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鄉琴聲飄向國際舞臺——記崇左壯族天琴藝術傳承路

2021-01-08 廣西日報

本報記者 莫 迪 周政光

9月25日,崇左壯族天琴藝術國際研討會嘉賓一行走進龍州縣金龍鎮板池屯,數十位身著黑色服裝的男女整齊劃一,「彈起天琴迎貴賓」。

30多年來,這被稱作壯鄉「金曲」的悠揚琴聲從鄉間飄向國際舞臺。

A 挖掘:壯鄉「金曲」出龍州

天琴,壯語中稱為「鼎叮」,為左江流域一帶壯族最有特色的一種古老彈撥樂器,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上個世紀80年代初,著名民族音樂家範西姆到金龍鎮採風時,發現天琴彈唱藝術的魅力及其瀕臨消失的狀況,發起保護與傳承天琴彈唱藝術的倡議。天琴彈唱留存著駱越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是壯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龍州縣組建天琴女子彈唱組合。當年,民族音樂家在原生態天琴音樂、天琴彈唱的基礎上,通過加工、整理、提煉和創新,創作出旋律優美、民族風格濃鬱、充滿時代氣息和易於傳唱的天琴彈唱歌曲《唱天謠》。

壯鄉「金曲」一飛沖天。2003年11月8日,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以一曲《唱天謠》驚豔亮相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東南亞風情夜」晚會。從此,壯族天琴藝術從祖國南疆邊陲走上國際大舞臺。

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參加全國性重大演出或比賽80餘次,先後赴奧地利、法國、泰國等國家及地區演出。今年9月初,廣西在北京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非遺項目展,壯族天琴藝術參與演出。

B 傳承:傳習基地進校園

7月29日,壯族天琴藝術研修班在廣西藝術學院開班。40多名來自崇左市文化旅遊和教育系統,從事天琴藝術傳承和教育工作的學員,接受近半個月樂理知識、天琴彈唱技巧等培訓,為壯族天琴藝術發展儲備人才力量。

2003年以來,崇左市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大力支持天琴民俗文化建設。從2005年起,壯族天琴藝術在學術界掀起一輪研究高潮。

龍州縣自2006年起每年投入數十萬元專項經費開展壯族天琴藝術資源普查,扶持、資助壯族天琴藝術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該縣還在各鄉村、中小學校成立壯族天琴藝術傳習基地,建立壯族天琴藝術傳習館,每年邀請傳承人舉辦天琴藝術免費培訓班20期,走進中小學、大中專院校授課,培訓學員年均1000人;同時舉辦天琴文化藝術節、天琴藝術論壇、百人天琴彈唱等大型活動,全力推動壯族天琴藝術傳承傳播。

今年6月,崇左市天琴藝術傳承中心掛牌。

崇左市安排1000萬元設立壯族天琴藝術傳承保護發展發展基金,用於天琴彈唱後備人才培養、普及及天琴製作技藝的研發、改良和提升。

9月25日,紀念「花山之子」——範西姆壯族天琴音樂會在崇左市文化藝術中心花山劇場舉行。本次音樂會分3個篇章,每個篇章共6首天琴歌曲,結合花山文化、邊境文化、山歌文化等元素,在改編上結合電聲樂隊和天琴彈唱,既有民族性又有流行時尚性。

C 願景:跨境交流傳友誼

9月26日,在壯族天琴藝術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中國、泰國、寮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認為,天琴藝術是壯族人民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認同的紐帶,在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中,演變成為民間祈福習俗和民族表演藝術,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在持續對外開放中,以天琴藝術為代表的多民族融合、多國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為中國與東協各國文化交流和民間交往的重要載體,有力增進民間傳統友誼。

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改革製作專業委員會會長豐元凱認為,天琴應標準化、規範化、科學化生產,使天琴在繁榮民族音樂、傳承廣西悠久歷史文化及建設文化旅遊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寮國社會科學院奔騰·蘇薩瓦教授提議,由寮國,越南及其他多個具有天琴藝術根源的國家組成天琴藝術音樂圈。

不日,跨境交流將唱響天琴同心曲。

相關焦點

  • 天琴藝術奇葩:從邊陲走向國際大舞臺
    >  天琴藝術奇葩:從邊陲走向國際大舞臺    □ 本報記者 農彩雲 羅承品  2018年,在《魅力中國城》第二季競演中,壯族天琴藝術驚豔央視舞臺,引起了全國藝術界的關注。  今年2月底,在崇左市文化藝術演出代表團前往泰國曼谷開展文化交流和演出活動中,節奏簡潔明快、輕盈跳躍的天琴彈唱《喊月》,深受歡迎。  天琴彈唱,壯鄉崇左眾人皆知。可誰曾想,這種曾是壯族先民用作法器溝通「神靈」的儀式活動,在崇左市各界保護與挖掘、傳承與創新中,成為壯族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播載體,更是藝術大舞臺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 古老天琴從壯鄉登上世界大舞臺
    每當壯鄉人輕輕撥動琴弦,富有民族特色的唱詞伴隨著古老的琴音緩緩流出,時而婉轉悠揚,時而輕靈飄逸,令人陶醉其中。   日前的一次文化活動中,記者與龍州天琴非遺傳承人李海燕不期而遇,聽她聊天琴是如何從最初的藏在「深閨無人識」,到唱響國內外大舞臺,其間又走過了怎樣的傳承之路。
  • 廣西崇左:達成壯族天琴藝術國際研討會共識
    天琴彈唱表演人民網崇左9月27日電 (彭遠賀、實習生黃鷺晨)為挖掘壯族天琴藝術內涵,提升天琴藝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9月24日至26日,廣西崇左壯族天琴藝術國際研討會在崇左市召開。研討會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壯族天琴藝術保護傳承」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務實的探討,達成了「壯族天琴藝術國際研討會共識」。
  • 壯鄉天琴「彈」響「天籟之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社南寧9月30日電 身著長裙、頭頂飾物、手持樂器……來自廣西崇左花山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創作中心的壯族姑娘們邊彈、邊唱、邊舞。在紀念「花山之子」範西姆的壯族天琴音樂會上,壯族樂器天琴彈奏出的「天籟之音」與西方交響樂碰撞出藝術的火花。參與彈奏三首曲子的壯族姑娘吳丹萍,沒想到天琴會再次走進自己的生活。過去,她的爺爺在民間儀式上常使用天琴,雖然吳丹萍對天琴並不陌生,但她在學生時代並沒有系統學習過這種樂器。「大學畢業後,我才在供職的單位學習天琴,這得益於當地政府對天琴藝術的重視。」
  • 據說這個地方天琴姑娘彈唱最動人
    在稱之為「中國天琴藝術之鄉」的廣西龍州縣,那裡有遠近聞名的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天琴十三妹」,自出道以來,在廣西國際民歌節舞臺上大放異彩。據說,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組建於2003年10月,當年就以彈唱歌曲《唱天謠》參加了第五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東南亞風情夜」,從此天琴唱響了民族品牌,此走出崇左,走出廣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 天琴與少年
    龍州天琴妹一人一琴靈動溫婉,情意纏綿,仿佛能柔化作一縷青絲,隨著空靈的琴聲走進觀眾心田。而這悠揚的古琴,便是伴隨壯族人民走過千年滄桑的壯鄉瑰寶——天琴。天琴演奏者彈唱時綁與足尖的腳鈴,上山下海的茵茵/攝,圖源:網絡悠悠古琴,千年壯鄉魂天琴最初是壯族的布偏與布岱支系人所使用的彈撥類弦鳴樂器,流傳已逾千年。
  • 崇左第一次壯家音樂會!大型樂隊、美女、天琴、山歌……
    曼妙的歌聲,美妙的琴音昨晚(9月25日),一場來自壯族天琴的視聽盛宴——紀念「花山之子」——範西姆壯族音樂會在崇左市文化藝術中心花山劇場精彩上演,來自壯家的聲音響徹崇左……範西姆是崇左寧明人,是我國著名民族音樂理論家
  • 壯鄉美女著紅鞋系腳鈴奏唱天琴曲目(圖)
    製作精美的壯族群眾獨門樂器「天琴」及腳鈴,已由昔日的「法器」飛入尋常百姓家(羅世立/攝)  人民網崇左5月27日電 (羅世立)5月26日,「天琴之鄉」崇左龍州,壯族姑娘在遊船上輕撥琴弦,腳系搖鈴,以舞伴歌,奏唱天琴曲目《放雁》、《唱天謠》。
  • 這位90後「天琴郎」,演繹壯族文化新活力!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李恩平,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李恩平,第十三代壯族天琴傳人,「非遺天琴藝術團」的編舞編樂尚師;廣西民歌訓練基地特邀天琴特色教師
  • 廣西近千名師生體驗傳統民俗 感知壯鄉非遺文化
    原標題:廣西近千名師生體驗傳統民俗 感知壯鄉非遺文化   圖為壯語歌手彈奏壯族天琴。 俞靖 攝 俞靖 攝   5月2日,由廣西南寧山豐原研學機構聯合北京廣西文化藝術促進會、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舉辦的「守望非遺文化研究旅行」活動在廣西南寧市劉圩鎮田野牧歌山豐原研學基地舉行,來自南寧市的近千名中小學師生現場體驗民俗活動,感知壯鄉「非遺」文化。
  • 走進廣西,崇左的老傳統特色美食
    崇左位於廣西西南邊陲,與越南接壤,境內居民多為壯族。這裡不僅有著名的德天瀑布風景區,更是美食家的天堂,如烤乳豬、壯鄉艾餈、黃金粥、豬腸糕等特色小吃一定會讓遊人在欣賞崇左美麗風光的同時,也一飽口福。崇左小吃雞肉粉、烤鴨粉、雞雜民粉、老友粉、八珍粉、涼茶、酸筍、炒田螺、小粽子等越南酸魚湯在廣西邊境上的很多街區,都有專門經營越南菜的飯館,不出國門,就可以品嘗異國美食。其中,越南酸魚湯最受遊客喜愛。
  • 壯鄉圖騰 · 一人一蟾一故事!
    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銅鼓沿面的蛙塑像是銅鼓身上最有特色的立體裝飾物,有著古老而深刻的內涵,富有民族特色且造型十分生動活潑。這些都是壯族人們對蛙圖騰崇拜的表現。螞拐節花山巖畫壯族銅鼓在歷史的長河中,壯族圖騰文化生生不息。如今有這麼一個人也在為廣西壯族蛙圖騰的文化傳播與傳承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科技助力非遺——龍州攜手《神鵰俠侶2》讓文化精粹在手遊中傳承不息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傳統"非遺"需要注入科技勢能才能更好傳承,歷久彌新。近期,中華網·守藝中華攜手完美世界遊戲《神鵰俠侶2》手遊,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政府聯動,將龍州當地獨具壯民族特色的天琴文化引入遊戲當中。向年輕一代普及古老壯民族樂器的同時,也對其背後所承載的壯族文化歷史及古壯先民的文化信仰進行了挖掘和呈現,實現了傳承千年的非遺與現代科技的雙向賦能。
  • 感受壯鄉民族文化魅力——澳門藝術家赴廣西採風活動側記
    原標題:感受壯鄉民族文化魅力 10月20日至24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港澳臺辦公室、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承辦的「指尖乾坤——江蘇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織染繡技藝展」澳門文化社團藝術人才廣西採風活動在桂舉行。5天的旅程對藝術家而言,既是風光之旅,又是文化之旅,更是心靈之旅,他們在走訪中感受壯鄉風土人情,在採風中描繪大美八桂大地。
  • 今年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將設「非遺」美食街
    2019年中國壯鄉·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遊節將於4月6日至8日在武鳴城區舉行。本屆歌圩將設立「非遺」美食街,打造一道「流動的文化」,讓遊客更深入地了解武鳴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遠流長。往年壯族「三月三」歌圩開幕式上的精彩表演。武鳴區委宣傳部提供 據了解,今年「壯族三月三」歌圩是武鳴區舉辦的第39屆歌圩,活動突出「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古韻駱越風」主題。
  • 透過獨特的剪紙藝術,淺析壯族的圖騰崇拜和圖騰文化
    壯族的剪紙藝術與巫術緊密相連巫是指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巫術是指巫師作法所用的手段,這些手段發展成人類最早的文化形式。當時的人類對自己周圍的種種自然現象無法理解,從而幻想自己擁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萬物有靈」概念即是這種觀念的產物。人們不僅認為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並且每類事物都還有一個統治神在駕馭它們。
  • 揭開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峽山腳下神秘鳥類綠翅金鳩的面紗
    美麗崇左,依山傍水,親臨其境,讚嘆不已。坐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中心龍峽山就像是大型的空氣過濾器,空氣清新的像是被洗過一般,在陽光下也看不到一絲塵埃,仿佛走進了一座天然氧氣的大山,帶著芳草的氣息,沁入心脾,另人神清氣爽。在深山裡,森林茂密,雜草叢生,山溝縱橫交錯,山腳下有一處長年累月從未乾枯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