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你需要找回的是你的攻擊性|談溫尼科特的攻擊性理論

2021-01-11 陽光葡萄魚

引言

弗洛伊德說,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徵性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溫尼科特說,生命力與活著的感覺,都與攻擊性相連,他還說,越是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就越健康。武志紅老師也說,攻擊性就是生命力。

很多心理學大師都很看重攻擊性這個概念,會將它與人類原始的本能和生命力劃上等號,武志紅老師說的比較直接,他認為如果你不能合理的表達攻擊性,就意味著你在努力克制,失去真實,失去愛與親密,甚至於生命不斷萎縮,其中濫好人就是不能表達攻擊性的典型代表。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疑惑,畢竟在我們的思維裡,攻擊性並不是一個褒義詞,甚至還帶著破壞意味,為什麼還要去刻意強調攻擊性?

其實,這就是我們對攻擊性的誤解,在本文,我將結合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關於原始攻擊性的理論,探討討好型人格如何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找回屬於自己的原始感受和生命力。

一、溫尼科特:攻擊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性力量

溫尼科特是後弗洛伊德時代最有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學家之一,他有關於攻擊性的理論在前者的基礎上既有傳承,更有革新。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攻擊性驅力的概念,他認為攻擊力是一種原始本能,並發展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理論。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則把攻擊性理解為死本能,等同於嫉妒、恨、施虐等,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貶義,極具破壞性和摧毀力。

溫尼科特推翻了克萊因的理解,他認為攻擊性本身是個中性詞,它有任何發展的可能性,他打過一個比喻,說:「誰能說出火在本質上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

1、生命之初的攻擊性,是原初的愛的表達的一部分

在溫尼科特看來,攻擊性最早的跡象是出現在子宮或者母親的懷抱裡,嬰兒一開始會藉助急切、貪婪的吮吸與咀嚼讓攻擊性得到表達。

這種攻擊性是原始的愛的表達的一部分…… 原初的愛的衝動具有一種破壞性,儘管破壞不是嬰兒的目的,因為這種衝動是在他還不知道憐憫的時候體驗到的

對於嬰兒來說,他們天生具備攻擊性,雖然早期的攻擊性是帶有一定的破壞性的,但是對於嬰兒來說,他會這麼做,全然是因為他與生俱來的愛,有愛才有攻擊性,並非出於壞心。

2、好的環境下, 原初攻擊性預示著創造性能力的萌芽和發展

我們要注意到前提,是在好的環境的前提下,攻擊性會發展出創造性,這個環境主要指的是,養育者對於嬰兒早期攻擊性,給予的反饋和回應。

如果媽媽不能應對嬰兒對她的攻擊,尤其是選擇一些帶有報復意味的行為來回應嬰兒,這時候所發生的破壞性,就會成為兒童人格中的一個特徵,兒童可能通過抑制攻擊或將攻擊轉向自身來對此進行防禦。

嬰兒經常性的會做一些攻擊性的行為,比如打翻飯碗、摔打玩具,抓咬母親等,不同的養育者(一般都是媽媽)會對這些攻擊性行為給出不同的反應,有的養育者會去打壓和控制他們的行為,有的養育者會憤怒的反擊,還有些養育者乾脆失去耐心、放棄關注,這些都不算是給孩子提供了好的環境。

童話大師鄭淵潔的案例顯示了正面接納攻擊性是如何的,他的兒子曾在採訪中說過一個兒時故事:

我把家裡的花生油倒在我的小自行車上,被爸爸看見了,如果是其他人的爸爸可能會罵我幾句、揍我一頓,而我爸爸卻說『你是在學爸爸給摩託車加油嗎?』

也就是爸爸這樣一個回應,接納和包容了兒子的破壞性,在這樣環境下成長出來的攻擊性就會變成具備建設性的創造力,如果像上文中養育者採取批評、打壓甚至無視的方法的話,孩子的攻擊性被抑制,會發展出諸如討好、冷漠、暴力、抑鬱等不同的人格特徵出來。

3、藉助攻擊性,嬰兒分化出「我」與外部世界的」非我「

發展心理學裡說過,嬰兒一開始是無法區分我和外部世界的,他會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全世界基本指的就是養育者),全世界就是圍繞我來運轉的,溫尼科特認為,嬰兒就是藉助了攻擊性的要素,來區分「我」與「他者」的關係。

這一世界就是通過違抗他的意願,而向他提供了一個關於自身界限的定義。

這樣一項體驗主要就是和母親的互動中產生的,嬰兒一開始以為世界都是他來控制的,然後開始發出自己的攻擊性,在過程中,他發現自己並沒有絕對的力量去控制所有,慢慢就能分化出「我」和「非我」,在分化的過程中,養育者面對嬰兒攻擊性的態度,就一定程度上影響他以後和外部世界相處的方式。

如果,母親不接納嬰兒的攻擊性,去壓制他的破壞性,就會讓孩子以後不再去過多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慢慢變成一個「乖乖女」,由對外的攻擊性轉為對內,甚至是否認和隔絕自己這種攻擊性,慢慢變得順從,當孩子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攻擊性,就等同於他在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隔絕久了後,他就根本無法發現和讀取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想法了,一切都圍繞著別人的感受和言論而活,這就是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與創造性相反的一種狀態是順從,「順從帶給個體一種無用感,伴隨著沒有什麼事情是重要的、生活沒有意義等想法」,「創造性的生活是一種健康狀態,順從對生活來說是疾病的基礎。」

由此,可以看到攻擊性和生命力的關係是如此的密切,越是順從,越沒有了自我,和內心的真實感受越遠,就越枯萎。

二、攻擊性在成人的表現是,能夠看見並且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1、那些被壓制的攻擊性需要一個出口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小時候活躍好動的學習一般的孩子,成年以後反而有了好的發展,而那些在小學乖巧好管理的孩子,可能默默無聞,甚至過得不好,這就是因為孩子的攻擊性被壓制,無法轉化為建設性的生命創造力。

攻擊性被壓制,在成年人身上的表現就是:想拒絕時不會說出拒絕;當心裡不舒服時會自動忽略自己的感受;有人越界,侵犯自己的權益時,也會習慣性的縱容……因為長期的隔絕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們似乎沒有了自己的需求。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兩性關係裡,會不自主的討好對方,以對方的世界為中心,好像沒有了自我,整個人像是虛假的。

但是,人就是一個容器,我們或許可以去欺騙自己,去否認,但是那些被壓制的攻擊性,被忽略的感受,和邊界被侵犯產生的憤怒,總需要一個出口去發洩。有些人可能會崩潰,有些人可能會日漸枯萎,有些人可能會抑鬱,結果不一定,但能肯定的是,這些人或者一定不快樂,不痛快。

心理諮詢師黃玉玲曾在她的攻擊性課程裡提到一個案例,一名來訪者在她諮詢的前45分鐘裡都是在說自己如何的優秀,如何的順風順水,她是重本畢業,讀到研究生,在大城市找到了好工作,還嫁了一個富裕的家庭,生了個可愛聰明的孩子,人生如此完美,正過著很多人都想要的生活,那她來做心理諮詢的目的是什麼呢?

來訪者沉默了一陣,說:

我不知道。我就是想找人說說話,我覺得心裡老是壓著什麼,喘不過氣來。

經過長程的心理諮詢,黃玉玲發現,來訪者就是一個乖乖長大的孩子,上學、放學、學琴……媽媽要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從未有過叛逆,也從未有過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喜好、感受、情緒、統統像是不存在一樣,她就像是為了媽媽而活。

一旦她進入親密關係,就開始失去自己的意志,沒有了喜好,之前的感情都是因此而分手。結了婚後,她生活工作等一切的安排,也是聽老公的。

沒有了一點獨立為人的感覺,怎麼會快樂呢?自己的內心的聲音從未被傾聽過,怎麼會喘得了氣呢?

2、那些被接納和包容的攻擊性,會成為自己人生的底氣

一個攻擊性允許被釋放的人,是能夠把握好度,去表達自己的不舒適,守護好自己的邊界,絕不充當濫好人,但也並不意味著他會去肆意攻擊別人,相反,他也能很好的共情別人,這樣的人,在外人看來,是真實且鮮明的,他們內心感受是舒適且自信。

前幾天剛結束的《青春有你》,讓大家認識了虞書欣,這個靠「哇哦」表情包出圈的女孩,大家一開始對她的評價是做作、嗲、虛偽,似乎都在等著看她笑話,沒想到一段時間過去,很多路人粉開始真香好評,都被她的真實、可愛所吸引,也可以看到她在節目裡人緣很好,同期選手都挺喜歡她。

虞書欣就是一個攻擊性被包容得很好的人,以至於現在的她是放鬆的。她能夠安全的在聚光燈下表現自己,那些在外人看來浮誇的表情,碎碎念的神態都是她自己真實一面,所以不會顯得虛假,她知道自己很多的惡評黑料,但是不該在意的她並沒有在意,而是努力的從一開始的差班生,一路進階,拿到了出道位。

攻擊性被包容的人,能夠勇於去應對讓她感覺不舒適的事。決賽夜,虞書欣甩開冠軍劉雨欣手的事,被推上了熱搜,其實本來只是劉雨欣給虞書欣遞手紙,當時懵了的虞書欣拿了紙就鬆開了手。

但是輿論就開始說虞書欣冷漠、和劉雨欣關係不好等,這個時候虞書欣該說的還是要說,絕不受委屈,但也不會傷害別人。

虞書欣針對甩手一事主動回應

在虞書欣參加李佳琪直播時,也發生了兩件事,李佳琪總把虞書欣的名字叫成劉雨欣,李佳琪向她道歉,虞書欣直接回了一句:「沒關係,許佳琪。」

就這麼一句,既巧妙幽默的化解尷尬,同時她其實也暗搓搓的反擊了內心的不舒適感,但沒讓任何人感覺不適。

直播中評論區也一直在刷關於她的惡評,虞書欣直接在直播室裡說:

女生一定要相信自己,不管別人怎麼說你,就像我也看到了彈幕上這些,但你看我的臉垮下來了嗎?因為我相信自己,不要在乎旁人的眼光。

其實這一句話,表面上看似是很樂觀的官話,但其實也是很好的釋放了自己的攻擊性,既安撫了自己的感受,不傷害別人,又傳遞了自己的價值觀,確實很吸粉。

一個能夠自然釋放攻擊性的人,她會堅決照顧自己的感受,但也會捍衛你的權利和利益的,邊界感很清晰,但不犀利。

三、討好型人格如何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第一步,心理建設

蘇珊福沃德博士曾在《原生家庭》一書中說道:

心理治療就如同一場情感的手術,和外科手術一樣,我們必須先清理傷口,然後才能等待它癒合,而想讓疼痛最終消失,我們需要很多的時間。但是當痛苦剛開始時,我們知道痊癒的過程也開始了。

任何一種性格上的改變都是漫長的過程,我們無法一蹴而就,在過程中我們也會伴隨著掙扎和拉扯,這是我們要做好的心理準備。

第二步,回到源頭

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之後,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很多討好型人格,在成年之後,還在繼續和父母之間的糾纏關係,還在對父母的情緒感受負責,進而發展到對親密伴侶的感受負責。

他們沒意識到,成年之後,我們就已經是獨立的個體,應該做到對自己負責,無論任何人,都應該學會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要別人來承擔屬於自己的感受和責任。

所以,第二步,希望你能夠回溯過去,了解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養育關係,把過往那些被壓制的、被否認的、和被曲解的攻擊性都釋放出來,把愛找回,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都劃分出去。

這裡指的把攻擊性釋放出來,並不意味著你要和自己的父母大鬧一場或者斷絕關係,相反我不建議如此,而是要你在內心開始給自己劃清責任,能夠和父母好好溝通,說出感受的最好。

這一步,不談諒解,只談釋放,在沒有釋放的前提下說諒解,就是把自我的攻擊性進一步給困住了,如同困獸,依舊具有破壞性。

第三步,回到現在

當你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開始學會只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負責後,你要開始形成自己的邊界意識。

先學會照顧自己在要求別人能夠照顧自己的感受之前,你要學會去看見並且照顧自己的感受,你要先深深的肯定自己,不忽略內心那一閃而過的情緒,再去嘗試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為他人的期望委屈自己。

學會說不當父母或者家人再來幹涉你的感受和自由時,說出自己的想法,捍衛自己的感受;當朋友同事傲慢的要求你做不想做的事時,勇敢的拒絕;當伴侶情侶自私地忽略你的感受時,你要自己說出來。

因為你不表達,你不捍衛,就沒有人會主動發現你的感受。

我知道對於很多討好型人格來說,這並不容易,但你可以從更細小的事中去慢慢建立信心,比如你去買個菜,先學會討價還價,不管最後有沒有成功,也是說出感受的第一步。你還可以,在看到插隊的人時,提出拒絕,很多生活中的事,都值得你去表達出來,結果如何不是最重要的,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就是成功的一大步。

學會接受和面對我曾經寫過一篇情緒管理的短文, 下面有一位讀者評論:

女人的心情,來源於一個男人的態度、能力。

我並沒有回覆,因為不知該從何說起,這就是界限不清表現,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了別人的身上,試問每個人有多少的承受力,能夠去承託他人的喜怒哀樂呢?

如果他愛你,他會因為你的悲傷而悲傷,快樂而快樂,但這也不意味著,他要對你打的所有情緒負責。

很多人不敢釋放攻擊性,就是害怕被拋棄,這是對自己不自信的表現,也是對別人不自信的表現。不可否認,確實可能會有人離開,但是一個不能接受真實的你的人離開,談不上真愛。你只是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對方就無法接受,那以後生活上的瑣碎,該如何去面對?

真正牢靠堅固的關係,不會因為一點拒絕就會破碎,如果你勇於去嘗試,你會發現,擁有攻擊性的關係,其生命力更加鮮活,兩人的關係更加牢靠,那是因為,是兩個真實的人用真心在相處,觸及靈魂,而不是表面意義上的恩愛。

所以,有些關係會斷離,並不是因為你能夠說出自己感受,而是因為這段關係本來就不牢靠,你要學會去專注那些真實而牢靠的關係。

寫在最後

溫尼科特把生命形成是氣泡,如果想在世界上彰顯存在,就要擴大氣泡的大小,所謂攻擊性,就是氣泡擴張動力的直接展現。且不說是否要在世界上彰顯存在,最重要的是要真正為自己而活著,能夠表達自己,成為擁有彩色生命力的人,舒適且自在。

發出自己的聲音吧,這很棒!

END.

我是葡萄魚,專注情感和心理,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帳號。看完文章,記得點讚~

相關焦點

  • 總是退讓,迎合、討好別人……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都市熱報消息,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
  • 你對別人有什麼利用價值?趙志勇《隱秘》撕開討好型人格的遮羞布
    有一個深層的心理原因,就是討好型人格在作怪。01討好型人格的付出是抱薪救火,無人珍惜你身邊有這種人嗎?討好型人格本質的無攻擊性、愛好和平屬性像極了食草類兔子,任你 rua 它,欺負它,紅燒它……只要說一句「兔兔那麼可愛,你為什麼吃它」它就能在陰曹地府感激得熱淚盈眶。但討好型人格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這個「怒」積壓久了就會按不住地躥上來,一直以來強者享受的那種剝削關係就會被打破。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引發全民熱議 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蔣佑傑說,自己和女友戀愛了近一年,隨著彼此越了解,他越是被女友的「討好型人格」所困擾。 蔣佑傑說,婧婧的「討好型人格」往往不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比如自己和家人,而是對朋友、同事、同學等。 蔣佑傑說,婧婧在江北一家新媒體公司從事網絡編輯工作,有時候同事為了早下班,說幾句好話,就把多餘的工作丟給婧婧,而婧婧會欣然接受並完成。
  • 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告訴你:擺脫討好型人格,只需要這兩個字
    文|若杉01討好今夏最火的日劇,莫過於《風平浪靜的閒暇》。剛剛播出四集,豆瓣評分就到了9.4分。故事的主角叫大島凪(zhǐ),是一個28歲的姑娘,典型的「空氣順從者」, 也就是我們常常說到的討好型人格。最突出的能力是根據周圍的氛圍迅速做出反應,不管自己開不開心,都保證周圍氣氛和諧。
  • 討好型人格適合做什麼工作?
    當個人的人格特徵、興趣與職業相符時,可以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和激發其潛力,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這就是人格—職業匹配理論。那「討好型人格」適合什麼工作呢?其實「討好型人格」並不是人格障礙,而是一種行為模式。討好型人格的特點是不懂拒絕、迎合他人、不敢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方面。
  • 你需要知道狗狗的攻擊性行為
    可能是你和你的寵物之間的支配問題。也可能是一些從幼犬時期一些因素長期影響,比如被另一隻狗攻擊。你需要儘快處理你的狗攻擊性。如果不立即處理,長期侵略的後果是危險和可怕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的吼叫、毆打或嚴厲的懲罰會促進狗狗的攻擊性行為。當你的狗長到14周大的時候,它需要適當地與其他狗和人交往,以防止進一步的行為問題。真正狗的攻擊性是由幾個因素引起的。遺傳因素就是一個例子。有些品種的狗比其他品種更有攻擊性,但這不是一個普遍規律。此外,沒有被閹割過的狗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問題。
  • 淺析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它最常見於兒童特別是學前兒童的行為之中,所以也是歷年的幼兒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那麼今天我們就專門針對於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這一個知識點進行解析。
  • 攻擊性就是生命力!不敢表達攻擊性都是因為這4個原因
    攻擊性是個好東西。攻擊性是生命力的象徵,攻擊性就是生命力。一個能活出攻擊性的人,是有自信的、活力的、內心強大的。活出攻擊性,可以維護自己的界限,捍衛自己的權益,給自己一個好的保護。活不出攻擊性,就會在關係裡忍讓、妥協、討好、吃虧、被人欺負。攻擊性當然不是罵人。
  • 《三十而已》鍾曉芹:「討好型人格」怎樣活得不憋屈
    像她一樣,有討好型人格模式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內心獨白:「我不值得被愛。」「我應該永遠對別人和顏悅色。」「我絕不能讓別人生氣」。帶著這樣的內心獨白,他們總在關注別人的需求,而很少捍衛自己的想法、感情和需要。害怕衝突討好型人格的人,看上去總是樂呵呵地,大多脾氣很好。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離不開這幾個原因
    像這位母親所說的孩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一種表現,不少父母都在為自己家孩子這種不顧自己討好別人的行為發愁,下面這篇文章將從根源分析寶寶的「討好型人格」,並且給你解決的方法。
  • 討好型人格的三種表現
    在你的生活中總會有那麼一個人敏感至極,他會在乎你說的每一句甚至是你的一個嘆息。他們會把此種表現無限的擴大然後進行無限的聯想,甚至不誇張地說他的內心戲都可以被編輯成一部電視劇。那麼這類人在日常相處中有哪三表現呢,跟著小編的腳步一起讀下去吧!
  • 2020山東教師資格考試:淺析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2020山東教師資格考試:淺析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它最常見於兒童特別是學前兒童的行為之中,所以也是歷年的幼兒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高頻考點。那麼今天我們就專門針對於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這一個知識點進行解析。
  • 《完美女孩》該如何擺脫討好型人格
    此時,NOVO300080的討好型人格是否讓你捫心自問?如何才能擺脫討好型人格?一、勇敢,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通過每天對著鏡子一邊練習微笑,一邊說「hi」,堅信自己是最美麗的,逐漸培養自己的自信心。在面對人群的時候,微笑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踏出第一步。即使對方進行辯駁,自己也要微笑傾聽之後,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默默承受。二、嘗試麻煩別人。
  • 討好型"人格要注意了
    討好型"人格的你要注意了 此前,青年作家蔣方舟在一檔節目中分享了自己之前存在的一種心態:她害怕與人產生衝突、矛盾,在任何關係中,都始終不敢也不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害怕令其他人不高興;同時,她又期待獲得他人的認可,前所未有地放大「被人喜歡」這個需求。蔣方舟的這段分享,令「討好型人格」引發熱議。那麼,討好型人格的成因是什麼?應該如何克服討好型人格呢?
  • 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凡人生所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是順著他繼續增高地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地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移、態度成了不易變。家庭是幼兒出生後的第一個教育場所,撫養者的教育態度與方法,極大地影響了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
  • 討好型人格什麼都好,就是對自己不好
    原因在於,為了照顧到別人的情緒,讓每個人都開心,你隱藏起了最真實的喜怒哀樂。這讓你無法從這樣的關係和環境中,感受到安全感。你會覺得很累。察言觀色是你,活躍氣氛是你,看起來最開心的是你,最缺乏安全感的也是你。只有你自己知道,討好型人格,給生活增添了多少不必要的煩惱。更可怕的是,行為上越是討好,結果卻越是不討好。
  • 父母無意識的兩句話,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膽小自卑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子的人?活潑開朗還是內向自卑。答案肯定是前者了孩子的性格除了有一部分會遺傳到我們父母身上的基因,另外就要數後天的培養了。父母無意識的兩句話,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膽小且自卑什麼是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討好型人格,就是喜歡討好別人,這樣的人格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自卑,不敢表現自己我們人身上都有能量存在的,如果這個人的能量比較強,那肯定是願意發光發熱,它會影響身邊的人。
  • 愛情心理學:如何告別「討好型人格」,你最應該學會這三步!
    所以我一直以來就有一種心理,就是什麼事都必須要做好,而且我還發覺自己好像有討好型人格。說到感情問題,我大二的時候談過一個男朋友,認識不久就在一起了,當時我對兩性關係一竅不通,對異性真的是不了解。可能是這些原因,也因為我們互相愛得不深,所以談了幾個月就分手了。
  • 為什麼有些人總比別人更富有攻擊性?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比別人更富有攻擊性?。對此,人格的所有六個流派都至少給出了一種答案。當你們看到這些答案的時候,你可以想像,你見過愛攻擊的人。對於這種行為,六個流派中哪個流派解釋最有說服力?1.每個人都具有一種無意是的死的本能,也就是說,人具有一種自我毀滅的無意識願望。
  •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
    考試的時候通常出判斷性的而選擇題,如:以下關於攻擊性行為的描述錯誤的是( )A:幼兒的攻擊性行為非常頻繁。B:攻擊性行為沒有性別差異。C:隨著年齡的增長攻擊性行為由工具性向敵意性轉化。D:幼兒更多依靠身體攻擊,而非言語攻擊。既然攻擊性行為是不友好的、不受歡迎的,那麼,為什麼幼兒還會有這種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