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解放戰爭持續到1948年年底,鑑於全國戰場的形勢迅速穩定,一方面迅速打掃戰場,籌備新政協,而另外一方面就是建設我們自己的軍隊,國民黨軍起義的海、空軍也逐漸增多,也是時候籌建我們自己的海陸空三軍,並調三野前線委員會委員張愛萍出任華東海軍司令員兼政委,考慮到在組建現代化兵種時,少不了和蘇聯打交道,在正式籌備海軍建設時,上級改肖勁光任海軍司令。
1949年10月,肖勁光得知了自己被任命為海軍司令,急得直搖頭,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肖勁光本身是個旱鴨子,上船就暈,於是立刻推辭,經過上級勸說後,肖勁光這才答應下來,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是,肖勁光自己也不懂得海軍的建設,為了保險起見,上級還專門派了一個人給肖勁光當副手,這個人就是新中國建立以後,海軍第一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道生將軍。
之所以選擇劉道生,實際上也不是從專業角度考慮的,當時劉道生將軍任第十二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而肖勁光則任十二兵團司令員,兩人關係一度不錯,相互配合起來也比較密切,而且為了更有效地進行工作,上級還特別允許肖勁光從十二兵團直屬隊之中抽掉部分幹部戰士,去組建新的海軍直屬機構。
劉道生在接到命令以後,晚肖勁光一步出發,提前做足了海軍籌備建設的準備工作,並在湖南軍區掛上了海軍司令部的招牌,鼓勵一些青年學生參與到海軍的籌備建設工作中,直至1950年4月8日劉道生正式接到命令赴任,並主抓海軍的訓練和院校建設工作。
事實上海軍建設在新中國建立之初是一波三折,由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當時考慮到入朝參戰,海軍所發揮的作用並不大,因此在初期與蘇聯商談軍事援助中,對海軍的支持要略少一些,甚至於在1952年上級巡視新組建海軍的過程中,提到了由於外匯不夠的情況,要求海軍自行想辦法,將一些原本荒廢了的船廠先恢復生產一些小型艦艇。
而劉道生將軍就是具體負責這一項工作的人,局限於條件。劉道生將軍提出海軍建設的方針:「花錢少、見效快、短小精幹、具有較強戰鬥力」,在海軍的訓練中,劉道生將軍重視士兵的訓練工作,與此同時還主抓了海軍院校的建設工作,為了增強建設海軍的能力,1953年羅榮桓派劉道生帶隊趕赴蘇聯,在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直至1957年歸國。
也就是在劉道生將軍的努力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資源原本不充分的情況下,形成了初步的戰鬥力,當然這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事實上就在我軍建設海軍初期,遭受到的阻力也非常大,有的人對於海軍建設頗有微詞,認為耗時耗力。1958年劉道生將軍歸國以後,曾在一次會議中提出計劃,要在10年到15年的時間,建造 40萬噸戰鬥艦艇,其中包括飛彈艇,魚雷艇若干艘,和其它一些中小型艦艇。
有人當場提出對劉道生的批評,但後來還是在上級堅持下,最終劉道生的建議得到了貫徹,按照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話來說,要將海軍建設成為「海上鐵路」,為此劉道生將軍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直至1980年以前,劉道生將軍建立專業的海軍院校就有14所,相關專業達到了100多個,為新中國的海軍事業,奠定了強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