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這個節日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有關吃火雞的習俗有這麼一說:1620年冬,一百零二位不願忍受英國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五月紅花」號輪船,歷盡艱辛,來到北美大陸,在普利茅斯住了下來。當時正值嚴冬,又逢糧荒,這群新移民開始有人餓死或病死。正當他們快要絕望的時候,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一群火雞,他們趕快舉起獵槍。火雞肉救了這群新移民的命。他們認為那是上帝送來的。於是,從那時起,為了感謝上帝的救命之恩,他們就在每年的那個冬日通過吃火雞來感謝上帝。兩百多年後的1863年,時任總統的林肯乾脆宣布感恩節為國家法定節日。於是每年一度的感恩活動,就更加具有廣泛性和影響力了。在這個充滿愛和謝意的節日,人們歡聚一堂,進行特殊的祈禱,感謝,頌揚上蒼在過去一年裡的仁慈和恩惠,感謝陽光,樹木和水,感謝周圍的世界和人們。非但如此,許多相關的社會活動也成為必須:超市門口放個大筐,讓人們留下一份食品給那些食不果腹的窮人;政府機關,學校和教堂準備大量的食物,敞開大門,分發給一些無家可歸的人。更可貴的,平日裡無憂無慮的孩子在這一天卻極其認真的挨家挨戶敲開鄰居家的門,募捐食品,給予那些貧窮的人們。這是一種節日文化,更是一種心靈的教化和洗滌。
一個源泉追尋未必清晰的傳說,讓一個移民國度裡的人眾堅信不疑,並且形成一種感恩文化,常年縈繞在心頭,念念不忘,是多麼的可貴,多麼的溫馨。也許是感恩本該是一種信仰,一種普遍的人性,一種天經地義的心理傾向。人的一生中,從小時候起,就領受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於是,盡孝與報答原本就是感恩的最基本元素。「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給予的,我們註定報答不盡。美國「9·11」事件中,銀行家愛德華被困在第五十六層,他意識到自己已經不能生還,於是播通了一個電話――他的母親,只說了一句話:「媽媽,我愛你。」面對死神,事業財富可以捨棄,唯獨母愛不可以遺棄。生命的最後一句問候,一句感恩,讓母愛更加彰顯,成為永恆。
漢武帝的乳娘服侍皇上多年,十分盡心。後來,因為一樁過失,坐了天下的皇上下令要將她處死,乳娘嚇的跑到東方朔那裡求救。東方朔授意到:「押赴殺場時,你經過皇帝面前,一定要頻頻回頭看他。」後來侍衛推搡著乳娘去問斬,走過漢武帝面前時,乳娘不住的回頭看皇上。東方朔看在眼裡,怒氣衝衝的罵道:「你個老媽子,還不趕快走!皇上已經不用吃你的奶了!」漢武帝聽了心頭一熱,般般往事浮現眼前,當即赦免了乳娘。除卻哺乳、撫育、贍養、衣食起居這些親情恩惠之外,生活中原本還有更多的恩賜需要我們去銘記,去感謝。人生的進步、深造、功名、財富等等,絕不是孤立形成的,它一定是在親情,愛情,友情的烘託下達成的。所以,任何人都得知恩,比如養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攜之恩、救命之恩。只有懂得感恩,才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有著正確的認識。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對筆者記憶猶新,今天分享給大家:某省有五名大學生,接受某市女企業家的資助一年多,從沒有主動給捐助單位或捐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藉此說上一句感恩的話。其中一名男生倒是給寫過一封簡訊,但信中只是一味的強調自己家庭如何困難,希望得到更多的資助等等,通篇連個「謝謝」都沒有,任誰是資助者心裡也不會好受。顯然,這些貧困生心理上「極度自卑又極度自卑」,缺乏一種正確對待他人和社會的「陽光心態」,有的學生竟自以為「成績好,獲得資助是理所當然的」,缺乏起碼的感恩意識。善良不是義務,貧困不是值得幫助的唯一理由。當恩賜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很容易習以為常,感覺不到它的難得與可貴。而習慣於對於恩賜的接受和擁有,但是這絕不能成為一個人心靈麻木的藉口。
「吃水不忘挖井人」有些事情必須要記住,像泐石為念一般。漂母賞飯,韓信記了一輩子;藤野先生,魯迅寫進了《朝花夕拾》;結草銜環,說的是別人有恩於我,我死後也不忘報答――等等這些都是關於不得忘恩負義的文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