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相信我,票絕對是真的」 數字時代黃牛為什麼打不完
來源:錢江晚報
一張演唱會門票背後的攻與防:「機刷」被攔截後,他們找大學生人肉搶票
數字時代,黃牛為什麼還「打」不完
「相信我,票絕對是真的!我才賺了你一百塊錢!」
一名中年男子突然拉大了嗓門,儘管循環著周杰倫歡快的《牛仔很忙》,周圍正低頭吃著麥當勞的人,還是被這一聲驚到,抬起了頭。他斜著眼環顧了一圈,又放低聲音:「我做這個很多年了,不信你可以去粉友群裡問問。」
電話響了,女生的朋友順利憑票入場,「剩下的錢可以付了。」女生轉變了態度:「反正有了微信,以後都找你買。」
「我說了吧,你還不信,我飛那麼遠到杭州,才賺了你們幾百塊錢,周杰倫的票多值錢啊。」他把外套系在腰間,拎起袖子擦了擦汗:「真是作孽。」
自11月以來,杭州的演唱會井噴,光是12月就有5場。這樣的攻與守,時常會在黃龍體育中心門口的肯德基、麥當勞上演。
一邊是粉絲對不合理加價的不滿,另一邊又怕沒了黃牛再難搶到票。黃牛和粉絲之間,漸漸形成了一種互相嫌棄又互相依賴的奇怪連接。
而對於「人在江湖走,鍋在天上飛」的一級票務市場來說,黃牛的不斷進階、粉絲與黃牛的關係,都讓人頭疼。粉絲與黃牛,黃牛與一級票務平臺,時刻都在用一張黃牛票上演著攻守戰。在技術層面到底有沒有辦法治黃牛?錢江晚報記者從一級市場票務平臺相關負責人、銷售風險治理專家等資深業內人士處得到的回答是:目前機刷已有辦法可篩選。
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
黃牛不斷進階
「900元的票,他要價2000元,想衝到他面前揍他一拳的心都有了。」華秋從初中開始就聽周杰倫的歌,去現場聽一次,是他一直想做卻沒能做成的事,「搶不到票啊,秒光。」
他也不是沒試過找黃牛,就拿11月杭州這場來說,他前後託朋友找過3個黃牛,不是要價太高,就是真假難辨。「我身邊有朋友買到過假票,也有付了錢黃牛消失的,所以我不敢輕易入手。想看場演唱會回憶下青春怎麼就這麼難!」
追星男孩女孩的搶票「血淚史」,仿佛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而這其中的故事,90%都和黃牛有關。
幾年前,黃龍體育中心的演唱會開場前,你還能在入口處碰碰運氣,要是運氣好,趕著開場時間,黃牛還會給你個甩賣價。如今監管越來越嚴,黃牛的身影慢慢少了,但是僧多粥少的時候,你依舊能在網上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溢價是常態,若是遇到有特殊意義的「告別場」、「復出場」、「紀念場」等,票價翻個2~3倍,甚至從幾百一張漲到上萬也不在話下。
也許有人會說,如今購票不是都需要實名了嗎?黃牛還怎麼搶票?
「明天上海周杰倫開票,大麥搜索,提前寫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地址寫×××,除了2580元的價位不收,其他價全收,日期有四天,儘量搶第一天的,各價位+100回收。」這是周杰倫上海站開票前,一位票務行業工作者潛伏在一個名為「星亞票務搶手群」裡看到的交易信息。
曉波也是周杰倫杭州演唱會的工作人員。他告訴錢江晚報記者:「黃牛的辦法多著哩,人證合一?他們就找大學生人肉搶票,搶到票加價回收。」據曉波說,通常一張票的回收加價在100~200元的樣子。
在演出行業很多人眼中,黃牛一直在進階。過去的黃牛稱為老派黃牛,屬於資源型,比如手上握著很多演藝資源,有門路。如今的黃牛,被一些人稱為新派黃牛,屬於羊毛黨型,比如眾包給學生、兼職搶票,再低價回收,高價轉賣。你說他作假?沒法說。
每次開票後,微博小編都能在後臺收穫一片罵聲。
粉絲不滿?
一級市場:我們也很難
票難搶,歸根結底還不是票少?是的,因此一旦搶不到票,或看到有黃牛炒天價票時,總會看到網友狂懟票務代理平臺。
「每天一登錄微博後臺就發現自己又被問候了全家。」國內最大的演出票務平臺大麥網官微輪值小編小唐跟錢江晚報記者吐槽。
眾所周知,所謂的官方指定唯一售票渠道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唯一」。
目前市場上演出票的流向,分兩種: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一級市場包括專業票代平臺,如大麥網、永樂、貓眼等;主辦贈票、粉絲會專屬票、其他票務平臺(如地表最強、聖所、保利劇院、開心麻花等)。二級市場為淘寶票務、微信、線下等。
夾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的,便是黃牛。他們從一級市場上用各種手段拿到票,再去二級市場分銷。
「對於一級市場來說,票的數量是有限的。」有資深業內人士給錢江晚報記者算了筆帳。
一場演唱會的票,刨去工作票、贈票、防漲票(防止人員過多的預留座位,一般在20%左右),剩下的才是可售票,而可售票中,又分贊助票、粉絲票、正常觀眾票。以一場熱門演唱會為例,座位數50000,內場可擺放座位數8000,這樣可售票=58000×2/3(除去1/3舞臺遮擋區)×80%(除去防漲票)×80%(除去贈票+工作票)=24870張。這兩萬多張票,或許還不只一家票務平臺售賣,因此每家票務平臺上開放的票並不多。
僧多粥少,也是黃牛猖狂滋生的最主要原因。
沒有辦法治黃牛了嗎
「機刷」有技術可攔截
消費者與黃牛,黃牛與一級市場的攻防戰,何時才能結束?
採訪時大麥網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平臺一直在不計成本投入打擊黃牛,已有了一個全鏈路的攻防對抗體系。
大麥網風險治理負責人起靈在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一個帳號在幾秒鐘內下單請求幾百上千次,基本是「機刷」,有技術可以攔截,攔截率基本達到99.9%。另外,基於帳號信息、地址、購買行為、操作行為等屬性提取出統計特徵、文本、序列和結構特徵,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融合傳統統計模型、圖算法模型和深度學習算法模型的集成檢測模型,也能從多個角度不同視角來識別團夥、機器刷票、眾包人肉搶票的「黃牛」行為。
比如一個人,連續幾天買了時間間隔很近,距離卻很遠的演唱會;散落在不同地方的人,寄送地址卻是同一個地方等,這些都有人肉搶票嫌疑。
當然,中間也有很多難點。比如學生搶票,很難去分辨是否是搶票黨。「比如評估模型告訴你說這個大學可能存在問題,但是也不能一刀切。這是最麻煩的,你缺乏證據和約束。」
人證合一,不能線下刷臉驗證嗎?「不行,那些真的臨時去不了的人,票怎麼辦?退票?主辦方壓力太大。所以我們一直在找技術、找方案、找平衡。」 起靈說,目前大麥網內部已經形成一種新的技術去防止人肉搶票,不過項目還在測試階段,尚不能透露。「當然,各界都要達成共識,對黃牛的打擊才能真正有效地推進。」
有業內人士認為,防患黃牛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提高供給,滿足需求,面對普遍存在的溢價情況,增加演出場次,提升演藝市場的繁榮發展,才是讓票價回歸理性的根本。
朱銀玲 樓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