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後一位武狀元,霍元甲連踢幾腳仍紋絲不動,名字卻鮮有人知
自唐代正式將科舉製作為朝廷選拔官吏的制度之後,人們談論得更多的便是文舉中的狀元、進士、舉人等。和文舉選拔出來的人才比起來,武舉反而甚少被人提及。
造成這種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武舉選拔後的人才都將去沙場徵戰,或是軍隊的統帥,甚少和老百姓們接觸。第二點就是要成為武舉,修煉之路是非常艱辛的,沒有異乎於常人的毅力和強壯的先天體魄,幾乎很難有所成就。
所以,老百姓們若是想為官,走文舉之路還是有不小的發家可能性;但若是想考武舉,那就必須得從幼年開始拜師學藝,武道之路可沒有電視劇裡演的,只要有功法秘籍,就能一步登天的好事,所以一般考武舉的人要麼家中尚武拜得好老師,要麼來自武學世家,家中自有傳承。而清朝最後一名武舉狀元張三甲也是這麼出來的。
1876年,張三甲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但是他的父親會使點武技,家中的長輩也皆會功夫,所以,張三甲從小就和兄弟們一起隨著長輩練武。少年時期,張三甲的父親見他已經長得虎背熊腰,全身孔武有力,就有心培養他往武學方面發展。
於是,才15歲的張三甲就被父親送到武林高手楊國昌手上拜學武功,並對他給予了報效祖國和光宗耀祖的厚望。楊國昌曾嘖嘖稱讚過,我這麼多弟子中,唯獨張三甲的天賦和毅力是最強的,如此天才,實屬罕見。
張三甲21歲時遵照父親的意思去參加了科舉鄉試,輕鬆通過。第二年,也就是1897年,張三甲進京參加會試。但是他家境貧寒,又來自偏遠地區,和朝中的武臣武將沒有任何沾親帶故的關係,被同樣前來會試的考生挖苦。
張三甲未做理會,在校場上抓緊演練。恰逢當時的恭親王奕忻便衣來訪巡查,見張三甲生得虎背熊腰,目光如炬,一雙拳頭打得虎虎生風,當即便把他收在門下。
果然,幾天後會試場上,張三甲身輕如燕般舞起180斤的大刀,人刀合一,大有衝上雲霄之勢,一套動作行雲流水般完成,驚駭了眾人。光緒帝龍顏大悅,當即欽點他為武狀元,並且恩準誇官三日。這下不僅僅是京城的官員紛至沓來趕來祝賀,就連恭親王都因此被誇是「慧眼識珠」,頗為得意了一把。
據說當時的武學大師霍元甲聽聞了這個消息,也前來想和張三甲比武切磋,但是對他連踢幾腳,張三甲都紋絲不動。霍元甲連連誇讚道:「英雄少年!」
張三甲誇管三日回鄉時,造成了萬人空巷的場面,當地的知府官員和老百姓們紛紛跑出門相迎,知府和鄉裡的百姓各自送了他「狀元」的金匾。而且當時又正逢張三甲的妻子楊氏產下一兒子,真可謂是雙喜臨門。但就是這麼一個厲害人物,現在卻鮮為人知。原因就是天妒英才啊!
就在張三甲喜得貴子不久,就感染上了不知名的疾病,拖了一個多月都沒治好身亡了。所以在往後的史書中就沒有了關於張三甲的任何隻言片語的記載。在中國動蕩的時間裡,他也還沒來得及完成父親對他的訓誡「報效祖國、光宗耀祖」,實在是天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