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裡種菜誰都見過,但你見過在大棚裡養魚的嗎?
永康一名做模具設計的大叔,投資了100多萬元,自創了一條養魚流水線。他設計了一整套可以循環利用的生態池,將錦鯉移入大棚中餵養。
這麼一來,不僅節約了水和土地,錦鯉的產量也大大提高。由於成長期延長,養殖池魚密度增加,比起土塘養魚,大棚養魚的「畝產」至少提高了十幾倍。
他是怎麼做到的,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模具設計工投資百餘萬
在大棚裡養錦鯉
在武義縣泉溪鎮車蘇村一個三岔路口,村道邊3個嶄新的白色塑料大棚特別引人注目。
不過,仔細看可以發現,這幾個大棚有點不一樣。它們並不是用來種菜,而是用來養魚的。
大棚的主人是47歲的永康人朱海浪。朱海浪幹了20年的模具設計師,2015年9月,他從企業辭職,投資140多萬,承包了100多畝土地,搞起了觀賞魚養殖。
蓋大棚養魚,在金華還是一件新鮮事,今天(1月5日)下午,記者特意過去一探究竟。
這3個白色大棚,每個大棚面積約1畝。目前1個大棚已經投入養殖,另2個還在搭建。
進入大棚,地面鋪上了方磚,上面整整齊齊擺放著22個大不鏽鋼桶。
每個不鏽鋼桶蓄著近1米深的水,約有10-噸重。池水清澈,裡面有許多五顏六色的錦鯉在遊來遊去。
每個不鏽鋼桶背後,都有兩個裝滿沙子的過濾桶,3個不鏽鋼桶組成一個單元。
這些單元通過管道聯通在一起,但每個單元又是相互獨立的。「像電路串聯一樣,隨時可以聯接或切斷。」
花一年半時間設計系統
引入細菌進行生態養殖
朱海浪將這些不鏽鋼桶單元叫做流沙系統過濾池。這個系統是他花了1年半時間自創設計的,「現在正在申請專利。」
在養殖上,他挑選了一種自己最熟悉的觀賞魚--錦鯉來檢驗系統的效果。
早在七八年前,朱海浪就涉足過錦鯉養殖,他自己也是一名錦鯉愛好者。
3年前,朱海浪還曾為一名朋友設計了一個巨型落地魚缸。這個魚缸用於養殖錦鯉,引入了有益菌、水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可以長期不用換水。
2013年7月22日,本報A7版曾以《他家有個從地下長出的「水族館」 八個月不換水照樣清澈》為題做過報導。
如今,朱海浪設計的這個過濾池,在生態系統的打造上,和之前水族館的原理如出一轍。
同樣,在這個系統中,有益細菌的引入是關鍵。
朱海浪介紹,養殖桶中的錦鯉產生的糞便以及飼料殘渣,由投放在池中的好氧菌分解成氮氧化物,這些氮氧化物通過管道抽到背後2個裝有石英砂的過濾池中,石英砂中附著著硝化細菌,可以分解這些氮氧化物,淨化後的水再回到養殖桶中,在打造生態模式的同時,還實現水的循環利用。
「畝產」提高十幾倍
要打造魚類養殖流水線
朱海浪對自己設計的這個系統十分看好。他認為,這個系統不僅有社會效益,還有經濟效益。
以錦鯉養殖為例,目前大部分錦鯉還是土塘養殖。「一般1噸水(1立方米)只能養2到3條錦鯉,最多不超過5條。我這個10噸水的不鏽鋼桶,最多可以養四五百條。」
另外,在大棚中養殖,錦鯉的生長期也大大延長。「露天養魚,只有半年的生長期,天氣一冷魚就不長了,在大棚裡,有10個月的生長期。」
朱海浪說,這樣算起來,同樣一畝地,採用大棚養殖,「畝產」至少可以提高十幾倍。由於系統中水是循環利用的,養殖用的耗水量大大降低。
此外,由於系統幾乎是全自動的,養殖者除了投放飼料,以及監測水質,不需要做其他太多的管理工作。而且,由於水質清澈,養殖戶還可以清楚地觀察每條魚的生長狀況,及時發現病魚。
2015年9月,朱海浪投放了第一批錦鯉魚苗。僅過了3個月,大棚裡養殖的錦鯉的生長速度,已經將外面同批錦鯉拉開了差距。
不過,養殖錦鯉只是朱海浪試驗的第一步。目前,他已經著手試驗養殖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蝦(比如石斑魚、河蝦)。他覺得高密度、高產量的養殖模式,更適合需求量大的經濟魚。
「我這套系統其實就是一條養殖流水線。」對大棚養魚的未來,朱海浪信心滿滿。
他說,作為一條流水線,這個模式不僅節約土地和用水,還是可複製的,「我覺得如果推廣開來,對魚類養殖將是顛覆性的。」
編者註:該視頻與原文無關,僅供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