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生活於距今4000多年前原始社會末期,是我國傳說中的古代部落聯盟的領袖。大禹本姓姒,相傳為黃帝的玄孫,鯀之子,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奠基者。
相傳部落首領堯在位時,不僅曾有過「十日並出」的嚴重早災,而且還發生了罕見的水災。黃河流域中下遊發生特大洪水,連年不斷。大水包圍了高山,漫過了丘陵,平原地帶到處是一片汪洋,嚴重危害人民生活。
堯下決心為民除災滅害,戰勝洪水。他召集部落聯盟首領開會,會上大家推舉一個名叫鯀的人來領導治水,於是堯派鯀去治理水患。鯀在治水時採用築堤堵塞防水的辦法,但這個方法在水害較小時還可以適用,一且洪水泛濫,兇猛的洪水就會把堤壩衝毀。
鯀反覆築堤造壩,而大水一來就把大堤衝垮;有時不等築好,又被大水衝垮。鯀用這個辦法治水足足9年,卻只是落得個勞民傷財,不但水沒被擋住,反倒越來越厲害了。
堯年老時,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肖,便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禪讓給威望較高的人——舜接替執政。舜認為鯀治水不得法,經過部落聯盟大會商定處死了鯀,並推選了鯀的兒子禹來負責治水。
禹雖然為父親被處死而難過,但畢竟他是一個有心人。他決心完成父親鯀未竟的事業,並立誓:洪水不徵服,決不回家門!於是,禹勇敢地接受了治水的重任。
大禹為了完成這個使命,與大家同甘共苦,廢寢忘食地工作。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治理了名川300支川3000小川無數終於平息了水患。
「大禹治水」,歷來傳為美談。他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是善於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鯀治水實際上是採用堵截洪水的辦法,這種水來土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
大禹接受治水的重任以後,認真總結了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認為以往多是被動築堤壘壩堵塞洪水,沒有給洪水找到合適的出路流走,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患。如果讓水有固定的河道,就可以不必築高堤而把洪水馴服了。
他先是動員九州的百姓,調查地勢的高低,並在丈量後用木頭做好標記。然後,他根據地形的變化,採用「開」、「通」、「疏」、「鑿「引」等辦法,讓高處積水流往低處,使小河的水注入大江,最後流入東海。這種因勢利導的基本原則,是順著「水往低處流」的習性而提出來的。
二是在於他具有為事業而獻身的勇敢精神。為了治理水患,他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禹為了更詳盡地了解各地的地勢、水流等實際情況,找到治水的最好方法,他一方面跑遍了鬧水災的各個地區,實地查看。
另一方面,他又和許多有經驗的人商量討論。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兩抵戎狄之地,東達黃海、東海之濱。他曾翻越過岐山、荊山、太行山、大別山等9座山,跋涉過弱水、黑水、河水、江水、淮水、渭水、洛水等9條江河,開通了徒駭河、太史河、馬郟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鉤盤河、鬲津河等9條河,又在治水所經之地相繼建立了冀州、豫州、雍州、揚州、徐州、梁州、青州、荊州等9個州。
後人曾以大禹治水走的地方作為中國疆域的雛形,奠定了我國最初的疆域版圖。由於長期在外奔波勞累,使大禹變得又黑又瘦。他的手上長了老繭,腳下生了厚厚的硬皮,小腿上的毛都磨掉了,還常常因顧不上洗臉而蓬頭垢面。
在當時,疏通河床、開鑿渠道可不是件容易事。那時,既沒鍬,也沒有鎬,工具非常簡陋,挖土的效率十分低。但是,由於大禹身體力行,不怕苦和累,終於鑿開了堅硬的巖層,開出了渠道,擴展溝通了河床。
在十幾年的治水中,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路過家門是在離家不久,那天他的妻子正在生小孩。禹聽見了自己兒子的啼哭聲,人們都勸他進去看看妻兒。但大禹想到治水的事剛開始,還有許多事亟待去做,便一咬牙直奔治水工地去了。
第二次路過家門口時,妻子懷中的兒子已經會叫爸爸了。兒子使勁地揮動著小手向大禹打招呼,而大禹只是向他們擺了擺手,就忍痛走開了。因為,他沒有忘記自己立下的誓言。
當他第三次路過家門時,已經長到十多歲的孩子跑過來叫著爸爸,使勁地把他往家裡拉,可大禹只是愛撫地摸摸兒子的頭,叫他告訴媽媽:「等有了時間再回家,現在還不是時候。」
為了治水,大禹將全部身心投入到這項偉大的事業中去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大禹和成千上萬人的努力,奔騰咆哮的洪水被疏導到低洼的地方,引入大江大河,而後歸入大海,多年猖獗的水害終於被治服了。相傳今山西河津縣西北龍門峽就是禹治水開鑿的,所以又稱「禹門」。
治服洪水後,大禹帶領大家一起開渠種田,發展農業生產。由於大禹治水成功和比較賢德,舜便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他。
大禹受禪為帝以後,繼續保持著高尚的情操和優良的工作作風。他曾用懸鐘擊鼓的方式來招攬四方有才能的人,為了接納賢才,常常顧不上吃飯和洗澡,因而有「禹聞善言則拜」的美譽。
大禹認為治理國家有兩件法寶:「德惟善政,政在養民。」他雖然貴為一國之君,生活上仍然遵循著堯、舜遺風,克勤克儉。
大禹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這種「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對事業無限忠誠的高貴品質,無疑是值得後人學習的。大禹治水錶現出的頑強抗爭和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使得他的名字光耀千秋,名垂史冊。
這種公而忘私的精神,放射出永世不滅的光輝,延續了三四千年,大禹仍然活在歷代人民心中。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給中華民族帶來幸福的祖先,還在紹興縣城稽山門修建了大禹的陵墓,即「禹陵」。它至今仍保存完好,陵旁建有禹王廟,廟裡刻有禹碑,是浙東的著名勝跡。
不過,大禹死後把職位傳給兒子啟,拋棄了原始社會的選舉制,建立起世襲制的夏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階級國家從此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