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兩條有著鋒利牙齒的怪魚,出現在溫州文成西坑鎮高嶺頭二級水庫。水庫管理人員將其抓獲後,送交至當地漁政部門。經漁政專家仔細辨認,確認它們是有著「水中殺手」之稱的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之一——雀鱔魚。截至20日晚上記者發稿,這兩條魚已經被深埋。
「雀鱔魚是來自北美洲的外來入侵物種,成年後可長到三四米長,不僅吃魚,還會吃人。這次在水庫裡抓到的雀鱔魚,較大的一條已經重達五斤。」20日,文成縣水利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周小春憂心忡忡地對記者說:「我在文成水產部門工作了30多年,第一次在文成發現這樣的魚。雀鱔魚愛吃肉、食量大,生存能力強,若任其在本地繁衍,將對本地漁業造成巨大危害。另外,高嶺頭二級水庫就在珊溪水庫的上遊,如果還有其它的雀鱔遊到珊溪水庫,吃了水庫裡大量的養殖魚類,很容易長到三米長,那時攻擊性會更強。」
北美物種雀鱔魚怎麼會出現在文成?經文成縣漁政監察大隊調查分析,它們應該是被民眾盲目放生於此地。
據該大隊負責人陳建民介紹,近幾年,來文成放生的熱心民眾日益增多,但是盲目追求放生這種形式,就有可能放生不成變「殺生」:「有些人常常拉上一整車的魚扔到水庫裡放生,結果車上很多死魚也被扔到水裡,管理人員還要另作清理。此外,一些人放生時不尊重自然及科學之法,把巴西龜、福壽螺這類外來入侵物種運過來放生,往水庫附近的山上放生眼鏡蛇、蝮蛇等劇毒蛇類,三年來,這類放生舉動已經被我們攔截下十幾個批次,但是因為執法人手有限,這種行為很難徹底被制止。」
去年,有人在珊溪水庫碼頭上被一條長約十幾釐米的眼鏡蛇咬傷,在醫院救治了一個多月才脫險,這件事讓陳建民對民間無序的放生行為又多了一重擔憂:「如果放生過程不科學、不規範,不僅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會對人和自然造成負面影響。」
那麼,民眾該如何科學、規範地放生?
據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政漁監處副處長陸秀中介紹,首先要了解放生物種的相關生活習性,在合適的季節合適的地方放合適的物種;其次,應儘量避免放入數量過大的單一物種,多樣少量,才能把對生態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提倡大家向正規的魚苗繁育場購買苗种放生;再次,應避免選擇「入侵物種」。入侵物種容易在引入地區造成危害,破壞生態平衡。
此外,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提醒廣大市民和單位,根據農業部2009年頒布實施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放生」行動,不能隨便進行。如想自行開展規模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的,應當提前15天向當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增殖放流的種類、數量、規格、時間和地點等事項,接受監督檢查。經審查符合相關規定的增殖放流活動,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也會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協助。
【浙江新聞+】
雀鱔魚是一種食肉淡水魚,食量大,性格非常兇猛,屬於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類之一。據悉,我國有引進此類魚當作觀賞魚養殖。
資料顯示,該魚生性兇猛,生存能力強,若任其在本地繁衍,將對當地漁業造成巨大危害,極有可能危害本地的漁業資源,造成物種侵害。某地曾做過試驗,一魚塘中放養1—2條雀鱔魚,半年後一塘魚被咬食殆盡。
雀鱔和「食人鯧」一樣是臭名昭著的「水中殺手」,不僅具有攻擊性,且堪稱頂級毒魚,與河豚一樣,在排卵期能產生劇毒物質,人吃上幾口就會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發現後千萬不要食用,並應及時上報漁政、水產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