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讀懂B站營銷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2020-11-25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時趣」(ID:SocialTouchST),36氪經授權發布。

作者 | 周在安

採訪 | 康迪

專家 | 柳陽

30秒速讀全文

1、一方面擁有大量年輕人,一方面商業化進程剛開始,這給B站帶來了營銷紅利;

2、B站並不是營銷的特效藥,品牌可以通過「兩做一不做」來判斷是否要投入B站營銷;

3、B站營銷翻車並不在少數,大量品牌都會陷入B站營銷「四大誤區」;

4、B站營銷的三個關鍵詞:真實、互動、有愛;

5、B站所代表的視頻內容能力,是每個品牌未來必須打造的能力;

6、不同圈層的內容興趣天差萬別,在B站選錯目標圈層會導致事倍功半;

7、B站營銷不止局限於B站,還可以反哺於整個品牌營銷鏈條。

在小米十周年之際,雷軍決定以一名UP主的身份在B站正式出道,帳號運營半個多月便收穫了百萬粉絲。如今的雷軍毫不掩飾對風口紅利的追逐,他曾說過最有名的一句話恐怕就是「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此後「風口論」便席捲了大江南北。

對於營銷人而言,找準營銷風口紅利,便可以讓品牌推廣事半功倍。2020年的營銷風口在哪?很顯然,B站營銷不能被忽略。錯過了2011年的微博、2013年的公眾號、2018年的抖音快手,那你不應該再錯過今年的B站營銷了。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B站未必適合所有品牌,也不是所謂的營銷特效藥,亦很難直接帶貨轉化,從某些方面來看,B站營銷甚至更有難度、門檻更高。

如今B站營銷仍處於窗口期,有巨大的營銷紅利可供挖掘。那麼,該如何做好B站營銷?B站營銷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坑?B站營銷如何可以反哺品牌建設?本文或許可以給你啟發。

今年無疑是B站破圈的一年,從年初的「最美春晚」,到五四的《後浪》爭議,加上簽約馮提莫、拿下LOL獨家直播權等一系列大手筆……B站無疑是今年最值得關注的內容平臺。

在人口紅利消失的網際網路下半場中,B站依舊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實現增長破圈,代表著它踏中了未來趨勢。如果說微博代表著短消息、微信公眾號代表著圖文、抖音快手代表著短視頻,那麼B站則代表著長視頻的未來,此外,它還是一個大量年輕用戶的聚集地,這也讓大量品牌趨之若鶩。

為什麼說今年再不做B站就晚了?

B站營銷「兩做一不做」

今天的B站處於一個微妙的時間點,即平臺正在發力商業化,但成熟的商業化模式還尚未完全跑通。也正是在這種平臺轉折期,才會出現大量的平臺營銷紅利。

B站的平臺生態也在進行一場洗牌,今天B站不少知名UP主如半佛、羅翔,都是一年內迅速崛起的新晉UP主。此外,B站的Z世代用戶比例超過80%,對於品牌來說,B戰無疑是爭奪年輕人的主戰場之一。

但與此同時,B站有自己獨特的社區文化和內容偏好,就目前階段而言,它並非是一個大眾且萬能的營銷陣地,我們首先需要弄明白,哪些類型的品牌更匹配今天的B站調性去做營銷?哪些品牌則未必適合?

總體來看,我們可以用「兩做一不做」來判斷品牌是否應該入場B站,當然這也只是個粗略的判斷,具體還要根據品牌自身情況分析。

更適合做B站的品牌分為兩大類別,即「兩做」:

第一類:與ACG相關的品牌

B站起源於二次元社區,最早多被用來追番,後來擴展出了遊戲、音樂、宅舞、鬼畜等各種「宅文化」內容,聚集著大量的ACG(動畫、動漫、遊戲)人群,這也是B站老用戶的主要組成部分。

儘管隨著B站的破圈,二次元氛圍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衝淡,但ACG依舊是B站的基本盤,遊戲收入更是B站整體收入的重頭。如果你品牌本身就屬於ACG類,如遊戲、手辦、3C等產品,那麼B站始終是個不可忽視的營銷平臺。同時,品牌的IP合作和聯動近年來也越來越多,這些品牌也可以考慮B站。

第二類:有內容延展能力的品牌

B站本質上是一個長視頻內容平臺,品牌需要本身擁有內容能力,或內容延展性才可能獲得B站用戶的認可,我們通常稱這類品牌為「天生帶感」的品牌。

典型的例子其實就是阿里系的「動物園」,天貓、盒馬、釘釘等一整套品牌動物IP設定,就讓品牌故事能夠自然的進行延展,在B站上也就更容易做出內容。

當然,所謂「天生帶感」類的品牌,通常都在調性上比較活躍,不僅僅是網際網路品牌,通常3C、數碼、美妝、快消等品牌品類,都可以在內容上有許多的表達空間,B站對其而言是一個匹配的營銷平臺。

目前不太適合B站營銷的品牌,或者說建議先觀望的品牌,即「一不做」有:

一不做:人設感較弱的品牌

如果你的品牌沒有特別的人設內容,或者沒有特殊的情感感知,那麼目前這個階段未必適合B站整體的營銷環境,建議就先做一些觀望,以後再找到合適時機嘗試。

在這類品牌中,通常偏傳統的品牌比較多,比如說一些米麵糧油的民生類品牌,儘管它有大量的用戶基礎和知名度,但很難說能迅速延展出鮮明的品牌個性,並不是每個品牌都可以像老乾媽那樣有辨識度的品牌人設,因此受到的阻力就會相對較大。

當然,每個品牌都有自身的獨特特性和處境,是否側重B站營銷,還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為什麼我的B站營銷總做不好?

B站營銷的四大誤區

相信不少品牌都嘗試過B站營銷,很多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我的B站營銷總是做不好?數據上不去、視頻沒人看,投入了時間精力卻沒有收穫什麼粉絲量……我們就來聊下這個話題。

我們可以通過Dior的例子,由此來講一下B站營銷的四個常見誤區。

先簡單介紹一下Dior在B站運營的數據情況。Dior是今年6月入駐B站,算是最早在B站開設帳號的奢侈品品牌了,從這點其實不難看出Dior對年輕人及B站的重視程度。但截至8月,Dior在B站粉絲數只有約1萬,單個視頻播放量通常在1000到4000左右,對於一個一線奢侈品品牌而言,數據多少有些差強人意。那麼,問題出現在哪?

誤區一 把B站當做內容分發平臺

如果我們在B站中搜索「Dior」,其實不難發現有許多相關的主題視頻播放量能夠達到幾十萬、幾百萬的量級,這其實意味著B站用戶對相關內容是有需求的,但這也與Dior自身的播放量形成了較大對比,原因其實在於,品牌方可能單純把B站當做成另一個信息分發平臺了,而非內容創作平臺,這跟品牌進入B站的姿勢有關。

圖片來自B站截圖

B站有自己的審美偏好和社區文化,品牌如果想做好B站內容傳播,需要根據B站的文化特性做定製化創作,而不是在B站進行單純的內容分發。特殊的文化氛圍,可以讓B站用戶通過內容獲得認同感,比如說B站視頻中往往就會用到「黑話」,從而引發觀眾狂歡。

總而言之,B站的內容需要定製化創作,如果僅是「一稿多投」進行內容覆蓋,那麼未必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觀察Dior的內容,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內容大多只是宣傳片、官方視頻的發布,和一些UP主的創作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別。

誤區二 忽略用戶互動感和參與性

與其他流媒體平臺不同,B站最大的特色是「彈幕」文化,我們經常能看到用戶在觀看視頻時通過「彈幕」來聊天,長期以來形成了B站獨有的「彈幕禮儀」,「xswl」、「awsl」、「彈幕護體」、「最慘官方」等彈幕都作為用戶互動的標誌性彈幕。如今,B站無疑是國內互動率最高的長視頻平臺,從用戶的轉評贊比例來看,都遠超過其他的長視頻平臺。

圖片來自B站

如果分析Dior的視頻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官方對用戶的留言、評論、彈幕等信息的互動並不多,這也間接而導致用戶互動積極性的降低。當然,作為奢侈品品牌,Dior或許是有意在維持高冷的調性。

但對於其他大眾品牌而言,官方互動是刺激內容傳播和話題傳播的重點。今天,品牌帳號可以通過「微博式」的蓋樓評論,推動話題發酵,比如說騰訊在老乾媽事件中的B站動態內容及評論。

誤區三 忽略內容的迭代升級

B站的內容審美實際上正在發生一定的變化,比如說今天知識內容、生活區的崛起,這也導致品牌在做B站內容營銷需要不斷調整內容方向進行適配。

Dior的B站內容通常以品牌宣傳片為主,實際上並未根據B站特性進行不斷升級迭代。我們其實不難從彈幕中看出用戶需求,比如說Dior不少視頻中有「收下我的膝蓋」之類的彈幕,這其實就意味著用戶對內容的認可,品牌後續就可以根據用戶的彈幕反饋來調整內容方向和思路。比如多分享一些關於成衣製作和服裝設計的內容,或者邀請UP主,以B站原住民的視角,探訪新品發布會的臺前幕後等等,效果應該會好很多。

內容如何在平臺用戶和品牌自身調性中取得平衡,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品牌需要不斷地進行創作和調整,才能逐漸掌握與B站用戶的對話方式。

誤區四 內容的發布節奏不當

B站與「雙微一抖」等平臺不同,內容更新頻率要求其實並不高,但需要有一定的內容節奏和內容質量。目前就B站的UP主更新頻率來看,「一周一更」甚至「兩周一更」都屬於正常節奏,重點是內容要匹配用戶需求。

這其實也意味著,品牌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營銷節奏去影響B站發布節奏,公眾號之所以顯得有內容節奏,就是因為微信平臺強行規定訂閱號一天只能發布一次的頻率,B站雖然沒有數量頻次限制,但顯然把握內容推送節奏才能培養出用戶習慣。

如果看Dior的B站內容推送動作,可以發現它有時一天會推送大量視頻,缺失規劃,沒有形成固定板塊,那麼B站用戶自然也沒辦法建立定期瀏覽的使用習慣,用戶對品牌的感知也沒那麼強烈。

B站營銷,如何從入門到精通?

B站營銷四部曲

關於B站營銷,業內有一種說法:初級玩家買B站硬廣資源位投放,中級玩家是做B站UP主的投放,高級玩家則是開設自己的品牌帳號和內容頻道,讓B站用戶主動關注。

B站的硬廣類營銷其實已經相對成熟,品牌需要注意的是品牌產品品類與硬廣曝光資源位的調性匹配即可,同時品牌還可以關注一下B站官方的營銷IP,比如「B站召集令」、「B站新品日」等。

品牌在B站更常見的營銷方式是UP主營銷和品牌內容營銷,想要做好內容營銷及投放這塊,可以按照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STEP 1. 明確自身的定位

品牌在做B站前,自然需要先明確自身的營銷目標,即類似品牌定位的規劃。想要在哪些群體中,引起什麼反響,讓目標受眾如何感知自己的品牌。這不僅在B站,品牌進入任何一個新興的平臺都要經過這類思考和規劃。

但B站的不同點在於,它擁有很多用戶互動的內容,所以品牌的形象需要更加生動和豐滿。其實簡單來看,就是品牌需要先規劃出自己的「人設」形象,不一定非要有個開通IP或者形象,但需要有一個很鮮明的人格化特徵。

STEP 2. 鎖定目標圈層

B站平臺上有眾多用戶圈層,根據官方數據來看,B站對社區內容擁有200萬個標籤、覆蓋了7000個核心圈層。圈層和圈層之間的文化和內容審美風格都不相同,如果是跨圈層傳播,很可能連視頻中的「黑話」都聽不懂。比如說Lo裙和JK制服、漢服和古風等,儘管看上去形式有些相似,但圈層社區文化有著巨大差異。

圈層的選擇會影響到視頻的分區和投稿標籤,從而影響到內容的流量分配。從目前來看,鬼畜區依然是品牌破圈神器,傳統的音樂、遊戲、舞蹈等分區也有著固定且忠實的用戶,知識型內容、生活區增長速度較快,有更多的品牌爆發可能,但具體如何選擇依舊要看品牌的自身特質。

STEP 3. 選擇合適的UP主

在UP主投放上,B站已經開放了花火系統,從程序和操作上來說不算有太大的投放難度。品牌方的難點更多在於UP主的搭配和聯動,從而讓傳播效果最大化。

從社會化營銷的規律上來看,建議品牌方採用時趣的「VIP」模型進行UP主投放,同時也可以通過我們開發的時趣洞察引擎進行精準UP主的選擇。

此外,在UP主合作過程中,品牌需要注重內容的「共創」,品牌方可以提出廣告需求,讓UP主以一貫獨有的內容風格進行呈現,品牌不必過多幹預UP主的內容創作,這樣往往能達到更好的品牌傳播效果。

用對UP主可以讓品牌事半功倍。今年618,京東電腦通過B站內容來引爆傳播。針對京東電腦的目標人群,品牌選擇了6大科技類UP主進行話題合作,將他們分為戲精類UP主和種草類UP主,組成「創造力天團」,為熱愛開機。通過KOL的組合化內容合作,讓整個事件站內曝光超過1600萬,也獲得了目標圈層的認同。

京東電腦 X B站

STEP 4.符合用戶習慣的內容形式

B站作為一個內容平臺,內容品質其實是獲取傳播量的關鍵。品牌的難題在於,既要保留商業信息,又要兼顧大眾內容需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裡的解決方法更多在於內容形式。

我們以芬達在B站的腦洞節營銷為例,在常規營銷思路下,快消飲品更多在於硬廣內容輸出以及KOL種草合作。但在B站平臺中,芬達通過聯合投稿、用戶共創的方式,品牌與B站聯合打造營銷IP,激發用戶創作IP內容,實現話題的圈層傳播。值得一提的是,芬達在活動中採用了扭蛋機互動、定製化UP主內容等B站獨有方式,最終收穫了超1.9億曝光。

芬達 X B站 腦洞節

TIP B站營銷三大關鍵詞

由於B站的社區文化和用戶構成確實不同於「雙微一抖」等大眾媒體平臺,因此B站營銷有著明顯的特殊性。總體來說,B站營銷需要注重三大原則:真實、互動、有愛。

目前B站的數據、互動、評論基本上都是真實用戶的反應,整體的社區氛圍也相對真實,品牌方如果希望在B站獲得認可,首先要表現地足夠真實且有誠意;此外,B站是一個內容社區,品牌通過視頻內容的互動,也可以真實地看清自身在目標用戶群中的評價,如果長久保持高冷的狀態,品牌會離年輕用戶越來越遠;最後,B站的討論氛圍相對和諧,品牌的內容創作、對話姿態需要「有愛」,才能獲得用戶認同。

我們可以從小米的營銷動作中看出B站營銷的思路方法,在今年疫情期間,小米就曾與B站合作過一次72小時的「休想打敗我的生活」抗疫應援直播,這句slogan也成為了小米發布會的彈幕應援語。通過應援直播,小米也將內容傳播與新品發布會結合起來,進一步吸引了全網關注。

小米 X B站 72小時超應援直播

B站營銷,如何更進一步? 打開思路的三個建議

B站營銷不僅僅涉及到B站本身,還可以在品牌營銷的全鏈條中進行考慮。這部分我們來講講如何最大化用好B站營銷的三個思路建議。

TIPS 1. B站作為品牌視頻流陣地

首先,給品牌方一個建議,現在就開始適應未來的視頻流趨勢,未來品牌需要更強大的視頻內容製作能力,不管是應對短視頻平臺,還是中長視頻平臺,這是每個品牌面臨的挑戰。

隨著視頻製作門檻的降低和5G等新技術的運用,以後視頻製作會更加簡單。有一天,品牌方可能不需要考慮這次的傳播是發純文案還是圖文還是視頻,而是我需要幾支視頻,應該是什麼規格和級別,會更聚焦在內容製作精度上。

B站作為年輕人聚集的中長視頻平臺,適合作為品牌的視頻流傳播的核心陣地,用戶拓展視頻製作、傳播的營銷能力圈。

此外,B站如今也是網際網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品牌甚至可以將B站上已經被驗證有效的創作內容及營銷活動,反哺全網。用B站的能量,反過來進擊全網用戶,實現破圈,營銷的成功率可能會更高。

TIPS 2. 將B站作為未來流量池蓄水

由於B站用戶群大多數是Z世代群體,對於品牌而言,B站營銷相當於提前觸達未來的主力消費群體,可以視B站流量池為企業長期發展的護城河。

由於B站年輕群體在消費偏好、審美偏好上的不同,這也給不少國產品牌、中國文化類產品帶來了機會點,B站上漢服、國潮、古風等板塊都具有強大的內容凝聚力及消費爆發力。

此外,儘管如今B站營銷還尚未構建平臺自有的帶貨通路和營銷閉環,但隨著B站商業化的不斷完善,未來也很有可能打通品效合一的全鏈路營銷生態。

TIPS 3. 嘗試多元化的B站營銷手段

前文說過,B站本身也在開發和孵化營銷IP,例如新品日、品牌召集令這類營銷產品,除此之外,B站自產的影視綜IP也有大量營銷機會,比如《歡天喜地好哥們》、《動物圈的問號臉》、《說唱新世代》等等。目前來看,很多IP仍處於價值窪地,品牌與B站自產營銷IP進行合作,將B站營銷手段多元化,可能會獲得不錯的ROI回報。

每年的B站年度大事件也是品牌不錯的曝光機會,這裡的優秀案例當屬天貓。今年,天貓與B站合作的BML(Bilibili Macro Link,類似於B站頭部UP主大型演唱會),天貓通過對虛擬IP形象「貓天天」進行人格化的演繹,聯動遊戲區LexBurner、B站四大欠王A路人,吃素的獅子和害怕區一姐欣小萌4位百大UP主,製作系列劇集並深度參與到BML的主線故事中,配合B站虛擬形象2233娘,一起完成一場對抗神秘人、拯救B站的次元漂流。

BML現場改編了初音未來的神曲《買買買》,將品牌訴求和年輕人喜好相融合,用一種新的方式,完成了天貓虛擬形象「貓天天」的出道計劃。

天貓 X B站 BW主視覺

BML結束後,緊接著天貓和B站繼續合作Bilibili World,與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搭建線下密室逃脫裝置——神秘喵屋,並通過連續三天的UP聯動專屬演出環節,持續曝光貓天天IP形象和天貓品牌,快速建立了年輕人對貓天天的IP認知和「理想生活大玩家」的B站人設。也為其他已入駐B站的品牌做出了很好的示意。

總而言之,B站目前是加速商業化的階段,對於品牌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窗口期,是品牌可以抓住的營銷紅利。未來一段時間,雙微運營只是品牌標配,B站才是品牌爭奇鬥豔的舞臺。

相關焦點

  • 36氪獨家|高瓴是怎樣煉成的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有知情人士向36氪透露,「百麗當年讓張磊大賺了一筆」。 在金融行業,槓桿收購往往是危險又迷人的同義詞。曾就職於KKR中國的峰尚資本管理合伙人高豐對36氪表示,更艱難的是後半程:「也就是你買下公司之後,怎麼通過運營管理提升它的經營效率,甚至要讓它起死回生。」 整體來看,槓桿收購在中國還是低發事件。 2010年前後,一度有多家外資PE曾試圖將其複製在中國公司身上,但大多難逃水土不服的命運:歐洲老牌私募基金CVC收購大娘水餃及俏江南、凱雷對徐州重工最終流產的收購要約等等。
  • 大廠PR漂流到B站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36氪經授權發布。 文 | 夏曉茜 編輯 | 何潤萱 「今天我正式加入B站大家庭,成為了一名B站的萌新。」 7月30日,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正式宣布入駐B站,此後十天內,雷軍共發布了4條視頻,目前帳號已被105萬人關注。
  • 表情包裡的影視價值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魏建梅,36氪經授權發布。 金館長的魔性笑容、學友哥的「食屎啦你」、尼克·楊的黑人問號,作為新世紀的一大產物,表情包無疑成了當下社交的一大利器,為乏味的交流增添了一抹趣味。
  • 上市一年,B站脫軌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鋅刻度」(ID:beefix),作者:李覲麟,36氪經授權發布。 截至記者發稿前,B站發布最新公告,稱發現站內有部分創作者利用惡搞、誇張或涉嫌低俗的標題、封面吸引眼球、博取流量。運營團隊會把此類稿件視同為違規內容,打回修改或下架,並對多次惡意違規或造成惡劣影響的帳號予以封禁。
  • 學生,B站的邊界與天花板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ZPartners」,作者ZP;36氪經授權轉載。原題目《學生,B站的邊界》 閱讀建議:本文涉及大量B站常用的語言,筆者用藍色標出,不懂含義並不影響對文章的理解;本文最後對提到的「梗」均進行了解釋,以供參考。 核心觀點: 1.
  • 國產美妝「大逃殺」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連線Insight」(ID:lxinsight),作者:鍾微,36氪經授權發布。 從2018年開始,完美日記、UNNY、橘朵等國產美妝品牌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他們身上有著同樣的特點:抓住了小紅書、KOL等新渠道帶來的流量紅利,擅長營銷玩法,從線上起家。 紮根線上的中國美妝品牌們漸漸成為很多人眼中的「野蠻人」。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一位遊戲陪練平臺從業者對36氪表示,未來幾年,遊戲陪練行業憑藉日趨龐大的用戶與從業者規模,有望佔據整個電競產業15~20%的份額。遊戲陪練,有望成為電競行業的下一個「新百億市場」。 新百億市場 國內的遊戲陪練行業,萌芽於2014年。五年時間內,這一行業湧現出了比心、撈月狗、暴雞電競等一系列創業企業。
  • B站為什麼不是中國油管?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DannyData小丹尼」(ID:dannyteam),作者:小丹尼,36氪經授權發布。 感謝既有顏值、又乾貨滿滿的老蔣解讀。 廣告對一家視頻平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能明顯感受到B站在打廣告方面是極其克制的。但是你要清楚,B站為了讓觀眾老爺爽,其實放棄了很多利益,我祭出這張「廣告偏心眼」模型輔助你理解。
  • 巨頭攪動教育風雲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資本偵探」(ID:deep_insights),作者 夏曉茜,36氪經授權發布。 今年對教育行業而言是尤為特殊的一年:線上教育流量大增,線下機構遲遲無法開門,行業淘汰賽正在進行中。 行業洗牌時,能否獲得資本加持更加考驗公司自身實力。 據統計,2020年前四個月,教育領域共發生了70起融資事件。
  • ACG行業事件Top100,重新發現2019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靠譜二次元」(ID:kpACGN),作者靠譜ACG編輯部,36氪經授權發布。 2019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 59、日本京都動畫遭到縱火,36人遇難 「事件回顧」7月18日上午,日本京都動畫第一工作室遭遇人為縱火,造成36人遇難,33人受傷。縱火嫌疑人為一名41歲男子,名為青葉真司。
  • 北京網際網路內容產業地圖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經授權發布。 在北京,有一種活力叫網際網路;有一種奮鬥叫996;有一種永遠不需要睡覺的孿生工作,叫做碼代碼和碼字。 作為「活力北京」的代表,北京網際網路產業「傲冠全國」。2019年,北京該行業營收過100億的相關企業18家,數量佔全國同行業百強榜的3成。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實現營收13464.2億元,佔全國比重23%。
  • 日本女程式設計師越來越多了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日經中文網」(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日經中文網,36氪經授權發布。 新冠疫情讓日本企業在數位化轉型(DX)方面落後的問題浮出水面。日本的IT人才在品質和數量上均不足。專家向日本政府提出的緊急建議中也列出了在數字領域培養女性人才的問題,女性在日本的IT領域發揮才能的機會將擴大。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本黑」(ID:darkinsider),作者:一本黑老黑,36氪經授權發布。 特斯拉與拼多多的事情之前我在小號提過一嘴,沒想到還有源源不斷的後續,簡直給吃瓜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樂趣。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FoodWine吃好喝好」(ID:FoodWineChina),作者:林愛肉,編輯:Cyan,36氪經授權發布。 超級食物,是具有健康屬性的食品類別,還是又一次人為布下的消費主義陷阱?
  • 代餐火了,減肥App們笑了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作者:點心,36氪經授權發布。 火爆的代餐生意正讓減肥App們煥發新的生機。 一直以來頗具熱度的減肥,被許多人調侃為畢生事業,但是大多數人依舊管不住嘴也邁不開腿,所以逐漸提高了對食物的要求。
  • 迎合年輕人,品牌年輕化最大的騙局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鄭光濤Grant」(ID:Grant-Insight),作者:鄭光濤Grant,36氪經授權發布。 很多人認為品牌老化是因為缺乏年輕人的個性、氣質和語言風格。但是,大多數老化的品牌,連70後、80後都不願意買它,你換上一套網紅外衣吸引90後、00後又有什麼用?
  • 獨立音樂人:小生意,大變局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音樂產業觀察」(ID:takoff),作者 新仔,36氪經授權發布。 上篇文章《中國網際網路音樂場景中,沉默的仍然是絕大多數》聊的中國音樂付費的殘酷現實,聽歌的人多,付費的人少。 文下有一位讀者留言,說「現在絕大多人只聽老歌」,換言之,大多數人不願意付費是老歌已經滿足他們了,不願意為新歌付費。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我思鍋我在(ID:angelplusdevil),作者 高寧,VC行業從業者;36氪經授權發布。 通過對定位的討論也就自然地帶出這篇做空報告的核心結論,我們來看一下: 瑞幸對於功能性用戶的定位是錯誤的,因為這個市場實際非常小且增速放緩,同時現在有咖啡因攝取需求的年輕人也基本被茶飲店滿足,競爭激烈; 瑞幸的定位和營銷方式造就的是一批偽咖啡上癮者,他們對價格非常敏感且沒有品牌忠誠度,所以如果瑞幸開始提價,銷量馬上會下降
  • 中國第一大忽悠終於倒下了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ID:hstl8888),作者 楊凱,36氪經授權發布。 「我是束昱輝,我從不在困難中倒下。相反,這些困難正是我成功的奠基石!」 隨著上月14日被正式提起公訴,束昱輝和他的權健這回真的要倒下了。 大忽悠的誕生 2000年初,欠了一屁股賭債的束必和隻身一人從老家江蘇鹽城跑到天津。
  • 微軟小冰這五年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經授權發布。 8月15日,史上最強大的「小冰」發布了。 這位永遠18歲的「小姑娘」,至今已經解鎖了主持人、記者、歌手、詩人、畫家、設計師等多種職業角色,甚至還發過單曲、出版詩集、舉辦畫展,拉了滿滿的仇恨。 微軟小冰,誕生於2014年,起初是一個基於EQ的對話機器人,由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