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華語文藝電影來說,2018年真的是一個好年份。
十一月份,《無名之輩》完成了文藝片的商業逆襲。
它同期的競爭對手,是《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無敵破壞王2》這樣穩賺不賠的「大片」。
跟在《無名之輩》後邊的紀錄片《生活萬歲》,成為眾多觀眾心中的年度十佳,它記錄的是中國老百姓最真實的「向陽而生」。
還有同為紀錄片的《一百年很長嗎》,有影帝黃渤親自背書,同樣紮根普通群眾,真實切膚,擊中人心。
不得不說,2018年中國的這些文藝小眾電影,讓那些華語電影圈那些唯商業化、類型化的理論顯得特別脆弱。
也不得不說一句,誰說中國沒有好故事、好劇本、好演員、好表演甚至是好觀眾的?
這個行業的電影人,踏踏實實地做事,不用下跪求情,不用哭天搶地,用質量徵服觀眾,守護電影藝術跟電影人的尊嚴。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的,是即將在12月7號上映的《狗十三》,承載著延續12月華語電影榮光的使命。
狗十三
Einstein & Einstein
導演: 曹保平
主演: 張雪迎 / 果靖霖 / 智一桐 / 代旭 / 黃詩佳
這是一部「過分真實」的青春片。
稍有耳聞的觀眾可能知道,這部片子曾經因為某些原因以及這個稍顯敏感的名字,被密封了五年。
但也是因為「過分真實」,五年之後上映的《狗十三》還是能夠把鏡頭前的觀眾打動。
《狗十三》跟以往我們看過的所有青春片,完全不一樣。什麼青春期式無病呻吟的心靈雞湯,什麼少男少女為青春喝彩的強行尬吹……
通通沒有。
它簡單地講了一個叫李玩的女孩,從初中到高中的過程。
她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異,跟了父親,實際上是跟爺爺奶奶長大的。
爸爸再婚,後媽生了個兒子,家裡不敢讓她知道。
爺爺說,孫子的名字要好好起,當初李玩的名字起得很隨便,男娃要慎重一點,就叫「昭昭」吧。
後媽急於宣示自己跟兒子在家中的地位和主權,想要張羅大辦一場,奶奶卻表現出了異常的慎重,說不要告訴李玩,最起碼一年半年的不要告訴她。
說不出爺爺奶奶是重男輕女,還是他們想保護自己一手養大的孫女。
但是青春期的巴塞君,一定不喜歡爺爺奶奶的這個決定。
不光不喜歡這個決定,更不喜歡這一群人——爺爺和奶奶,後媽和弟弟……
當然最主要是爸爸。
你的青春期肯定也遇到過類似這種爹。
他說不動你就替你粗暴做主,報課外班,改志願,或者不參加春遊。
他把你惹哭了死也不肯道歉,要麼給你做頓飯吃,要麼塞你一把錢,要麼買個你想要的東西,但大多數時候是冷戰。
在他被惹怒或者想發火的時候,不問青紅皂白先打你一頓,打完了再抱在大腿上邊哭邊道歉。
這種爸爸還愛在酒桌上吹牛皮,愛在車裡聽老歌,提起當年事譁譁流淚,弄得你一臉懵逼。
他不懂你學的那些知識,你考好了他會覺得「我的孩子準錯不了」,但是你考不好他可能會打你。
你膽敢早戀,他更會打你。
他沒時間陪你,可能會給你買個狗陪你。
《狗十三》雖說是部青春片,但可謂把中國式家長拍得淋漓盡致。
而影片裡的那隻狗,可以說就是李玩的青春了。
李玩對狗的感情,遠遠比對人要重。
一開始狗親近她,她不理,後來理了狗,把自己的吃的給狗吃,喝的給狗喝,有點相依為命的意思。
然後狗被爺爺弄丟了,李玩的青春也從那個時候就丟了。
所以巴塞君太理解為什麼李玩要跟全家賭氣,推爺爺罵奶奶,執著找狗那段情節了。
小孩因為大人失誤而吃的虧,絕對是不依不饒,哭起來也是超級委屈的。
因為她好不容易維護好的世界,輕易就被破壞了。換誰誰不難受呢?
而大人會說,不就是個狗嘛,有人重要嗎?然後強迫你去原諒他們。
你不原諒,就是犯青春期,會被「長大就好了」,一言以蔽之。
但誰又知道,李玩是把青春期,寄托在那條狗身上。
狗會慢慢長大,變老,狗的任性會被主人原諒,都好過它突然丟失,一去不回。
所以李玩擰巴了,因為丟狗,她開始知道,在對的或者錯的,應該或者不應該,答應還是不答應之間,有一塊灰色地帶,存放著一種叫做成年人的生物。
成年人像猛虎一樣,嘴巴解決不了就用拳頭解決。
成年人的虛偽,是後媽給李玩又找了一條狗,然後強行說它是原來那條。
這樣爺爺奶奶和爸爸都會高興,李玩即使不認這條新狗,大人也會把這件事翻篇。
成年人的戒備,是後媽把弟弟帶到李玩面前,但從來不會真正讓李玩跟弟弟獨處。
一個母親出於本能對兒子的保護,同時讓青春期的李玩發現,自己是從來沒有人保護的。
《狗十三》把這種青春期的擰巴,展現得淋漓盡致。
前邊的李玩因為狗跟全世界多麼為敵,被家暴之後的李玩就能多快學會保護自己。
李玩開始什麼都不走心,新狗因為弟弟的故意招惹變得越來越兇,後媽嚷嚷著要將它送去狗肉店,李玩直到最後時刻才哭著央求爸爸把它送到收養中心。
李玩變得什麼都不在乎,無視全家對弟弟無知惡行的縱容和寵溺,也無視表姐男友對她的愛慕。
她甚至可以放棄原則,大吃狗肉。也習慣於爸爸的違約,看不到天文臺的展出。
《狗十三》給你展示了另外一種特殊的青春片的殘酷,是主人公自己從內心變得殘酷。
在片尾,李玩和表姐在路上見到了那條丟掉的狗,但是李玩不敢跟狗相認。
她哭著發現,那個象徵丟掉的青春突然出現的時候,她在心理上已經告別了青春成為大人。
故事講過之後,我們來聊聊導演。
所有從電影院看完《狗十三》的觀眾,都不太相信這部電影的導演是以拍懸疑刺激的見長的曹保平。
1989年開始,北電出身的曹保平留在學校教編劇。
他有個學生叫焦華靜,就是電影《狗十三》的編劇,後來他們還合作過《烈日灼心》。
其實曹保平在拿到劇本時其實有一點猶豫,一是覺得和自己以往的風格差別太大。二是「青春」這個階段終究還是離自己的年齡太遠了。
可是當他一年後再看這個劇本,發現《狗十三》雖然只是個小女孩的成長故事,但從這個故事中萌生出很多關於自己成長的切身感受。
導演說過他喜歡呈現複雜局面下角色的內心感受,《李米的猜想》如此,《烈日灼心》也如此。
「儘管表層敘事的動力不同,但底下的東西是一樣的,是內心的複雜,故事裡那種我喜歡的張力一直都在,這是特別觸動我的地方。」
曹保平二十餘年的電影導演生涯裡捧出四個影帝,雖然不高產(只有五部戲)但出手必是精品。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故事是紮根在生活土壤裡的,很真。
他很善於把觀眾置身於一個真實故事中,讓他們覺得這件事情確實發生過。
《李米的猜想》的構思最初來自一則新聞故事,《烈日灼心》中的注射死刑場景因為過於真實,不得已刪改原本的長鏡頭。
《狗十三》劇本的生活化,幾乎就是貼著地氣拍出來的。學校、家、小區、滑冰場、天文館、飯店酒樓……
巴塞君看到這真實感的場景,立馬就喚起自己青春期的經歷來了。
當年那些因為課業壓力的緊張,上課走神被老師提起來罰站,還有班裡總是會飛進來莫名其妙的生物,然後被班主任手起刀落光速打死……
曹保平說,電影是高度虛構的真實。
而曹保平的真首先來自於他的狠。
他對演員狠,《追兇者也》中多次花式捆綁,張譯的頭要卡進圍欄。
拍攝《烈日灼心》一遍一遍地讓鄧超和段奕宏浸入髒臭不堪的水池中。
除了肉體上的折磨,精神上對演員也是很大的挑戰。
鄧超拍完《烈日灼心》很久都走不出角色。
《狗十三》的家暴戲拍完後,飾演父親的果靖林因為心疼痛哭良久。
曹保平對自己也狠。
拍攝《李米的猜想》一場為了表現李米神情恍惚開車出了車禍的戲,他直接抱著監視器跳上車表演一場真車禍。
製片主任嚇得直冒冷汗,而他下車後還是笑的。
另一方面,他塑造的人物真。
因為複雜,所以真實。
尤其是反面角色,導演在某種程度上對犯罪者有同情色彩。
有的時候會給他們的行為冠上一個理由。
比如《李米的猜想》中方文(鄧超飾)參與毒品販賣是為了給李米(周迅飾)好生活。裘水天和裘火貴用身體倒騰毒品一個為了彩禮一個為了回家鄉。
或者讓他們為曾經的所作所為懺悔。
《烈日灼心》中三個逃犯為了倖存者小女孩拼死拼活地生活,最後投案自首。
因為他覺得世人大奸大惡者終究還是少部分,純粹意義上的反派少之又少。
《狗十三》同理,看似以父權為代表的中國式家長是反派。
父親有家暴傾向,爺爺奶奶偏愛孫子,後媽為了欺騙李玩以假亂真。
但仔細想想是沒有一個人是真心要傷害李玩的。
爸爸只是個頂著生活壓力的普通中年男人,爺爺奶奶一直貼心地照顧李玩的飲食起居,後媽也只是個想保護自己兒子的母親。
沒有人是反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孩子成長苦,大人生活也步步艱辛。
曹保平青春片的真,不局限在美好中成長,而是聚焦於成長中妥協。
《狗十三》獲得了第64屆柏林電影節的國際評委會特別獎和水晶熊獎青少年電影最佳影片。
飾演主人公李玩的張雪迎也憑藉本片獲得了中國導演協會評選的最佳女主角獎。
1997年出生的妹子,飾演李玩的時候,正好也碰上自己的青春期。
一顆顆青春痘頂在腦門上,一口牙套錮在牙齒上,長馬尾大校服,一副八九十年代的學生氣,沒有磨皮濾鏡,就連服裝搭配也是精心設計過的「土氣」,跟以往的青春片女主人設造型,可以說是大相逕庭。
但正是因為這種土,無時不刻在提醒著觀眾,這才是真的青春。
李玩的情緒變化和心態變化在整部片子是很明顯的,有歇斯底裡有暗潮洶湧但最後都歸於平靜,很像一隻狗被馴服的過程。
開始的時候天真又執拗,在敘述平行宇宙概念的時候一邊思考一遍轉眼珠,伸出舌頭舔牙套的時候幼稚可愛。
在面對家長的欺騙和控制,會反抗。
受到父親的打罵後,委屈、失望、憤怒都集合在一起,她在浴缸中緊握流血雙手哭泣的時候令人心疼至極。
可能是有靈氣的演員上天會多多考驗她一段時間吧,當年十六歲的張雪迎本可以借這部片子一炮而紅,不過好在她一直在演藝道路上堅持。
張雪迎2016年以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被中戲錄取;
之後頻頻在新一代青春影視劇中出境。
當然,巴塞君相信,最能讓觀眾記住的張雪迎,依然是她青春最好的年紀裡,演繹《狗十三》裡的那個最真實的李玩。
文/巴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