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大多數動物繁殖的季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數的動物為什麼選擇春天繁殖?而不是其他季節呢?下面我們就拿常見的魚兒來淺談一下,動物繁殖期的選擇問題。
動物的繁殖期
首先,不同的動物的繁殖期有著較大的區別,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會選擇在春天繁殖,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非洲獅是常年都可以繁殖的,典型的洄遊型魚類三文魚則是每年的7-9月份進行繁殖的。
當然對於大多數食草動物來說,它們的繁殖期大都集中在每年的3-5月之間,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就是如此,這是因為3-5月是非洲大草原的雨季,而大多數食草動物的妊娠期都在11-13月之間,而在雨季交配,就會在次年的雨季生下幼崽。而雨季對於大草原來說,就意味著有豐富的食物(草木),而且雨季帶來的茂盛的草木也能夠給初生的食草動物提供天然的隱蔽所,可以大大提高幼崽的成活機率。
而對於那些沒有生活在熱帶地區的食草動物來說,它們的繁殖期也大都集中在3-5月,這種選擇的好處,就是可以讓自己擁有充足食物的時間拉長,有利於自己後代在體內的發育,進而提高幼崽的成活率。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食草動物選擇秋天交配的話,那麼它們會度過漫長的冬天,而冬天對於食草動物來說是食物匱乏的季節,再加上禦寒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這是不利於自己後代發育的。
當然,家養的動物繁殖期與野生動物已經有了很多差別,這是由於人為的定向培育和環境改變造成的。
魚的繁殖期
不同的魚類繁殖期也有較大的區別,即使同樣生活在大海中的魚類也會因為種類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同樣是海魚,大多數沙丁魚會在每年的5-6月份繁殖,魔鬼魚則是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4月份繁殖,大馬哈魚的繁殖期大都集中在每年的8月-次年的1月份,我們常吃的藍點馬鮫(鮁魚)則是在每年的5-8月份繁殖。
而相比較而言,淡水魚類的繁殖期則相對比較接近,大都在每年的3-7月份,比如我國的四大家魚、黑魚、羅非魚等等,這些魚類的大都是從春天開始繁殖的。
為什麼大多數的淡水魚都選則在春天開始繁殖?
一個物種選擇某種生存方式或者是習性都是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它們經過不斷的實驗和摸索,經過了優勝劣汰,才生存到了現在。因此,春天是大多數淡水魚最佳的繁殖期,那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有個主要原因。
01 水溫
雖然在原生環境下的魚兒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水溫,但是對於大多數的淡水魚類來說,它們最喜歡的水溫在17-30℃之間。而從每年的3月中旬開始,氣溫回暖,水溫逐漸上升,我國南方的各大水域的水溫在3月中旬以後就會上升至17攝氏度,此時,一個冬天都很少進食的魚兒開始瘋狂地進食,隨著進食,成年個體的性腺也開始發育。之後,它們就會進入繁殖期。畢竟對於動物來說,只要能夠滿足繁殖的條件,第一時間開始繁殖才是生存之道。
02 食物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由於水溫的逐漸升高,水中的浮遊生物以及植物也開始生長,浮遊生物和植物的生長,給魚兒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而且浮遊生物和植物在這個季節也開始繁殖,它們的後代會成為魚兒後代的食物,這樣就保證了小魚的成活率。
03 發育時長
春天是一年開始的季節,對於魚來說,剛孵化的第一年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因此它們的後代需要足夠長的發育時間,而在這個過程中,食物充足,溫度相對較高顯然是有利於後代發育的。因此,在春天繁殖,魚的後臺會從春天一直發育到秋末,整整三個季節,而且在這三個季節中,溫度相對較高,食物充足。
總結
不同的動物有著不同的繁殖期,而決定它們繁殖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氣候、溫度、食物等等。從上面的分析看,繁殖期集中在春季的魚類大都是生活在溫帶或者寒帶的魚類,在這種氣候環境下,一年四季分明且冬季寒冷,等到春季溫度回暖,此時繁殖,無論是對親魚還是子一代都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對小魚,無疑是增長了它們穩定的發育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