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麥的興起
2017年在一檔選秀節目中,一女子一曲驚雷,雷翻在場所有人,隨後網絡上關於喊麥的討論便層出不窮。這種土嗨式的音樂被大眾吐槽,同時也引發爭論,喊麥究竟算不算音樂?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那就得從2014年說起。
2014年稱得上是華語樂壇巔峰的一年,這一年過後華語樂壇就開始急轉直下。
隨著手機彩鈴的興起,大批口水歌曲開始爆火,好的音樂逐漸消失,網絡歌曲的時代到來。
由於是網絡歌曲,製作者往往沒有深厚的製作功底,所有的歌曲幾乎都是直白的口水音樂,大部分製作者也都是抱著撈一筆就走的心態,導致沒有什麼好的音樂誕生。
而這種音樂,恰好又碰上了90後非主流的叛逆,愛情幾乎成了歌曲唯一不變的主題,從而導致了華語樂壇徹底走偏。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網絡變得更加發達,這個時候直播悄然升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播便是mc天佑,喊麥便是從他這裡被眾人熟知。
直白的歌詞加上勁爆和極具節奏的音樂,一時間喊麥風靡網絡,甚至一度登上主流歌單,也就是從那一刻起,華語樂壇徹底走向衰敗。
隨後幾年直播越發火熱,4G時代的到來,更是將這種形式推上了另一個境界,因為這個時候一部手機就能看直播,而這就催生出了更多的主播。到了2017年時,幾乎在每個平臺都有喊麥主播。
到了近幾年短視頻平臺的出現,更是讓喊麥難以抑制。這樣一來的結果,便是喊麥和學貓叫徹底盛行,我們幾乎天天被這些毫無營養的歌曲所洗腦,華語樂壇變成了一團漿糊。
喊麥到底算不算音樂
我們說回主題,喊麥到底算不算音樂?
喊麥確實是時代催生出的產物,但我認為這種東西還稱不上是音樂,即便是很多人喜歡聽喊麥,但他們真的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去的嗎?
就像上面所說,喊麥的興起和直播息息相關,而看直播的人從一開始就不是抱著聽歌的想法去的,他們是去看人表演喊麥。
這就如同我們圍觀猴戲時,耍猴人敲的鑼聲,算得上音樂嗎?
音樂是什麼?
音樂是能讓人賞心悅目,並為大家帶來聽覺的享受。音樂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淨化人們的心靈,樹立崇高的理想。我們通過音樂來抒發我們的情感,使我們的很多情緒得到釋放,喊麥顯然還達不到這個標準。
所以在我看來,喊麥不能算是音樂,只是大眾消遣的方式而已。
抄襲成風
說完喊麥,我們再來說抄襲,這兩個字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古人將其稱之為借鑑,但這個借鑑是在一定的範圍內,而我們要說的是那些一絲不改完全照搬的抄襲。
為什麼這幾年抄襲成風,其實和喊麥一樣同樣是時代催生出來的,網絡時代的到來,讓更多的人有了發揮的空間,但同時也讓一些喜歡投機取巧的人有了更多的機會。
在資訊時代流量為王,當流量可以變成錢時,這些人就開始行動了,抄襲成了他們獲取流量最快的方式,畢竟已經成功的東西使用起來還會失敗嗎?
於是乎這些人把別人已經成功的曲子拿來,然後隨便填上一些亂糟糟的口水詞,搖身一變就成了自己的原創,動聽的旋律會讓人忽略歌詞的廉價,一波流量就這麼到手。
即便事後原作者找上門來,也只不過是道個歉然後下架歌曲,但錢和流量已經到手道歉算得上什麼,於是乎抄襲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開始跟風,甚至有人將目光放到了國外的音樂,因為是跨國抄襲,原作者或許都不知道自己被抄襲了,所以他們連道歉都不需要了。
其實回顧過去,我們能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華語樂壇的衰敗和網絡時代的到來息息相關,在這個流量為王的年代,人們想的不再是怎麼去製作更好的音樂,而是抱著賺取流量的目的。
華語樂壇何去何從
純粹做音樂的人越來越少,好音樂自然就越來越少,人心浮躁了怎能出現經典音樂。
在網絡時代之前,能賺錢靠的是cd實體銷售,如果音樂不好根本沒有人買你的cd,但在流量時代,話題成為了比作品本身更好的賺錢方式,既然我靠話題流量就能賺錢,為什麼還要好好的去做音樂呢?
所以這一切都很明顯了,無論是喊麥也好抄襲也好,無非就是為了流量和金錢,這些人中真正懂得樂理知識的又有幾個?
當真正用心做音樂的人賺的錢,還沒這些人賺得多時,他們便不會繼續用心做音樂了,華語樂壇的衰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也不清楚華語樂壇該何去何從。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學貓叫還會盛行,喊麥亦不會中止。
或許只有等到國民欣賞水平開始提高時, 才是華語樂壇重新崛起的日子吧!
這是時代的產物,我們無法避免,但請不要徹底縱容。
因為我們不能讓在火種都徹底熄滅。
只要火種還在,華語樂壇就還有崛起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