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產品更新迭代特別快,一旦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就會被消費者所拋棄。在我們身邊,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句話「時代拋棄你,從不打招呼」,略帶感傷且無奈,卻很現實。
尤其在這個不安分的2020年,國外三天兩頭就有報導一家巨頭或百年老店倒下,走過了那麼多風風雨雨,卻在今年撐不下去了。
當然,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企業經營不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自身經營模式或者產品有問題,無法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近幾年,國內有不少服裝鞋業陷入經營困境,比如富貴鳥破產,拉夏貝爾債務纏身,紅蜻蜓、百麗、星期六紛紛關店。
這不,又一巨頭倒下,5年虧損近40億,關店6000多家,突然宣布徹底退出實體零售,它就是一代鞋王「達芙妮」。
曾幾何時,達芙妮是多少8090後少女時代的回憶。在巔峰時期,每條商業街必有一家達芙妮,從2008年到2012年,達芙妮幾乎每年要新開800家門店,從一線城市擴張到三四線城市,最高峰的時候,達芙妮在全國擁有7000多家門店,每賣出5雙女鞋就有一雙達芙妮。
當品牌紅利來臨時,大多數企業的做法就是通過加盟店的模式快速擴張,及時搶佔市場。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時電商興起,網上購物平臺出現了很多款式新穎、價格實惠的小眾品牌,零售渠道變了,消費者的偏好也變了。
達芙妮也曾嘗試過擁抱電商,比如跟京東、唯品會合作,後來投資了一個自有電商平臺「耀點100」,創立「線上購物+門店取貨」的模式,這個想法還是比較超前的,跟現在非常火的新零售模式有所類似。
但是,僅過了2年,這個電商平臺就倒閉了。由於達芙妮在創建自有電商購物平臺時,終結了跟其他電商平臺的合作。因此,等它失敗了再想回來,市場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市場,一旦中途停下來,就會被時代無情地拋棄。
另外,達芙妮在產品定位上也比較尷尬,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它曾經也走過高端路線,請了國際頂級設計師打造限量款,還舉辦過非常火爆的線下盛典。
但是,隨著達芙妮不斷擴張,門店遍布三四線城市的大街小巷,與之伴隨的庫存積壓,經常通過打折促銷,給消費者留下了「廉價」的印象,讓曾經高高在上的品牌「自掉身價」,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品牌寧願燒掉也不降價促銷。
除了營銷方式和定位上的問題外,達芙妮的產品也有不少問題,消費者對於達芙妮鞋子最多的吐槽就是「老氣、質量不行」。如果在門店擴張的同時,達芙妮把產品品質把控好,也不至於落得今天這個地步。
其實,不僅僅達芙妮出現這樣的問題,國內很多品牌都有類似的問題,過於注重規模體量,從而忽視了消費者最關心的產品質量。
這麼多年過去了,國產服裝和鞋子品牌真正能夠走向國際市場的並不多,但是很多國際知名大牌的產品都是產自國內,相同的產地,相同的原料,只是吊牌不一樣,別人能夠經營得風生水起,而國產品牌卻一輪換了一輪,這背後的問題值得深思。
現在的消費者,相比低價而言,更注重的是品質,與其花那麼多錢買了一堆不中用的產品,還不如精挑幾個好用的產品,單價高一點也能接受。
所以,企業是時候要轉變自己的經營策略了,未來的市場不是靠低價產品取勝,而是靠品質來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