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興義市則戎鎮平寨村興義「大紅袍」基地,枝頭綠葉間,一個個紅橘像簇擁在一起的小燈籠,迎接新年,點亮產業之光。這是當地特色紅橘「大紅袍」在3年前恢復種植後的第一次掛果。
「我有近20年沒見過『大紅袍』了。」在基地務工的平寨村村民張啟佑,俯身摘下一些紅橘,邀請前來參觀的人品嘗,「『大紅袍』味道好得很,沒成熟前就經常有人來問什麼時候上市,現在進入品摘期,買家更是多。」
這裡所說的「大紅袍」,不是指產自武夷山的名茶,而是興義市有140多年栽培歷史的紅橘品種。興義「大紅袍」橘子有著輝煌的歷史,是幾代人的「甜蜜回憶」。但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種種原因,「大紅袍」變得風光不再,不僅種植面積大幅下降,而且品質退化。
「大紅袍」復興始自2018年。作為結對幫扶城市的浙江省餘姚市,為興義市逐步提供了1000萬元的產業扶貧資金,這次掛果的興義「大紅袍」就是其中的特色項目之一。
「基地從2018年1月開始培育苗木,當年9月份開始嫁接。為了讓『大紅袍』恢復風採並成產業化發展,大家前期投入了很多努力。」興義市黔農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大煒介紹。
該公司是興義「大紅袍」項目的建設和管理單位,通過「公司+產業基地+群眾」的模式,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銷售。
楊大煒提及的「很多努力」,除了邀請農技專家,在每一個生長節點進行管護指導外,更涉及到在基地之外擴大種植規模上。
平寨村興義大紅袍基地建成後,村民不僅有土地流轉費,還可以通過在基地務工和入股,獲得相應的工資和分紅。此外,在經過基地的技術培訓後,村民還可以從基地購買果苗自行栽種,在擴大「大紅袍」種植規模的同時,多了一個增收渠道。
「在基地幹活,我一天有80元工錢。學會技術後,我自己也種了一些,根據現在市場行情來看,收入應該不會低。」一名村民說。
據悉,當前興義市種植「大紅袍」橘子達7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