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2月21日電(記者袁軍寶)正月裡,齊魯大地春寒料峭。但在山東壽光市遍地成片的蔬菜大棚裡,卻是一片暖意,村民們將一筐筐剛摘下來的黃瓜、西紅柿裝車運出,忙碌中帶著歡笑。
「我們培育研發的『阿嗚阿嗚』牌西紅柿很受市場歡迎,銀行的農地抵押貸款又給我們帶來100萬元的發展急需資金,今年的前景非常好。」壽光市旺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齊炳林說。
2015年底,全國人大通過授權全國232個試點地區允許以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壽光是其中之一。今年1月份,齊炳林以其承包的86畝土地經營權和地上附著物——高標準育苗大棚作抵押擔保,從農業銀行壽光市支行成功貸款100萬元。
壽光的設施農業全國領先,隨著其升級換代,越來越大型化、智能化,投入也越來越大,一個大棚需要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齊炳林說,為解決資金問題,此前貸款一般需要幾戶聯保或是找擔保公司,如今用流轉來的土地經營權就能貸款,「大大簡化了手續,減少了互保風險」。
經過一年多的試點,壽光農地抵押貸款已惠及眾多農戶。據中國人民銀行壽光市支行行長姜森介紹,到去年底,全市「農地」抵押貸款共發放294筆,餘額達到1.9億元。
在濰坊市另一個農地抵押貸款試點市青州,農戶們對這一貸款模式同樣十分歡迎。青州市朱良鎮東良孟村村民劉茂勇去年以17畝土地作抵押,從青州市農村商業銀行貸款11萬元。他說:「兩三天就辦完了,非常快。」
壽光是全國重要的「菜籃子」,青州則是全國知名的「花籃子」,其設施農業同樣十分發達。在這兩個地方,不少農業經營戶和銀行人士都認為,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不僅盤活了農村土地資產,更重要的是盤活了價值更大的地上附著物資產。
人民銀行青州市支行行長高永玲說,在青州市農地抵押貸款中,「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成為重要模式,蔬菜大棚、花卉大棚的評估價值要普遍大於農地經營權本身,這在一年一付租金的流轉大戶中,更為明顯,因此在整個貸款額度確定時,地上附著物的作用已超過農地經營權。
「以前農地經營權不能抵押,其地上附著物在抵押時也就面臨後期處置難問題,現在兩者一起抵押貸款,為抵押物處置提供了更好條件,有效盤活了地上附著物資產。」壽光市農村商業銀行副行長王洪濤說。
據了解,目前在壽光、青州等地「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結合內容已包括蔬菜大棚、林權、畜禽舍等多種形式,並且政府部門也建立起不同形式的風險補償機制,對所產生的不良貸款進行補償。人民銀行濰坊市中心支行副行長華志遠說,從濰坊實踐來看,農地經營抵押貸款的快速發展,正為加快盤活農村資產,金融支持「三農」發展開闢一條「融資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