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古書保存不易,尤其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千辛萬苦抄得幾部書,一場火災,一場戰亂,就全沒了。
隋朝人牛弘總結書有「五厄」——始皇焚書、王莽之亂、董卓之亂、八王之亂、侯景之亂。每次變亂,都給官方藏書、給文化造成毀滅性打擊。後來,明人胡應麟又提出續「五厄」,近人祝文白再續「五厄」。
連番厄運之後,歷史上的很多聲音就此熄滅,很多人物事跡就此湮沒無聞,殊為可惜。但對此也不是只有扼腕嘆息的份兒,通過積極主動的輯佚,很能搶救回一部分。
舉個例子。古人描寫離愁別緒非常有名的兩位作者,一個是江淹,一個是庾信,前者的《別賦》,聲情悽婉;後者的《愁賦》,據說也是寫盡了人間愁態。南宋詞人劉辰翁說「江令恨別,庾信愁賦」,把二人並舉。但是《愁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佚失了。
幸好,宋代有位葉廷珪,他編撰的一部《海錄碎事》裡引用了《愁賦》的一部分,後人從中輯錄出來,才讓「庾愁」不至於空留遺恨。
這就是輯佚,從現存古書中鉤稽、綴輯亡佚古書文字材料,讓被外力打斷的文脈得以延續,功效好比武俠小說裡的黑玉斷續膏。而且,輯佚可不是只給詩人作品集做些小修小補的工作,還有大補之用呢。
二十四史是中國史學著作的柱石。其中的《舊五代史》150卷,是宋初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書,原名《五代史》。後世為與歐陽修所撰《五代史記》相區別,稱薛史為《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南宋後流傳漸微,約在明清之際亡佚,今所見者為清代學者邵晉涵從《永樂大典》等書輯出,是二十四史中的輯佚書。《舊五代史》主要刪削五代各朝實錄而成,由於五代實錄今天均已失傳,《舊五代史》因大量保存了實錄遺文而具有重要價值。
做輯佚工作的人最愛《永樂大典》。該書是明成祖命解縉、胡廣、胡儼、楊士奇等人編纂的一部規模宏大的類書,按照一定的分類,將大量古書中的有關資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錄入。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錄入的圖書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學等七八千種,其中所收之書絕大部分都滅絕了。因此,《永樂大典》就成了蘊藏極為豐富的輯佚淵藪。
《永樂大典》編成後一直在朝廷內府中保存,不見天日。康熙年間,這部大書被放到翰林院供編書參考。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對《永樂大典》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利用。當時設立了校勘《永樂大典》散篇辦書處,先後39人參加,其中的著名學者有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8年下來,共從中輯出佚書385種,大量珍貴秘籍得以重見天日。
當然,散佚的古書也不都是珠玉,其中不少也是糟粕。宋代藏書家陳振孫寫的目錄《直齋書錄解題》中評過一本《韓文公曆官記》,說是「頗疏略」,裡面的史事錯得很離譜。有這樣的評價,我們對這本書後來的亡佚,也就不用惋惜了。
讓人感慨的是,古書是因為稀少而亡佚了。現在呢,資訊發達,文化繁榮,書籍多到浩如煙海,但又有多少好書因無人翻看而形同亡佚?看來,書也會因為太多而「亡佚」。
【來源:人民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