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殖進入中後期,隨著投餵量的增加及殘餌糞便的逐漸積累,池塘汙染物增多,池塘負荷越來越大,不可避免的造成各種水質問題。本文著重分析池塘養殖後期常見水質問題及應對措施,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養殖中後期池塘常見水質問題
1、溶解氧偏低
養殖中後期的池塘普遍存在溶氧偏低的情況。魚早上吃食差,甚至不吃;魚缺氧浮頭;水變倒藻、水質指標惡化等等。長期低氧,養殖池塘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導致養殖不順利,影響最終的養殖結果。
養殖中後期之所以溶氧偏低,和飼料投餵量的增加及殘餌糞便的積累有很大關係,投餵越多,殘餌及糞便積累越多,形成的有機質及底泥耗氧量就越大。池塘中的耗氧物質有很多,包括底泥、有機質、活菌、浮遊生物、水產養殖動物等,隨著養殖動物的生長及藻類、菌類的繁殖,池塘耗氧量也會增加,而藻類老化死亡後又進一步增加了水體有機質的含量。有些池塘有機物耗氧量可佔70%以上,池塘底部越黑越臭,耗氧越嚴重!
2、氨氮、亞硝酸鹽等水質指標超標
到了養殖中後期,很多池塘都有氨氮或亞硝酸鹽超標的現象,多數時候,飼料餵得越多的池塘,氨氮、亞硝酸鹽超標的情況越嚴重。氨氮、亞硝酸鹽長期超標,會引起魚蝦中毒、生理性缺氧等,直接影響到養殖動物的生長及生存。
我們都知道,飼料中的蛋白質是氮的主要存在形式,飼料中的氮一部分被魚蝦攝食轉化成魚蝦肌體中的氮,而另一部分則以殘餌糞便的形式進入水體,這就是水體氨氮、亞硝酸鹽的主要來源之一。在養殖過程中,各種肥料的使用,不管是有機肥,還是無機肥,都是水體氮的重要來源。一旦水體淨化能力不夠,不足以將進入池塘水體的氮及時轉化利用時,進入水體的氮一部分會以氨氮或亞硝酸鹽的形式存在。
3、藍藻暴發
藍藻一直是水產養殖中關注度很高的一個問題,不論是養魚池塘,還是養殖蝦蟹池塘,到了養殖中後期,進入高溫天,經常會出現各種藍藻暴發的情況。很多養殖戶「談藍藻色變」,確實有一部分藍藻含有藍藻毒素,對水體危害較大,而且大量暴發藍藻,會導致水質惡化,嚴重消耗水中的溶氧而導致水產動物缺氧死亡。
藍藻是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產氧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藍藻具有綠藻、硅藻等真核生物藻類所不具有的固氮能力,而且具有偽空泡,能很好的分布於水體的中上層,因此具有競爭光照的優勢,另外,其耐強光及生產藻毒素的特點,也讓藍藻相對綠藻、硅藻有較強的競爭力。在養殖過程中,有的養殖戶為達到較好的肥水效果而使用較多的磷肥,為藍藻提供繁殖所需的營養,池塘更容易暴發藍藻。
4、藻類水華
各種藻類的水華,也是養殖中後期經常見到的水質問題,尤其是鞭毛藻水華。養殖中後期水體有機質較多,為鞭毛藻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較好的條件。鞭毛藻類具有運動能力,一部分還生產藻毒素。由於鞭毛藻運動能力較強,耗氧也會比較多,這就容易造成池塘缺氧情況的發生,進而影響魚蝦的生長。
以上這些水質問題,對養殖的影響很大,各問題之間也並非獨立存在,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並且相互影響。
二.水質問題應對措施
1、多增氧
多增氧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減少耗氧,主要是減少塘底有機質耗氧,通過改底,分解底部有機質,定期解毒、補菌,有效分解水體耗氧物質,達到減少水體有機質耗氧量,從而間接增氧,而且有機質減少了,也就減少了水體氮的來源,對控制氨氮、亞硝酸鹽也有重要作用。另一個是增加產氧,肥水培藻,提高藻類等生產者的光合作用能力,提高產氧量;延長增氧設備的開機時間,達到增氧目的的同時,促進水體流動,對防控藍藻也有一定作用。
2、勤改底
提高改底頻率,可有效分解有機質,減少耗氧物質,減少氮的來源,有機質減少後,破壞鞭毛藻類生長繁殖的有利環境,起到較好的防控作用。同時,改底也可以起到防止水體分層的作用,進而預防藍藻的暴發。
3、巧穩水
水體的穩定對於養殖動物的存活至關重要。穩定的水體,菌藻平衡,藻類產氧能力強,菌類、藻類淨水能力強,既能提供足夠的溶氧,減少有機質,又能防控藍藻和鞭毛藻等單一藻類形成水華。因此,培藻補菌非常重要,養殖中後期水體中氮含量快速升高,容易造成碳氮比偏低,因此在培藻補菌時,多注重碳源的補充,更有利於水體的穩定。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老蝦農」堅持發文,只為您在文末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