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遊戲MAN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硬核玩家就要MAN起來,這裡是遊戲MAN!
在正文之前,遊戲MAN需要提及一部經典的國產動畫電影,由萬氏兄弟出品的《鐵扇公主》。
《鐵扇公主》劇照
這部動畫誕生於1941年,是萬氏兄弟繼《大鬧畫室》之後的又一部經典之作,也是這部作品讓他們名聲大噪。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該動畫的作畫手法使用了當時留在全球流行的「橡皮管動畫」。
作為萬氏兄弟最偉大的一部作品,1941年出品的《鐵扇公主》象徵著中國動畫與國際潮流的接觸與相交。這不但佐證了中國動畫的起步並不比歐美晚多少,而且還展示給了觀眾,當時的中國動畫製作人甚至走在世界的前列。而這時的世界潮流就是「橡皮管動畫」的興起。
《茶杯頭》引發的復古狂潮說起「橡皮管動畫」,就不得不提起今年引起復古狂潮的一款遊戲作品。
今年的十月,備受期待的獨立遊戲《茶杯頭大冒險》正式在各大平臺發售,該作品也很快在網絡上爆紅,主播在遊戲的高難度挑戰下,往往可以製造出極強的節目效果,這也使得《茶杯頭》迅速獲得了廣泛的觀眾,甚至被粉絲拿來同高難度遊戲《黑暗之魂》作比較,戲稱為《茶杯頭之魂》。
遊戲不僅在玩家和媒體那裡收穫無數好評,斬獲今年多個獎項,而且銷量也是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就在昨天,《茶杯頭》製作室Studio MDHR官方宣布,遊戲全平臺銷量正式突破200萬份。
在官方博客中表示,遊戲已經步入了雙白金的殿堂,即全平臺銷量正式突破了200萬份。官方稱這個數字「讓我們震驚和驚喜,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過自己創造的角色會被世界上這麼多的粉絲所喜愛。對所有玩家、同人周邊創作者表示感謝」。
在玩家們被遊戲的難度吸引的同時,《茶杯頭》的畫風也受到了關注。在製作者訪談中,《茶杯頭》的製作人告訴媒體,遊戲在開發過程中使用了純手繪製作,人物動作的每一幀每一畫都是作者一筆一筆手繪而成——四年的高強度工作終於交出了一份令所有人都驚訝的答卷。
在CG技術盛行的現在,使用手繪動畫製作遊戲真是一股清流
當然這些成績並不是今天的重點,真正的重點在於,《茶杯頭》製作組們在手繪遊戲建模的時候,所借鑑和吸取的風格,就來源於誕生於美國1930年代的「橡皮管動畫」。
橡皮管動畫始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最初是作為一種作畫所需的規則而出現。在早期的動畫中,角色通常沒有什麼有效可行的動作,表演非常僵硬,基本上只是動起來的連環漫畫而已,由於年代久遠,這些作品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了蹤影。為了解決動畫表演的問題,Bill Nolan 在動畫《菲力貓》中引入了橡皮管動畫,讓動作更加流暢。這種風格讓角色沒有骨架、關節可言,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隨意拉伸,這一特點在弗萊舍的動畫《大力水手》中有多處體現。
《大力水手》劇照
一句話總結美國人的誇張演出,就是裡面充斥著橡膠效果,動畫裡的角色四肢都像橡膠管,可以隨意的卷纏繞,擰成麻花,然後像皮筋那樣卯足勁飛起來。腦袋,臉上的眼睛,大肚腩,肥屁股都像一個個打足氣的皮球,你不管怎麼捏擰變形,都會噗的彈回原型 —— 這些誇張技巧,美國人給它起了個學名,叫做 「橡皮管動畫」(Rubber-Hose-Animation)。
事實上,橡皮管動畫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當時畫師們的作畫難度,在擺脫了僵硬動作之後,使用多變、容錯率高的圓形、弧形代替方形和直線來構建畫面,這樣大幅度縮短了動畫製作的成本和時間,提高了效率也促進了動畫業在30年代的飛速發展。
在30年代的美國,動畫行業百花齊放的場面令人感到驚訝,除了弗萊舍一家,還有像迪士尼這樣全球聞名的動畫公司群雄逐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茶杯頭》的主角形象借鑑了《米老鼠》的造型,但其實《米老鼠》並不能歸類於橡皮管動畫類型中,而是屬於拉伸擠壓動畫之中,對此不再過多贅述。
橡皮管動畫的製作初衷是為了讓角色能夠更加自由順暢的進行動作表演,以此來體驗出笑料和滑稽。二戰時期美國華納曾經針對日本的《東京玫瑰》廣播(日本政府通過廣播在美軍部隊中散播謠言稱士兵們的家眷在國內紅杏出牆,以此來動搖美軍的士氣)進行反擊,製作了動畫短片《Tokyo Woes》,雖然這部作品並不能算上嚴格意義上的橡皮管動畫,但是誇張、扭曲的人物建模以及滑稽、流暢的動作,很容易讓人們和橡皮管動畫聯繫起來。
由於年代久遠,資料實在是不好找
弗萊舍和特裡通(Terrytoons)是橡皮管動畫製作的翹楚,同時由於他們都位於紐約,而20年代到30年代早期動畫業界的大本營處於紐約及其周邊,所以他們也被稱為紐約派——你會經常看到早年的動畫師採訪裡大量用紐約/東海岸來代表這一風格。他們在30年代中後期逐漸沒落,到了 40 年代時雖然幾家公司仍有少數人在畫橡皮管動畫,但也逐漸吸收了迪斯尼、華納的風格。這一時期動畫的大本營也轉移到洛杉磯的好萊塢——也就是西海岸。
在這一時期誕生的動畫作品往往兼具多鍾作畫風格,比如人們熟知的《貓和老鼠》。
經典動畫《貓和老鼠》
而《茶杯頭》中也有借鑑了這一版湯姆的BOSS。
美國的40-50年代是其崛起的重要時期,同時崛起的還有美國的電影工業,這一切都要得益於二戰時期美國遠離戰場、狂發戰爭財的政策。
而這一時期的橡皮管動畫則逐漸走向了衰落。隨著日本動畫的崛起,橡皮管動畫所宣揚的活潑、誇張漸漸被穩定與規矩的風格所取代,而這種規規矩矩的作畫風格不但使得日本動畫趕超美國動畫工藝,也為其埋下了嚴重的隱患,如今我們很難再看到嘴巴咧到耳根的人物角色了。
最後說兩句橡皮管動畫在美國興起之後,很快被中國的動畫製作人接觸,萬氏兄弟在動畫《大鬧畫室》之後,迎來了名利雙收的作品《鐵扇公主》。
在《鐵扇公主》中,孫悟空的形象其實就是典型的橡皮管人物,我們甚至很容易就可以在他身上捕捉到「菲力貓」、「大力水手」之類角色的影子,也許無拘無束、作畫自由的橡皮管動畫更適合無憂無慮、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呢。
不過話說回來,1941年誕生的《鐵扇公主》趕上了橡皮管動畫的潮流,所以中國動畫起步並不晚,但是拋開這一切,聯繫起那個時期作畫特徵,難道真的是戰亂和經濟阻礙了中國的動畫產業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