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一早,從噩夢中驚醒,還沒晃過神,就從一句「武漢封城了」的消息中徹底清醒過來。一切發生得太快,來不及反應,然而我並沒有想到,之後的每一天更加充滿魔幻色彩。
第二天,好友郭成發來問候,也發來了屏幕間「朋友圈藝博會」的策劃徵集連結,邀我策劃個「朋友圈展覽」,當時我還打趣說,要策一個「瘟疫公司」的展,「瘟疫公司」是一款有點「反人類」的遊戲,因為新冠肺炎病毒的出現登上了當時遊戲榜首,「瘟疫公司」的遊戲設定與病毒傳播途徑/發病症狀以及向人類發起進攻的現實十分貼近,甚至遊戲中病毒的特性選項,比如抗藥性/抗寒性/隱蔽性也讓人聯想起新冠肺炎病毒被報導出的種種特性。我當時還假想了一個新的遊戲設定,遊戲中的病毒不再是生物醫學領域,而是社會學中症狀,比如「社交恐懼症」「亂立flag症」「拖延症」「信息焦慮症候群」「地域黑症」等。
隨著疫情的發展和全面爆發,我再也沒有心情開這種玩笑,每天大量接收著實時更新的疫情消息,有求助的、捐贈的、援持的,當然其中也參雜著不少謠言甚至是對湖北人的不公正待遇。最揪心的還是看到醫務人員的辛勞以及大量等待確認患者的求助,那時候會思考自己作為藝術行業的從業者能做些什麼。除了轉發一些求助求援信息,自己能做的真的很有限。
當時有個朋友從疫情還未大肆宣傳時就很關心進展,她建立了自救互助群,每日和幾個小夥伴整理醫院的物資告急信息,核實醫療用品的捐助信息,物流信息等等,甚至聯繫醫院和捐贈人對接,對接物流,對接患者就醫。做了很多瑣碎繁雜的工作,讓我很是欽佩。
在微博微信,各類平臺,我也看到了很多平凡的小人物的「英雄主義」。我不算是有「英雄情結」的人,但是在與這座城市一同經歷著屬於這個時代的劫難的時刻,我依然想記錄點什麼。因此決定在「屏幕間」這個平臺,發布一則#封城日記#的作品徵集,「屏幕間」是一個「致力於運用屏幕作為創作和展示媒介的藝術平臺,探索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邊界」。在「封城」這段時間,電子屏幕,應該成為了御宅們和外界溝通和表達最重要的媒介,因此在屏幕間發布再合適不過。我最初的希望是:徵集只是一個引子,讓每個人都能發聲,記錄自己在這個「特殊時期」生活和情緒,同時也不要忘記和自己對話。
文字是我1月30日寫的,屏幕間於1月31日發布,現在看起來這些文字顯得有些矯情,也有點傷感。但是這是當時最真實的心境,我記得寫的時候還告訴自己儘量克制些,寫的中立點。推文發出後收到了很多投稿,一些作品來自藝術家的創作,另一些則來自其他行業及個人。
華蕾是湖北美術學院動畫學院的一位青年教師,從封城後她就一直呆在家裡,搞創作,其中一個是關於疫情的,我便邀請她參與。這個動態影像素材都是源自新聞圖片,她對新聞圖片的一點點解構顯得特別正能量,所以我放在第一個。湖北美術學院作為省屬高校也被政府徵用作為隔離點。
《逆行者》 動態影像 2020 創作者:華蕾,點擊查看完整視頻2020年春,很多人被封在了武漢這座城市,為了讓這座暫停的城市恢復往日的繁華,有一群人,與家人揮淚告別,奔赴武漢,他們是這個春季最偉大的逆行者。他們是其中的一點一滴,他們匯聚成的愛之河,他們會讓我們一定贏!
Cece是一位武漢本地電視臺的後期剪輯師,她的投稿讓我頗為驚訝,她說平時喜歡用收集記錄生活,說到此,她還做了一波華為Mate30pro的廣告。作為媒體工作者,封城期間她也一直需要外出工作。
來自cece的朋友圈:不用擔心了吧,畢竟我已經這樣了。下班後單位附近的一個奢侈品店櫥窗,在花園道,年前店就關門了,但是串燈一直沒關,平時是個挺繁華的地方的,因為封城變得安靜無比,應該是晚上八點多拍的,當時看到覺得櫥窗裡的模特有點孤獨,也很像關在家裡不能出門的武漢人。
《15的月亮16紅》2019 靜態攝影 創作者:@cece左邊黑白的是元宵節晚上的月亮,右邊紅色的是第二天的月亮,拍紅色月亮的時候太陽還沒完全落下去,正好映出月亮是紅色的,覺得很有意思,就合在一起了。
雲淏是一位職業攝影師,他在封城的那天記錄下了時間凝固的武漢。
《封城夜》攝影 2020 創作者:@雲淏WOLF疫情之際,作為一名攝影從業者,也有著一份莫名的責任感去記錄下,武漢這樣一次沉睡的夜晚。也希望武漢早日康復,武漢加油!
田原是我大學時的好友,也是武漢紡織大學的一名視覺傳達專業的老師。他說也收到了很多其他機構的徵稿邀請。
《心手合一,一「疫」孤行》公益海報 2020 創作者:田原️愛可以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生死的存在,手與心的交合,讓我們再次看到愛的力量。疫情再兇猛,在愛的面前,總會孤單的離去。
幼貓是一位剛畢業不久的自由藝術家,定居武漢。她認為藝術並不能治癒,還不如幹點實事。她的畫也充分表達了「宅」在家所釋放的藝術能量。
Shelter 數字繪畫 2019創作者:@幼貓Shelter(庇護所),這是我喜歡的一個場景。疫情開始不能離家後對所處空間激增了更多過分要求,希望家裡多扔點家具,空的像畫裡那樣。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on January 數字繪畫 2020 創作者:@幼貓我1月份接收的所有信息糅雜而成的意識流
魏夢宇是一位設計師和塗鴉藝術家,他一直密切關注疫情。封城期間他有跟朋友一起做播客,《懟石電臺》第二期:在世界漩渦正中心的五個武漢人。坐標武漢三鎮的幾個武漢人聊了聊他們真實的生活。
《封城日》數字繪畫 2020 創作者:魏夢宇沒等我們把病毒檢測明白,病毒就先我們一步檢測了一些人的水平、良知、素養、操守和認知。
當時想著宣傳都是彩色的,就這畫些體現中國元素的不一樣的東西,之後想過去景德鎮燒成瓷盤。希望24天後的新一輪隔離期我們能重見光明。
何成雲是一位紋身藝術家,他還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合成雲。這件作品他創作於湖北嘉魚,在某晚睡前突然想到,可能是因為前幾天玩了一下錄屏,他將刷微博,微信朋友圈的經過錄屏下來,並在碎片化的網絡信息中「隨機」截取了「我」「愛」「你」三個字符,並粘貼到Google翻譯,將其翻譯成英文iloveyou。
點擊查看視頻GRE是本科二年級在讀學生,坐標上海,目前在杭州中國美院讀書,藝術理論的視覺文化系。疫情給他帶去了很多思考,他認識到日常可以隨時變成異常,病毒是毀滅人類的手段(霍金的警告)。人來到這世上製造語調,製造響聲,接著學習,說出一個字,「我」。在消失會之前變成新的通道,想像力會成為一種關懷。
關於家的記憶 2020 靜態影像 創作者:GRE我也喜歡那座山,它就在我體內,鐘擺擺過來又當過去,這一旅程永遠反覆循環。「我」,在消失之前會變成新的通道。
圍堵 2020 靜態影像 創作者:GRE異常的挪放,圍堵,就是錯置的真實。
GRE提到他關於創作的思考:可能並不是所有人創作都可以打動人,但是打動人的創作生發的點一定是一堆人的共情,所以本質上事件是不能產生感情的,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感情產生了感情,就像一張網一樣。
2月6日那夜,牽動了很多人的心。蔡凱就是其中一個,他在2月7日就推文發布了一件作品,當時的蔡凱身在上海,我想和許多在外地的武漢藝術家一樣,時刻關注著武漢的動態。
蔡凱那篇推文的標題是「有一盞燈,永遠不熄滅」,「不希望所有的情感只能在網絡上沸騰,更不希望那些輕易就可被清除的文字或者圖片隨著時間被遺忘。」蔡凱將一些字跡「變成了一道實實在在的光,投射到對面這座實實在在的建築上。這些光安安靜靜的呆了十幾分鐘,對我而言,它們已經不會再是單純的圖像了,它們成為了私人的物品,被我揣入懷中,放進口袋,用手緊緊攥住。」
蔡凱說:真心希望這場災難早日過去,也希望等一切風平浪靜之後,我們回到家中,打開客廳或臥室的這盞小小的霓虹燈,提醒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
2月14日,此活動進入了第二階段,武漢K11聯合屏幕間以「愛予力量」號召,一同發起#封城日記的徵集,並計劃之後在武漢K11展出部分作品。推文發出之後也陸續收到了不少作品,顯然,空間上的禁足並不能阻斷個體間羈絆,亦不能限制我們想像力和視野。病毒讓醫院淪陷,卻沒有讓意志淪陷。據我所知,武漢有一些藝術家實實在在幫忙運送了物資,搭建了生命的橋梁。水墨藝術家/武漢美術館館長樊楓先生,在1月31日畫了《中國速度》《中國效率》,火神雷神山的建設場景和援持武漢的專機都躍然紙上。
最後,想緬懷因為新冠肺炎去世的湖北著名水彩藝術家劉壽祥老師,劉老師是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只願天國沒有病痛。
(本文略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