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成熟季節,諸城市石橋子鎮東喬戈莊村北的龍鄉休閒園裡,一到節假日遊客就絡繹不絕。在這裡,遊客不僅能採摘富硒葡萄,還能觀錦鯉、走迷宮、體驗農耕文化,更重要的是,能欣賞到各種各樣的葫蘆,還能坐下來跟著主人學畫葫蘆、一起聊聊葫蘆文化。
這個休閒園的主人是李衛東——瀧匏葫蘆畫第四代傳承人,一個大半輩子痴迷葫蘆畫的人。
李衛東自小喜歡葫蘆。兒時,心靈手巧的母親為了哄著他玩,用烙鐵尖在葫蘆上烙生肖圖和各種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暖暖的回憶。八九歲時,他就學著母親的樣子,開始在葫蘆上作畫。後來,他外出上班,30多年都未曾放下過葫蘆。在肉雞養殖場的時候,場子裡有點空地,他就種上幾株葫蘆;從事外貿工作的時候,他專門讓人從美國捎回國內沒有的葫蘆種子;看到當地種煙的溫室大棚收穫後有空檔期,他租過來每年種一茬葫蘆……
與葫蘆打交道的過程中,李衛東逐漸喜歡上了葫蘆文化。「在中國文化中,葫蘆代表著『福祿』,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李衛東說,「葫蘆,寄託著人們對生活最樸素的願望。」
李衛東畫葫蘆這麼多年,也有一個樸素的願望,就是傳承發展瀧匏葫蘆畫。據村裡老人介紹,瀧匏葫蘆畫在本地已有400多年歷史,現瀕臨失傳。李衛東用十幾年的時間對瀧匏葫蘆畫進行研究與恢復,不僅自己琢磨,還到聊城、天津等地學,烙畫,瀝粉、彩繪、鏤空、刀片葫蘆等都學了個遍,並且越畫越純熟。2017年,瀧匏葫蘆畫被濰坊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李衛東被認定為瀧匏葫蘆畫第4代傳人。
被認定為非遺傳人,李衛東感受到了肩上擔子的分量。2013年就已返鄉創業的他,在自己的葡萄園裡,專門建起了葫蘆文化展廳,休閒園的葡萄架上掛上葫蘆,迷宮內藏上葫蘆,連園內的錦鯉池都建成了葫蘆樣。每到葡萄大量成熟的時候,李衛東都會搞採摘節,節上不僅展示葫蘆畫及葫蘆文化,還搞葫蘆認領、葫蘆畫現場展示。7月15日,龍鄉休閒園內的「瀧匏葫蘆畫體驗館」揭牌,成為諸城市第一家非遺體驗館。
說到為什麼種葡萄,李衛東說,也是為了葫蘆。葫蘆重茬,容易死棵、皮薄、變脆,種葡萄可以和葫蘆倒茬。同時,葡萄種植效益高,這40畝葡萄一年穩定收益70多萬元,正好可以用來支持整個休閒園的運轉。
因為李衛東畫葫蘆名聲在外,所以除了諸城當地人,天南地北的葫蘆愛好者也都不怕路遠來這裡摘葡萄,順便一起賞葫蘆、畫葫蘆、聊葫蘆。
農村大眾報記者 魏新美
通訊員 徐春光 張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