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弗洛伊德說,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徵性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溫尼科特說,生命力與活著的感覺,都與攻擊性相連,他還說,越是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就越健康。武志紅老師也說,攻擊性就是生命力。
很多心理學大師都很看重攻擊性這個概念,會將它與人類原始的本能和生命力劃上等號,武志紅老師說的比較直接,他認為如果你不能合理的表達攻擊性,就意味著你在努力克制,失去真實,失去愛與親密,甚至於生命不斷萎縮,其中濫好人就是不能表達攻擊性的典型代表。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疑惑,畢竟在我們的思維裡,攻擊性並不是一個褒義詞,甚至還帶著破壞意味,為什麼還要去刻意強調攻擊性?
其實,這就是我們對攻擊性的誤解,在本文,我將結合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關於原始攻擊性的理論,探討討好型人格如何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找回屬於自己的原始感受和生命力。
一、溫尼科特:攻擊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性力量
溫尼科特是後弗洛伊德時代最有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學家之一,他有關於攻擊性的理論在前者的基礎上既有傳承,更有革新。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攻擊性驅力的概念,他認為攻擊力是一種原始本能,並發展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理論。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則把攻擊性理解為死本能,等同於嫉妒、恨、施虐等,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貶義,極具破壞性和摧毀力。
溫尼科特推翻了克萊因的理解,他認為攻擊性本身是個中性詞,它有任何發展的可能性,他打過一個比喻,說:「誰能說出火在本質上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
1、生命之初的攻擊性,是原初的愛的表達的一部分
在溫尼科特看來,攻擊性最早的跡象是出現在子宮或者母親的懷抱裡,嬰兒一開始會藉助急切、貪婪的吮吸與咀嚼讓攻擊性得到表達。
這種攻擊性是原始的愛的表達的一部分…… 原初的愛的衝動具有一種破壞性,儘管破壞不是嬰兒的目的,因為這種衝動是在他還不知道憐憫的時候體驗到的
對於嬰兒來說,他們天生具備攻擊性,雖然早期的攻擊性是帶有一定的破壞性的,但是對於嬰兒來說,他會這麼做,全然是因為他與生俱來的愛,有愛才有攻擊性,並非出於壞心。
2、好的環境下, 原初攻擊性預示著創造性能力的萌芽和發展
我們要注意到前提,是在好的環境的前提下,攻擊性會發展出創造性,這個環境主要指的是,養育者對於嬰兒早期攻擊性,給予的反饋和回應。
如果媽媽不能應對嬰兒對她的攻擊,尤其是選擇一些帶有報復意味的行為來回應嬰兒,這時候所發生的破壞性,就會成為兒童人格中的一個特徵,兒童可能通過抑制攻擊或將攻擊轉向自身來對此進行防禦。
嬰兒經常性的會做一些攻擊性的行為,比如打翻飯碗、摔打玩具,抓咬母親等,不同的養育者(一般都是媽媽)會對這些攻擊性行為給出不同的反應,有的養育者會去打壓和控制他們的行為,有的養育者會憤怒的反擊,還有些養育者乾脆失去耐心、放棄關注,這些都不算是給孩子提供了好的環境。
童話大師鄭淵潔的案例顯示了正面接納攻擊性是如何的,他的兒子曾在採訪中說過一個兒時故事:
我把家裡的花生油倒在我的小自行車上,被爸爸看見了,如果是其他人的爸爸可能會罵我幾句、揍我一頓,而我爸爸卻說『你是在學爸爸給摩託車加油嗎?』
也就是爸爸這樣一個回應,接納和包容了兒子的破壞性,在這樣環境下成長出來的攻擊性就會變成具備建設性的創造力,如果像上文中養育者採取批評、打壓甚至無視的方法的話,孩子的攻擊性被抑制,會發展出諸如討好、冷漠、暴力、抑鬱等不同的人格特徵出來。
3、藉助攻擊性,嬰兒分化出「我」與外部世界的」非我「
發展心理學裡說過,嬰兒一開始是無法區分我和外部世界的,他會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全世界基本指的就是養育者),全世界就是圍繞我來運轉的,溫尼科特認為,嬰兒就是藉助了攻擊性的要素,來區分「我」與「他者」的關係。
這一世界就是通過違抗他的意願,而向他提供了一個關於自身界限的定義。
這樣一項體驗主要就是和母親的互動中產生的,嬰兒一開始以為世界都是他來控制的,然後開始發出自己的攻擊性,在過程中,他發現自己並沒有絕對的力量去控制所有,慢慢就能分化出「我」和「非我」,在分化的過程中,養育者面對嬰兒攻擊性的態度,就一定程度上影響他以後和外部世界相處的方式。
如果,母親不接納嬰兒的攻擊性,去壓制他的破壞性,就會讓孩子以後不再去過多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慢慢變成一個「乖乖女」,由對外的攻擊性轉為對內,甚至是否認和隔絕自己這種攻擊性,慢慢變得順從,當孩子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攻擊性,就等同於他在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隔絕久了後,他就根本無法發現和讀取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想法了,一切都圍繞著別人的感受和言論而活,這就是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與創造性相反的一種狀態是順從,「順從帶給個體一種無用感,伴隨著沒有什麼事情是重要的、生活沒有意義等想法」,「創造性的生活是一種健康狀態,順從對生活來說是疾病的基礎。」
由此,可以看到攻擊性和生命力的關係是如此的密切,越是順從,越沒有了自我,和內心的真實感受越遠,就越枯萎。
二、攻擊性在成人的表現是,能夠看見並且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1、那些被壓制的攻擊性需要一個出口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小時候活躍好動的學習一般的孩子,成年以後反而有了好的發展,而那些在小學乖巧好管理的孩子,可能默默無聞,甚至過得不好,這就是因為孩子的攻擊性被壓制,無法轉化為建設性的生命創造力。
攻擊性被壓制,在成年人身上的表現就是:想拒絕時不會說出拒絕;當心裡不舒服時會自動忽略自己的感受;有人越界,侵犯自己的權益時,也會習慣性的縱容……因為長期的隔絕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們似乎沒有了自己的需求。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兩性關係裡,會不自主的討好對方,以對方的世界為中心,好像沒有了自我,整個人像是虛假的。
但是,人就是一個容器,我們或許可以去欺騙自己,去否認,但是那些被壓制的攻擊性,被忽略的感受,和邊界被侵犯產生的憤怒,總需要一個出口去發洩。有些人可能會崩潰,有些人可能會日漸枯萎,有些人可能會抑鬱,結果不一定,但能肯定的是,這些人或者一定不快樂,不痛快。
心理諮詢師黃玉玲曾在她的攻擊性課程裡提到一個案例,一名來訪者在她諮詢的前45分鐘裡都是在說自己如何的優秀,如何的順風順水,她是重本畢業,讀到研究生,在大城市找到了好工作,還嫁了一個富裕的家庭,生了個可愛聰明的孩子,人生如此完美,正過著很多人都想要的生活,那她來做心理諮詢的目的是什麼呢?
來訪者沉默了一陣,說:
我不知道。我就是想找人說說話,我覺得心裡老是壓著什麼,喘不過氣來。
經過長程的心理諮詢,黃玉玲發現,來訪者就是一個乖乖長大的孩子,上學、放學、學琴……媽媽要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從未有過叛逆,也從未有過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喜好、感受、情緒、統統像是不存在一樣,她就像是為了媽媽而活。
一旦她進入親密關係,就開始失去自己的意志,沒有了喜好,之前的感情都是因此而分手。結了婚後,她生活工作等一切的安排,也是聽老公的。
沒有了一點獨立為人的感覺,怎麼會快樂呢?自己的內心的聲音從未被傾聽過,怎麼會喘得了氣呢?
2、那些被接納和包容的攻擊性,會成為自己人生的底氣
一個攻擊性允許被釋放的人,是能夠把握好度,去表達自己的不舒適,守護好自己的邊界,絕不充當濫好人,但也並不意味著他會去肆意攻擊別人,相反,他也能很好的共情別人,這樣的人,在外人看來,是真實且鮮明的,他們內心感受是舒適且自信。
前幾天剛結束的《青春有你》,讓大家認識了虞書欣,這個靠「哇哦」表情包出圈的女孩,大家一開始對她的評價是做作、嗲、虛偽,似乎都在等著看她笑話,沒想到一段時間過去,很多路人粉開始真香好評,都被她的真實、可愛所吸引,也可以看到她在節目裡人緣很好,同期選手都挺喜歡她。
虞書欣就是一個攻擊性被包容得很好的人,以至於現在的她是放鬆的。她能夠安全的在聚光燈下表現自己,那些在外人看來浮誇的表情,碎碎念的神態都是她自己真實一面,所以不會顯得虛假,她知道自己很多的惡評黑料,但是不該在意的她並沒有在意,而是努力的從一開始的差班生,一路進階,拿到了出道位。
攻擊性被包容的人,能夠勇於去應對讓她感覺不舒適的事。決賽夜,虞書欣甩開冠軍劉雨欣手的事,被推上了熱搜,其實本來只是劉雨欣給虞書欣遞手紙,當時懵了的虞書欣拿了紙就鬆開了手。
但是輿論就開始說虞書欣冷漠、和劉雨欣關係不好等,這個時候虞書欣該說的還是要說,絕不受委屈,但也不會傷害別人。
虞書欣針對甩手一事主動回應
在虞書欣參加李佳琪直播時,也發生了兩件事,李佳琪總把虞書欣的名字叫成劉雨欣,李佳琪向她道歉,虞書欣直接回了一句:「沒關係,許佳琪。」
就這麼一句,既巧妙幽默的化解尷尬,同時她其實也暗搓搓的反擊了內心的不舒適感,但沒讓任何人感覺不適。
直播中評論區也一直在刷關於她的惡評,虞書欣直接在直播室裡說:
女生一定要相信自己,不管別人怎麼說你,就像我也看到了彈幕上這些,但你看我的臉垮下來了嗎?因為我相信自己,不要在乎旁人的眼光。
其實這一句話,表面上看似是很樂觀的官話,但其實也是很好的釋放了自己的攻擊性,既安撫了自己的感受,不傷害別人,又傳遞了自己的價值觀,確實很吸粉。
一個能夠自然釋放攻擊性的人,她會堅決照顧自己的感受,但也會捍衛你的權利和利益的,邊界感很清晰,但不犀利。
三、討好型人格如何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第一步,心理建設
蘇珊福沃德博士曾在《原生家庭》一書中說道:
心理治療就如同一場情感的手術,和外科手術一樣,我們必須先清理傷口,然後才能等待它癒合,而想讓疼痛最終消失,我們需要很多的時間。但是當痛苦剛開始時,我們知道痊癒的過程也開始了。
任何一種性格上的改變都是漫長的過程,我們無法一蹴而就,在過程中我們也會伴隨著掙扎和拉扯,這是我們要做好的心理準備。
第二步,回到源頭
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之後,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很多討好型人格,在成年之後,還在繼續和父母之間的糾纏關係,還在對父母的情緒感受負責,進而發展到對親密伴侶的感受負責。
他們沒意識到,成年之後,我們就已經是獨立的個體,應該做到對自己負責,無論任何人,都應該學會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要別人來承擔屬於自己的感受和責任。
所以,第二步,希望你能夠回溯過去,了解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養育關係,把過往那些被壓制的、被否認的、和被曲解的攻擊性都釋放出來,把愛找回,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都劃分出去。
這裡指的把攻擊性釋放出來,並不意味著你要和自己的父母大鬧一場或者斷絕關係,相反我不建議如此,而是要你在內心開始給自己劃清責任,能夠和父母好好溝通,說出感受的最好。
這一步,不談諒解,只談釋放,在沒有釋放的前提下說諒解,就是把自我的攻擊性進一步給困住了,如同困獸,依舊具有破壞性。
第三步,回到現在
當你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開始學會只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負責後,你要開始形成自己的邊界意識。
先學會照顧自己在要求別人能夠照顧自己的感受之前,你要學會去看見並且照顧自己的感受,你要先深深的肯定自己,不忽略內心那一閃而過的情緒,再去嘗試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為他人的期望委屈自己。
學會說不當父母或者家人再來幹涉你的感受和自由時,說出自己的想法,捍衛自己的感受;當朋友同事傲慢的要求你做不想做的事時,勇敢的拒絕;當伴侶情侶自私地忽略你的感受時,你要自己說出來。
因為你不表達,你不捍衛,就沒有人會主動發現你的感受。
我知道對於很多討好型人格來說,這並不容易,但你可以從更細小的事中去慢慢建立信心,比如你去買個菜,先學會討價還價,不管最後有沒有成功,也是說出感受的第一步。你還可以,在看到插隊的人時,提出拒絕,很多生活中的事,都值得你去表達出來,結果如何不是最重要的,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就是成功的一大步。
學會接受和面對我曾經寫過一篇情緒管理的短文, 下面有一位讀者評論:
女人的心情,來源於一個男人的態度、能力。
我並沒有回覆,因為不知該從何說起,這就是界限不清表現,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了別人的身上,試問每個人有多少的承受力,能夠去承託他人的喜怒哀樂呢?
如果他愛你,他會因為你的悲傷而悲傷,快樂而快樂,但這也不意味著,他要對你打的所有情緒負責。
很多人不敢釋放攻擊性,就是害怕被拋棄,這是對自己不自信的表現,也是對別人不自信的表現。不可否認,確實可能會有人離開,但是一個不能接受真實的你的人離開,談不上真愛。你只是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對方就無法接受,那以後生活上的瑣碎,該如何去面對?
真正牢靠堅固的關係,不會因為一點拒絕就會破碎,如果你勇於去嘗試,你會發現,擁有攻擊性的關係,其生命力更加鮮活,兩人的關係更加牢靠,那是因為,是兩個真實的人用真心在相處,觸及靈魂,而不是表面意義上的恩愛。
所以,有些關係會斷離,並不是因為你能夠說出自己感受,而是因為這段關係本來就不牢靠,你要學會去專注那些真實而牢靠的關係。
寫在最後
溫尼科特把生命形成是氣泡,如果想在世界上彰顯存在,就要擴大氣泡的大小,所謂攻擊性,就是氣泡擴張動力的直接展現。且不說是否要在世界上彰顯存在,最重要的是要真正為自己而活著,能夠表達自己,成為擁有彩色生命力的人,舒適且自在。
發出自己的聲音吧,這很棒!
END.
我是葡萄魚,專注情感和心理,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帳號。看完文章,記得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