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莫 迪 周政光
9月25日,崇左壯族天琴藝術國際研討會嘉賓一行走進龍州縣金龍鎮板池屯,數十位身著黑色服裝的男女整齊劃一,「彈起天琴迎貴賓」。
30多年來,這被稱作壯鄉「金曲」的悠揚琴聲從鄉間飄向國際舞臺。
A 挖掘:壯鄉「金曲」出龍州
天琴,壯語中稱為「鼎叮」,為左江流域一帶壯族最有特色的一種古老彈撥樂器,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上個世紀80年代初,著名民族音樂家範西姆到金龍鎮採風時,發現天琴彈唱藝術的魅力及其瀕臨消失的狀況,發起保護與傳承天琴彈唱藝術的倡議。天琴彈唱留存著駱越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是壯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龍州縣組建天琴女子彈唱組合。當年,民族音樂家在原生態天琴音樂、天琴彈唱的基礎上,通過加工、整理、提煉和創新,創作出旋律優美、民族風格濃鬱、充滿時代氣息和易於傳唱的天琴彈唱歌曲《唱天謠》。
壯鄉「金曲」一飛沖天。2003年11月8日,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以一曲《唱天謠》驚豔亮相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東南亞風情夜」晚會。從此,壯族天琴藝術從祖國南疆邊陲走上國際大舞臺。
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參加全國性重大演出或比賽80餘次,先後赴奧地利、法國、泰國等國家及地區演出。今年9月初,廣西在北京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非遺項目展,壯族天琴藝術參與演出。
B 傳承:傳習基地進校園
7月29日,壯族天琴藝術研修班在廣西藝術學院開班。40多名來自崇左市文化旅遊和教育系統,從事天琴藝術傳承和教育工作的學員,接受近半個月樂理知識、天琴彈唱技巧等培訓,為壯族天琴藝術發展儲備人才力量。
2003年以來,崇左市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大力支持天琴民俗文化建設。從2005年起,壯族天琴藝術在學術界掀起一輪研究高潮。
龍州縣自2006年起每年投入數十萬元專項經費開展壯族天琴藝術資源普查,扶持、資助壯族天琴藝術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該縣還在各鄉村、中小學校成立壯族天琴藝術傳習基地,建立壯族天琴藝術傳習館,每年邀請傳承人舉辦天琴藝術免費培訓班20期,走進中小學、大中專院校授課,培訓學員年均1000人;同時舉辦天琴文化藝術節、天琴藝術論壇、百人天琴彈唱等大型活動,全力推動壯族天琴藝術傳承傳播。
今年6月,崇左市天琴藝術傳承中心掛牌。
崇左市安排1000萬元設立壯族天琴藝術傳承保護發展發展基金,用於天琴彈唱後備人才培養、普及及天琴製作技藝的研發、改良和提升。
9月25日,紀念「花山之子」——範西姆壯族天琴音樂會在崇左市文化藝術中心花山劇場舉行。本次音樂會分3個篇章,每個篇章共6首天琴歌曲,結合花山文化、邊境文化、山歌文化等元素,在改編上結合電聲樂隊和天琴彈唱,既有民族性又有流行時尚性。
C 願景:跨境交流傳友誼
9月26日,在壯族天琴藝術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中國、泰國、寮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認為,天琴藝術是壯族人民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認同的紐帶,在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中,演變成為民間祈福習俗和民族表演藝術,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在持續對外開放中,以天琴藝術為代表的多民族融合、多國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為中國與東協各國文化交流和民間交往的重要載體,有力增進民間傳統友誼。
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改革製作專業委員會會長豐元凱認為,天琴應標準化、規範化、科學化生產,使天琴在繁榮民族音樂、傳承廣西悠久歷史文化及建設文化旅遊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寮國社會科學院奔騰·蘇薩瓦教授提議,由寮國,越南及其他多個具有天琴藝術根源的國家組成天琴藝術音樂圈。
不日,跨境交流將唱響天琴同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