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片名就簡練生動的將兩個主人公擺在觀眾面前:狗,和十三歲的女孩。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初讀「狗十三」這幾個字,那种放浪不羈和憤世嫉俗的意味便在唇齒間氤氳不散,頗有些罵街的意思。為什麼有這個意思呢?因為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片名的英文翻譯為「Einstein and Einstein」,如果直譯成「Dog and Thirteen」,那麼片名裡那股狠勁兒便藏而不露了。
於是乾脆譯成「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表面看起來是前後兩條來到李玩兒家的寵物狗,實則也暗喻李玩如狗一樣任人冷落、玩弄、拋棄的命運。面對一個單親家庭的青春期少女最叛逆懵懂、孤獨痛苦的成長蛻變,在她沒有能力洞察社會那些明裡暗裡的道理、也不願向世俗之道和成人世界妥協的時刻,是愛因斯坦帶給她親人般的溫暖和陪伴,而她身邊所謂的親人只是以一種粗暴的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將她打造成一個合適在這個社會生存的形狀。不可否認,那是愛,只不過愛得太迫切,太急於求成,毫無顧忌的將少女珍貴的自尊和細密的心思踐踏和辜負。
曹保平執導、焦華靜編劇,張雪迎、果靖霖、智一桐、周珍、代旭、黃詩佳、曹馨月主演的電影《狗十三》已於12月7日全國正式公映。「感同身受」、「撫慰成長」等讚譽,讓影片跳出青春片範疇,上升到更廣泛的層面。然而克制的情緒,寫實的表達,加上主創有意為之的獨特視聽風格,也讓一些觀眾觀影后深陷其中略覺壓抑。尤其是面對很多影片中的意象符號,甚至發出「看不懂」的聲音。
《狗十三》讓人細思極恐的20個瞬間 看不懂才是真幸福
實際上,影片的編劇、導演在細節隱喻上,都別有一番用意,讀懂《狗十三》正是要從細微處入手。正如影片主演張雪迎所回憶:「當年拍的時候,覺得就是很平常。現在回望,那平常下的波瀾卻細思極恐。」以下就試圖列出《狗十三》讓人細思極恐的隱喻解讀,要強調的是:這種瞬間,片中包括但不僅限於這20條。
1父親選「志向」
影片一開場,主人公李玩跟父親就被班主任叫到學校。李玩喜歡物理,但英文成績不好,老師建議她加入英語興趣班。這種事情女兒跟父親「沒得商量」,一番糾纏後,父親強行幫女兒「籤了名」、「報了班」。這一幕讓很多人高呼「就是我了!」回想每個人的少年時代,有多少次是父母幫你決定了「興趣」和「志向」呢?
2酒箱裝小狗
影片開場沒多久,西鳳酒箱子裝著的小狗就登場了。這一幕看起來很寫實,父親隨手拿個酒箱子裝小狗,十分正常嘛。實際上,影片的「酒肉意象」由此展開,之後主人公李玩所要經歷的「酒桌文化」、乃至殘忍的「吃狗肉」,從這一刻就埋下了伏筆。
3小狗叫「愛因斯坦」
「愛啥?」「愛因斯坦」。當李玩給小狗取名時,觀眾露出會心的微笑。這不僅只是個「洋名字」而已,什麼樣的13歲女孩,會給自己的小狗取名愛因斯坦呢?實際上,正是這位偉大科學家提出的相對論,才是支撐平行宇宙觀點的重要基礎。而平行宇宙,也正是李玩日思夜想的。除了平行宇宙的涵義,「愛因斯坦」這一名字也包含了李玩面對成長,面對諸多細微事物的不解。當她找不到出路,只有尋求更宏觀的陪伴,這也是她的孤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