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虎鯨不談,南極的代表動物們大多都有黑白兩色,而北極的似乎只有白色……為什麼北極就沒有企鵝呢?好吧,讓我們就從這裡說起……
【阿德利企鵝(Pygoscelis adeliae),企鵝目(Sphenisciformes),企鵝科(Spheniscidae),阿德利企鵝屬(Pygoscelis)。注意到它們囧囧有神的眼睛了吧。】
等等,阿德利企鵝可不是北極的居民,它們是正宗的南極企鵝。它們中的一些小個子成年後身高只有70釐米,體重4千克。和其它南極企鵝比起來,這種企鵝雖然不算大,分布卻很廣泛,在它們的繁殖季節裡南極大陸沿海地區幾乎所有的島嶼、海岸都能夠找到大群大群的這些黑白相間的動物。可能正是分布廣,加上顏色純,阿德利企鵝被當作是最「經典」的企鵝,出鏡率頗高,包括果殼網謠言粉碎機提到過的BBC愚人節玩笑裡飛行的企鵝也是它。
阿德利企鵝的「經典」還因為它的古老。系統發育學和生物地理學的研究顯示,阿德利企鵝屬自3800萬年前與其它企鵝科的其他物種分道揚鑣,在1900萬年前的時候阿德利企鵝就正式出現了。它也算得上是一種活化石吧。
陰差陽錯,企鵝的英文名——Penguin,卻本該屬於一種北半球的鳥: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它屬於鴴形目,與企鵝親緣關係甚遠,但是看起來非常像。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首次見到南半球的企鵝時才誤將Penguin安在了它們頭上。
【曾被稱為北極大企鵝的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鴴形目(Charadriiformes),海雀科(Alcidae),大海雀屬(Pinguinus)。】
大海雀曾經廣泛分布在北大西洋海域:從法國以西到挪威以北,從格陵蘭、冰島到拉布拉多,所以也曾被稱作「北極大企鵝」。它們在巨巖構成的孤島上繁殖,在魚群豐富的海洋裡覓食。它們和企鵝一樣,雖不會飛,走起路來也顯笨拙,但是在水中卻身手敏捷。
不幸的是,這種被北大西洋沿岸的原住民利用了千萬年的動物,在16世紀突然具有了許多商業價值:當時的歐洲人十分喜愛它的羽絨,這是大海雀瀕危的直接原因之一。雖然後來各國也有一些保護措施,但富有的收藏家們對這種瀕危動物的標本和蛋的需求仍居高不下。因此,大海雀在人類的大量捕殺下,於1844年滅絕。
大海雀滅絕後,企鵝獨佔了Penguin這個名字。今天,人們熟悉這些南極的黑白色的大鳥,嘲笑它們沒拍過彩照。而最後一隻大海雀死去時,人們還沒有發明彩色攝影技術,大海雀連遺憾不能拍彩色照片的機會都沒有。
【馬來貘(Tapirus Indicus),奇蹄目(Perissodactyla),貘科(Tapiridae),貘屬(Tapirus)。】
讓我們回到不那麼沉重的話題上來。如果要去動物園找一種大型黑白動物留影,又不想跟著人群擠著拍熊貓和斑馬,馬來貘就是你的最佳選擇了:它黑色的身體在下半身包上了白色的尿不溼,只要不張開嘴露出粉紅的舌頭,馬來貘怎麼拍照都是黑白的。
貘們與豬看起來確實比較像,都有圓滾滾的身體,半長的鼻子。但是只要看蹄子,就很容易區分了:貘前肢有四趾,後肢有三趾,而豬的前後肢都是四趾。分類上,這兩種動物差得比較遠,分屬奇蹄目和偶蹄目,貘與馬、犀牛是本家。
既然是奇蹄目的動物,那麼為什麼貘的前肢有四趾呢?其實無論是奇蹄動物還是偶蹄動物,它們的祖先前後肢和我們人類一樣,都是五趾的。只是在長期的演化中這些趾退化消失了,以馬為例,在它們的進化史上,越是近期出現的種類趾越少。貘前肢的四趾正是一種原始性狀。
馬來貘是現存的四種貘中最大的一種,其它三種貘(拜爾德貘、山貘和巴西貘)都生存在美洲。有研究者利用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COII)的基因序列重建了貘類的系統發育樹,發現亞洲和美洲的貘在距今兩千到三千萬年前就已經分了家[2]。然而現存的貘之間外型都比較類似,尤其是幼崽,都有點綴白色條紋的褐色毛皮;雖然頭骨有一定的差異,但它們的牙齒也極其相似,特徵多有重疊。所以,相當多的研究者認為這四種貘可以歸在同一個屬內。
【馬來貘的幼仔的色彩就稍微沒那麼單調,至少有花斑和條紋。】
貘的習性有點類似於河馬,是半水生的,只是對水的依賴沒有那麼強烈。它們的牙齒適應於吃柔軟的植物,無法適應粗硬的草,再加上這種動物行為很原始,貘無法與新興的偶蹄目動物競爭,自更新世以來這類動物一直在衰敗。
本已衰敗的馬來貘種群,日益受到人類的影響,數量一再減少。目前,這種憨態可鞠的動物已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上被列為瀕危(EN)物種。
【皇狨猴(Saguinus imperator),靈長目(Primates),狨科(Callitrichidae),檉柳猴屬(Saguinus)。皇狨猴都是體態輕盈的小個子,不算尾巴只能長到25釐米左右,加上尾巴全長能夠到70釐米。】
把這種產自亞馬遜盆地西南部的皇狨猴算到一輩子只能拍黑白照片的動物裡面其實挺牽強,因為它們胸前有黃色的斑點,還有條紅褐色的尾巴。但是,這樣帥氣的鬍子實在是太吸引人了,所以幾乎所有的皇狨猴照片都是半身像,除了黑白就沒有其它顏色了。而正是這黑白半身像,讓這種小猴子成就了大名:
「皇絨猴」的英文是Emperor tamarin,這個名字其實來自於一個笑話:說這種猴子的鬍鬚和德皇威廉二世的還有幾分相似。之後「皇」這個字就定了下來,成為了它們正式的名字。
【威廉二世模仿秀之皇狨猴版:我的鬍子是朝下的,但同樣有範兒。】
皇狨猴所在的狨科,全部產於美洲。美洲的猴子都被稱作新世界猴,正式一點的名字喚作闊鼻猴(Platyrrhini)。相對於所有亞非歐產的舊世界猴或者稱狹鼻猴(Catarrhini),闊鼻猴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的兩個鼻孔間距很大,且開孔方向是向著側面。
與大多數靈長類一夫多妻制的家族構成不同,皇狨猴的家族領導為雌性,典型的一妻多夫制家庭。這個大家庭的成員一般不會超過8隻,並由年紀最大的雌性帶領,依靠靈活的身體在樹上尋找昆蟲、鳥蛋或是果子吃。而且在小狨猴寶寶出生後,家族內所有的雄性都會擔起帶孩子的責任。相信每個雄性皇狨猴都會是位好奶爸。
雨林裡的生活看起來挺浪漫,但也危機四伏。皇狨猴雖然和實行帝國主義的德皇威廉二世長相相似,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的和平主義者。它們經常會與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狨類例如棕須檉柳猴(Saguinus fuscicollis)一同警戒,防範食肉動物的攻擊。
【亞馬遜牛奶蛙(Trachycephalus resinifictrix)屬於兩棲綱(Amphibia),無尾目(Anura),樹蟾科(Hylidae),糙頭蛙屬(Trachycephalus)。它能長到10釐米,是一種大型樹蛙。身上漂亮的斑紋加上嵌有金環的黑色大眼睛,實在是很可愛。】
咦?這隻蛙不是褐色的麼,怎麼能說它只能拍黑白照片呢?
黑白照片存放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稱作「Sepia」的深褐色,這種顏色看起來最懷舊了。在亞馬遜牛奶蛙身上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這種樹蛙身上有類似奶牛的花紋,在它們還是幼蛙的時候,身上的深色花紋是純黑的,淺色花紋是純白帶一點亮藍色。隨著它們慢慢長大,身上的黑色花紋會慢慢變淺成深褐色,白色花紋會褪去藍色,變成淺灰。這簡直就和黑白照片老化的過程一模一樣!
【亞馬遜牛奶蛙親自演示黑白照片如何老化,左圖:成年蛙;右圖:幼蛙。】
這種樹蛙被稱作牛奶蛙,可不是因為身上有奶牛的花斑,而是因為它能擠出牛奶。好吧,這「牛奶」其實是像牛奶一樣的毒液,是亞馬遜牛奶蛙受到威脅時,身上的小疙瘩分泌出來的,用來趕走捕食者。
雖然亞馬遜牛奶蛙會分泌毒液,但是這種南美產的動物依舊被很多人當成是很好的寵物。亞馬遜牛奶蛙在自然環境中就把巢安在大樹的樹洞中,所以很容易適應人工巢穴。
【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屬於爬行動物綱(Reptilia),有鱗目(Squamata),眼鏡蛇科(Elapidae),環蛇屬(Bungarus)。】
亞馬遜牛奶蛙說它有毒,銀環蛇笑了。
銀環蛇產於我國南方,以及緬甸、越南。和它的眼鏡蛇親戚一樣,銀環蛇的毒液裡富含神經毒素。研究者從銀環蛇的蛇毒中分離出了兩種有效成分,分別是α-銀環蛇毒素與β-銀環蛇毒素。中了這種毒之後人倒不會感覺很疼,反而會有嗜睡感,果然殺人於無形。接著毒素會攻擊神經突觸,使肌肉麻痺導致中毒者無法呼吸而死。臺灣的研究者認為,銀環蛇的毒液在所有的陸生蛇中排行老二[4]。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銀環蛇的毒性雖大大,但性格卻很溫和,很少主動攻擊人。所以,在野外看到這傢伙的話,趕緊閃開是王道。
銀環蛇的樣子就如它的名字,黑色的身軀上有一道道的銀色環紋,大的銀環蛇可以長到一米多。它們食性廣泛,多以以魚、蛙、鼠為食,其它種類的蛇也在銀環蛇的食譜中佔有一席之地,常有人在野外發現銀環蛇吞食其它的蛇類。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media@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