮁魚)則是在每年的5-8月份繁殖。

而相比較而言,淡水魚類的繁殖期則相對比較接近,大都在每年的3-7月份,比如我國的四大家魚、黑魚、羅非魚等等,這些魚類的大都是從春天開始繁殖的。

為什麼大多數的淡水魚都選則在春天開始繁殖?

一個物種選擇某種生存方式或者是習性都是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它們經過不斷的實驗和摸索,經過了優勝劣汰,才生存到了現在。因此,春天是大多數淡水魚最佳的繁殖期,那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有個主要原因。

01 水溫

雖然在原生環境下的魚兒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水溫,但是對於大多數的淡水魚類來說,它們最喜歡的水溫在17-30℃之間。而從每年的3月中旬開始,氣溫回暖,水溫逐漸上升,我國南方的各大水域的水溫在3月中旬以後就會上升至17攝氏度,此時,一個冬天都很少進食的魚兒開始瘋狂地進食,隨著進食,成年個體的性腺也開始發育。之後,它們就會進入繁殖期。畢竟對於動物來說,只要能夠滿足繁殖的條件,第一時間開始繁殖才是生存之道。

02 食物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由於水溫的逐漸升高,水中的浮遊生物以及植物也開始生長,浮遊生物和植物的生長,給魚兒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而且浮遊生物和植物在這個季節也開始繁殖,它們的後代會成為魚兒後代的食物,這樣就保證了小魚的成活率。

03 發育時長

春天是一年開始的季節,對於魚來說,剛孵化的第一年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因此它們的後代需要足夠長的發育時間,而在這個過程中,食物充足,溫度相對較高顯然是有利於後代發育的。因此,在春天繁殖,魚的後臺會從春天一直發育到秋末,整整三個季節,而且在這三個季節中,溫度相對較高,食物充足。

總結

不同的動物有著不同的繁殖期,而決定它們繁殖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氣候、溫度、食物等等。從上面的分析看,繁殖期集中在春季的魚類大都是生活在溫帶或者寒帶的魚類,在這種氣候環境下,一年四季分明且冬季寒冷,等到春季溫度回暖,此時繁殖,無論是對親魚還是子一代都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對小魚,無疑是增長了它們穩定的發育時長。

相關焦點

  • 自然界中,為什麼雄性大都比雌性漂亮,但人類女性卻比男性漂亮?
    在自然界中,雄性動物往往看起來要比雌性更加漂亮,雄性的羽毛或者身上的顏色更加鮮豔 那麼,為什麼動物與人類的情況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 自然界中,為什麼雄性大都比雌性漂亮,但人類女性卻比男性漂亮?
    ​在自然界中,雄性動物往往看起來要比雌性更加漂亮,雄性的羽毛或者身上的顏色更加鮮豔,個頭也更大。這樣的例子很多,會開屏秀出美麗尾屏的是雄性孔雀,長有碩大犄角的是雄性麋鹿。然而,人類似乎是反過來的,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加漂亮。那麼,為什麼動物與人類的情況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 自然界中,為啥人類女性比男性漂亮,但動物雄性大都比雌性漂亮?
    導語:自然界中,為啥人類女性比男性漂亮,但動物雄性大都比雌性漂亮?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去過動物園吧,在動物園中,有很多長相俊美可愛的動物,比如會開屏的孔雀,高大雄壯的駿馬,有著碩大犄角的鹿等,不過似乎動物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雄性動物外表更加出眾,樣貌也是更加俊美,而我們人類卻恰好反過來,這是為什麼?
  • 自然界的動物中,有沒有雄性生育後代的?
    在自然界中,除了雌雄同體、無性繁殖的生物外,其他的生物大都是雌性生育後代的。在自然界中,有一種且是唯一一種雄性生育後代的生物(除去上面說的雌雄同體和無性繁殖)就是海馬了。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海馬為什麼能夠成為唯一的雄性生育後代的生物?海馬在海洋中,生活著一種「馬頭蛇尾」的小型生物,它就是海馬。
  • 為什麼在自然界中,動物都有固定發情期,而人類卻沒有固定時間?
    導語:為什麼在自然界中,動物都有固定發情期,而人類卻沒有固定時間?在自然界中,動物們擁有自己的生態鏈,而對於環境的變化它們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對於繁殖下一代它們也掌握了最佳的時期,這就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發情期
  • 自然界中一些高等的動物為什麼也會有「孤性繁殖」它代表了什麼?
    在自然界,有些動物可以有性生殖。它們的卵可以在不受精的情況下孵化並獨立發育為後代。這種生殖方式被稱為「單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在這些物種中,雄性似乎是多餘的,或者它們退化了,或者根本沒有雄性。動物的孤雌生殖現象孤雌生殖在無脊椎動物中很常見。
  • 自然界中一些高等的動物為什麼也會有「孤性繁殖」它代表了什麼?
    在自然界,有些動物可以有性生殖。它們的卵可以在不受精的情況下孵化並獨立發育為後代。這種生殖方式被稱為「單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在這些物種中,雄性似乎是多餘的,或者它們退化了,或者根本沒有雄性。在自然界中,生活在美國西南部沙漠地區的鞭蜥可能是選擇孤雌生殖的最先進的動物。它的孤雌生殖可以產生與母親沒有遺傳差異的後代。有趣的是,沒有準備好繁殖的雌性個體被要求在鞭尾蜥蜴中暫時扮演「偽雄性」。
  • 自然界中有沒有三棲動物?為什麼?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動物滿足既能在陸地上生存,又能夠在水裡生存,比如鱷魚、海洋哺乳動物等等,但是,海洋哺乳動物不屬於變溫動物,而且它們從出生就是用肺呼吸的,整個的生長發育過程也不是完全變態的。因此,兩棲動物的定義並非只有水陸兩棲,還要同時滿足上面說的4個特徵(第五個不是必選項,因為兩棲綱蚓螈目的四肢已退化)既然有兩棲動物,為什麼沒有三棲動物?上面我們說了兩棲動物並不是狹義的指水陸兩棲,因為滿足這一項的動物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如果要滿足三棲動物的話,必須要同時滿足兩棲動物的所有特點,再加上可以飛行。
  • 除了人類,自然界中還有沒有可以馴化動物的動物?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馴服只會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而且是人馴服動物。馴服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馴服就是一種動物利用各種手段使另一種動物順從自己。那麼,在自然界中,除了人,還有沒有動物馴服另一種動物的例子呢?答案是肯定的。
  • 自然界中有沒有完全不用睡覺的動物?為什麼?
    那麼,動物為什麼要睡覺呢?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完全不用睡覺的動物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什麼是睡覺?動物為什麼要睡覺?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因為動物睡覺是為了休息啊。但是,動物為什麼要休息呢?休息的時長與什麼有關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動物不同的睡眠時間?
  • 自然界中有沒有進攻性的食草動物?為什麼?
    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也不是完全沒有攻擊性,它們頭上的角(犀牛角、牛角、羊角)、異化的犬齒(大象的象牙)都是攻防兼備的「武器」。不過,相比較食肉動物來說,食草動物既沒有尖利的牙齒,也沒有尖利的爪子,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出尖利的牙齒和爪子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食草動物為什麼沒有進化出尖利的牙齒?
  • 人類為什麼大都吃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在我們日常的肉類需求中,雞、鴨、牛、羊、豬、魚是最吃的動物,在這些動物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屬於食草動物,魚、豬、雞、鴨嚴格意義上屬於雜食性動物,而牛、羊屬於純正的食草動物。同樣作為人類飼養下的動物,貓這種常見的食肉動物在世界範圍內吃得很少(吃狗肉的並不少哈)。
  • 「平頭哥」究竟是什麼動物?自然界中有幾種「平頭哥」?
    雖然鼬科動物大都體型較小,但是在整個鼬科下就沒有一個「貪生怕死」之輩,尤其是蜜獾更是被以「世界上最無畏動物」的身份寫入了「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中。蜜獾的無畏主要體現在它無懼一切生物,哪怕是面前是數十倍於自己體型的獅子、花豹,它都會無所畏懼地與之死鬥。
  • 動物真的可以近親繁殖嗎?為什麼?
    近親繁殖是指兩隻動物在三代以內有共同祖先下的交配行為。近親繁殖在當下的人類社會中都會主動地規避,因為近親繁殖會增加不良隱性基因的表現機率。不過,在我們的印象中,近親繁殖卻是動物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那麼,動物真的可以進行近親繁殖嗎?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在自然界中,什麼動物能夠打敗老虎?
    首先,僅僅是人就是老虎的「剋星」,在武器和陷阱的加持下,即使在兇猛的老虎也難逃一死,因此,在20世紀,虎皮充斥在各大高端商場中,正是因為如此,華南虎「野外滅絕」、裏海虎滅絕、爪哇虎滅絕,現存的老虎全部瀕危。那麼,除了人類外,在自然界中,還有哪些動物可以打敗老虎呢?我們一起來盤點幾種。
  • 自然界中有沒有把大象當獵物的動物?為什麼?
    嚴格來說,並不是沒有動物把大象當作獵物,因為人就會為了象牙獵殺大象,而且大象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為的獵殺。那麼,除了人類,在自然界中還有沒有動物把大象作為獵物呢?為什麼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自然界中,交配周期持續最長的動物是什麼?
    這是地球萬物的的生物本能, 對植物來說是, 對動物來說是, 對人類來說同樣是。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幾個關於生物繁衍的冷知識, 看完一定會驚掉你的下巴。動物的交配行為和生育本能是聯繫在一起的, 所以一般不會像人們那樣注意時間, 但是有的動物天生就是優秀的基因傳遞者。 例如大陸暗袋鼩屬」和「塔斯馬半島暗袋鼩屬」。 這種動物體型不大, 但是它們卻能從生下來不到一年就發育到性成熟, 此時它們就可以開始交配繁衍了。 據科學家研究發現, 這種動物每次交配時間最長可以達到14個小時, 而這種長時間的交配行為甚至可以持續2到3周。
  • 自然界中的動物只有雌雄兩性嗎?錯,這些動物甚至沒有性別
    雌性同體也就是說一種動物身上同時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可以產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殖細胞。在自然界中,雌性同體的動物有很多,比如藤壺、蝸牛、蛞蝓、蚯蚓、海兔等等。雖然這些雌雄同體的動物自身就有兩性的生殖器官,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雌雄同體動物都可以自己繁殖,比如蚯蚓。
  • 自然界中動物雜交真的屢見不鮮嗎?有何利弊?
    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不同動物的雜交是非常少見的,而且即使親緣關係接近的物種也在規避著雜交,而且從進化的角度看,雜交並不能產生可以繁育後代的全新物種。我們許多人之所以有「動物界雜交屢見不鮮」的主觀認知,是因為在人工幹預下,確實產生了許多的物種。下面我們就先來簡單的說幾種,然後再來分析一下幹預動物雜交的利弊。
  • 自然界中神奇的孤雌繁殖
    枯葉蛾其二是永久性孤雌繁殖,這些生物在繁殖的過程中不需要雄性生物體的參與,因此某些物種的種群中雄性個體極少。這類生物包括薊馬、粉蝨和竹節蟲等。竹節蟲其三就是周期性孤雌繁殖,這種生物在基因傳遞的過程中採用孤雌繁殖與兩性繁殖交替進行的方式,例如綿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