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貓鮑勃去世了,享年14歲,引來全球範圍內的一片惋惜之聲。
它是英國倫敦的一隻流浪貓。2007年,倫敦街頭音樂人詹姆斯·波文收養了它。當時,波文正處於人生的低潮,掙扎在毒癮之中,每日自暴自棄。但是,鮑勃卻治癒了他,一人一貓相依為命,波文的生活走上正軌,人生迎來了轉機。
隨後,鮑勃「治癒」了更多的人。波文把他們的故事寫成了好幾本書,被翻譯成了三十多種語言,還被拍成了電影《流浪貓鮑勃》,鮑勃在電影裡本色出演。可以說,鮑勃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流浪貓了。
當然,肯定也有很多人並不認識鮑勃。但我相信,當看到這隻橘貓穩穩地立於主人肩頭,不少人依然能感到被「治癒」,心裡湧上一股鬆軟感。
人們習慣說「養寵物」,好像是人施恩於動物。當然在金錢與付出上,確實是這麼個模式,但精神層面可能是反過來的:人依戀動物,人養寵物,不是動物需要,而是人類需要。
就像鮑勃,從它的本意來說,未必有「治癒」的主觀意圖。現代科學研究,貓的智商大概相當於人類2歲左右,狗相當於6到7歲,它們恐怕都不足以有複雜的思維活動。但是,人類願意覺得「被治癒」,認為他們有治癒的能力,一廂情願地與動物共情。
就像貓奴陸遊寫的「書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聞漏鼓長」,好像貓真的和他一起枕書而眠、同聽漏鼓了。很顯然,這是陸遊的內心戲太多,貓大概沒想那麼多。
所以,是貓治癒了人類嗎?不是,從根本上說,還是人類治癒了自己。只不過,貓狗之類的寵物,擊中了人們心中柔軟的部分,讓人性中一部分較為「高尚」的部分有了現實的依託,比如責任、關照、愛心、被需要等等,讓人的自我振作、自我重塑有了可能。
所以,人們為貓狗甘心為「奴」,也就可以理解了,這不只是對寵物的付出,更多是人的精神滿足,有些也已經到了近乎行為藝術的程度。比如故宮裡的貓,一度成為網紅,與鮑勃一樣,它的去世也曾引發網絡上集體的悲傷情緒;北大甚至為流浪貓開發了小程序,網友雲擼貓太猛烈,導致小程序一度癱瘓。
不過,可別誤會,愛寵物不光是為了滿足人類自己的願望。
人類本身也是自然萬物的一員,人類的面貌,也是在與動物的互動中所塑造的。人類本能裡留有能被動物激發的善良與鬥志,這確實也是它們賜予我們的禮物。何況,不願意為他者付出無私的愛,又怎麼能得到愛的回報呢?彼此成就,才有了幸福的味道。
說到底,把寵物和人類聯繫在一起的,還是真摯的情感。
鮑勃在祝福中離開了我們,但人類和寵物之間的故事未完待續。許多人都曾被寵物「治癒」過,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人被它們「治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