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巧用「系統脫敏法」,幫孩子成為社交小達人

2021-01-10 飯飯媽媽育兒

文丨飯飯媽

現在社會是一個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人確實也生活在群體之中,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如果他沒有社交能力,那麼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失敗的機率也會更高。

相信大家在長時間的生活中,也對於人擁有社交能力有比較深的體驗,我們會發現如果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強,生活中就會缺乏很多的機會,同時無法和別人建立更為親密的關係,甚至影響到自己的心情。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大多數家長都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就將孩子送進「小社群」裡生活,目的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讓孩子早早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

畢竟如果孩子出現社交恐懼的話,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迎來的問題相對也會更多。

01孩子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怎麼辦?

我家孩子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自己房間裡面,從來也不和爸爸媽媽說話,就算是在吃晚飯的時候,你去叫孩子,他都不回應。

有些時候走在街上遇到了之前見到過的阿姨,讓她招呼一句,也是會瞬間跑到你的身後,一句話也不說,讓人感到非常的尷尬。

每到周末孩子總是喜歡待在家裡面看動畫片,如果你讓他出去和朋友玩,他也沒什麼興趣,因此父母就很擔心,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得孤獨症,這樣的孩子今後在社會上會混得開嗎?

確實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孩子變成這樣,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孩子本身的性格問題,他們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同時表現出來較為怕生的狀態。

對於經歷過的父母來說已經體會到了,和別人交流的重要性,所以一看到孩子的這種狀況,必然會非常的擔心。

作為父母,其實我們應該去分析,到底是什麼原因形成了孩子這種行為?畢竟在孩子出生之後,和父母長期相處他們的性格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孩子本身的性格因素當中也會有影響。

從孩子本身來看⑴孩子對環境陌生

孩子在剛生下來之後,他們對於周圍的世界是較為陌生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接觸的是什麼,見到的是什麼人?

就像我們現在突然去一個陌生城市一樣,必然會有這種所謂的防備之心,當孩子慢慢熟悉起來之後,他們也會變得更為熟絡,這其實就是孩子本身對於環境比較陌生,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

⑵孩子年齡小無閱歷

對於孩子來說,不管做什麼事情必然是怎麼高興怎麼來,可是對於成年人來說,長時間和別人相處必然有些言不由衷,但是孩子卻沒有思考到這一點。

年齡帶給他們的更多是一種自我的展現、自我的思考,只有父母表現出來的閱歷才會限制他們的行為。

所以,就像上面所說的,孩子不喜歡交流便會選擇不去交流,但是對於父母來說就算不喜歡交流也會去強迫自己,因為這是父母在社會成長中所積累的一種經驗,可是孩子年齡小,沒什麼閱歷,他們就不可能參透。

從父母影響來看⑴父母強迫孩子社交

一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強迫他們進行:「明明你看這是張阿姨,上次還見過你李阿姨,快來叫一聲」、「李叔叔小的時候還抱過你,你去和他打個招呼吧。」

相信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總說會是聽到這樣的話語,爸爸媽媽突然會對自己說一句去和別人打招呼的話。

看似是讓孩子和別人建立起一種交流溝通的狀態,但實際上對於什麼都不清楚的孩子來說,是較為痛苦的。

我們應該讓孩子懂得社交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去強迫他們社交可能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⑵家庭關係影響孩子交友

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深遠漫長的,或許在孩子小的時候,並不能夠快速的體現,但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他們身上的行為就會慢慢的顯現出來。

尤其是父母本身就比較內斂的人,那麼他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大多數情況下也會跟他們相似。

畢竟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是不喜歡說話的那種,你叫他們怎麼在大環境下侃侃而談呢。

02孩子有社交恐懼症,父母別擔心,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確實我們也可以分析出來,如果現在孩子沒有一個較有能力的狀態,去應對生活中的社交問題,那麼孩子就有可能更為落後。

孩子表現出來的社交恐懼症,其實還是需要父母本身的引導和幫助,畢竟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較長,通過一些心理學家的分析,他們表示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什麼是系統脫敏法?

所謂的系統脫敏法,指的是當時的一個心理學家沃爾所提出來的,他所展現的一種思想,其實就是我們身上所出現的焦慮恐懼,可以選擇與焦慮恐懼相對的一種東西進行刺激,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表現出來自己另外的一方面,從而形成習慣,歸根結底就是通過刺激進行狀態的變化。

多次重複孩子本身表現出來不願意和別人接觸的狀態,作為父母其實就應該清楚,到底為何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以及他們內心的恐懼點。

有人表示21天可以養成習慣,我們多次重複之下讓孩子接觸,這樣的情況或許也有一定的改觀,利用所謂的系統脫敏法,多次重複行為動作,也會讓孩子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交互抑制實際上在系統脫敏法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相互抑制的狀態,孩子通過一些東西都滿足來克服自己內心的不安情緒。

這種情況下,大家會選擇與本身所表現出來不滿情緒的狀態,較為對立的東西來進行抑制,而在這種長時間的刺激之下,孩子也會產生一定的變化。

03作為父母,如何利用系統脫敏法來幫助孩子解決社交恐懼?

孩子有社交恐懼,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習慣,因為他們內心對於社交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那麼作為父母,可以考慮通過對其他方面的方式來刺激孩子,讓他們明白社交的好處,並且讓孩子主動地願意社交。

而我們所使用到的系統脫敏法,其實在解決孩子社交問題方面,又可以細化成以下幾點。

1)了解孩子恐懼的原因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在社交過程中並不像父母那樣如魚得水,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孩子為什麼抗拒社交?

孩子抗拒社交是否是因為自己小的時候經歷了什麼事情?只有了解到孩子恐懼的原因,才能幫孩子克服所謂的恐懼,通過一定的刺激,去讓孩子明白到社交的重要性,他們也會選擇進行社交。

2)感同深受的和孩子進行交流,緩解孩子緊張感

我們上面所分析的孩子在面對社交的時候,他們確實較為緊張,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作為父母就可以考慮是否能夠和孩子感同身受?

讓自己置身於孩子所處的環境,從而去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如果我們抓住了這樣的節點,了解到孩子內心的想法也會明白他們到底需要什麼,從此也可以緩解孩子內心的緊張感。

3)和孩子一起應對緊張、恐懼,慢慢消除

如果我們在較為緊張恐懼的時候,突然有人陪自己一起做這件事情,這種緊張或許就會慢慢的消失,對於孩子來說,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是這樣。

父母是孩子最為依賴的人,所以我們可以考慮和孩子一起應對緊張恐懼,從而慢慢的消除。

如果可以的話,還可以給孩子說一些相同案例的孩子,當孩子了解到這些情況的話,自然也不會那麼焦慮了。

4)順其自然才最重要,刻意強迫只會帶來傷害

孩子是否合群,其實是受孩子成長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影響的,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這樣簡單。一些父母總是去刻意的強調讓孩子合群,或許只會讓他們更為痛苦,並且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而不願意像父母所想的這樣做。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所謂的順其自然更為重要,了解了孩子發展的狀態進行一定的引導。

確實所謂的社交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比較重要,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自己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所遭遇到的一些問題。

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不能一味的去探討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這樣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因此作為父母就應該清楚,上面所說的系統脫敏法,或許能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做好3個方面,社交小達人輕鬆上線
    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朋友,然後一起去玩鬧和成長。社交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善於社交的話,孩子不僅性格開朗,而且生活也會多姿多彩。可是社交能力欠缺的話,孩子的性格明顯有些落寞,生活也相對單調。 悅悅的動手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好,唯獨社交能力有些薄弱。
  • 孩子孤僻不合群?3歲進入社交敏感期,引導孩子變成社交小達人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善於交往,人緣好,然而卻經常鬱悶地發現:孩子在家嘰嘰喳喳賊能說,出門卻非常害羞,甚至不敢打招呼;孩子總是看著別人玩,自己躲在角落不敢參與進去;一和其他小朋友出現矛盾,二話不說,張口就去咬別人
  • 悶聲不說話的家長,教出個「社交小達人」,他是怎麼做到的?
    從小明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刻意的為小明營造開放式的環境。何為開放式的環境呢?就是小明家裡所有的、沒有危險性的東西,小明都可以去玩。沒有限制。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他的父母只會在旁邊保護他,而不會去幹涉他。為了小明,他的父母經常會帶他去參加一些集體活動。雖然以前大家都不溝通,不說話,但是他的父母願意學習。願意為了小明而改變。
  •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父母巧用「刺蝟定律」,輕鬆解決溝通障礙
    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最值得依賴的人,應該就是自己的父母。當孩子與父母之間沒有辦法形成互相信任的親子關係,沒有人可以訴說自己的內心想法。過多的負面情緒積壓在孩子的心中就會出現壓抑的異常,容易引發抑鬱症,讓孩子性格變得內向自卑,不願意與人社交。
  • 社交恐懼:口罩能治好社交恐懼症?
    口罩掩蓋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戴上口罩,社交恐懼症減輕了?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內向並不是社交恐懼症。「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我有社交恐懼症!」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口頭上。但在心理醫生看來,這只是他們給自己扣上的一頂 「帽子」而已。設想,我們跟陌生人互相不知道對方愛好、過去生活經歷等,聊什麼?
  • Day34:我的孩子沒有朋友!別讓社交恐懼害了孩子的一生!
    而社交恐懼症在兒童時期或成人早期當中也越來越常見。 其實很多家長會忽視「社交恐懼症」給孩子帶來的危害。這種病症雖然暫時不會對孩子構成很大的威脅,但長遠的危害卻是不能忽視的!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會在與人溝通時感到擔心、緊張。
  • 社交恐懼症‖說的是你嗎?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稱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屬於恐懼性神經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的精神疾病。
  • 呵護社交退縮兒童
    父母過度控制是兒童社交退縮的一個危險因素,這類父母通常比較著急,想方設法幫助孩子,不斷指導孩子該怎麼做,管得過多甚至專制,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進一步加重了孩子的社交退縮行為。同樣,父母過度保護也會限制孩子的活動,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性,在新環境或遭遇困難時缺乏有效的解決策略,使社交退縮行為進一步鞏固或加重了。
  • 幼兒園裡的6大社交困境,是我們可以幫孩子一起度過的~
    社交困境是孩子上了幼兒園後經常出現的情景,我也總是深夜收到很多求助,能幫上忙的我都有盡力。▼也會把一些很好的教養錦囊和引導知識點放在我的視頻號(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比如這個同心圓理論就有朋友解答出了不僅僅適合孩子,成人也可以用。
  • 孩子害羞、怕生?4個小遊戲培養孩子社交能力
    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家活潑開朗的孩子,出門一讓他跟叔叔阿姨打個招呼,馬上躲到爸媽身後去把臉藏起來;和閨蜜一起帶孩子聚個會,他壓根不跟別的小朋友玩,一個勁的嚷嚷回家。孩子害羞、怕生,成了很多父母的困惑,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 社交恐懼症,你有嗎?
    根據來信人的描述,其實她這並不是內向,而是屬於輕微社交恐懼症。而且在讀這封信的時候,屏幕上出現了好多「是我本人了」、「我也是這樣」、「說的就是我」這樣之類的彈幕。由此可見,很多一部分人都有這樣的問題困擾。在《不害羞、不怯場、不高冷》這本書中也說到:社交恐懼症已緊跟在抑鬱症和酗酒之後,成為全球排行第三的心理疾病。
  • 小學英語思維導圖:巧用21個圖,幫孩子輕鬆記住300個常用單詞!
    小學英語思維導圖:巧用21個圖,幫孩子輕鬆記住300個常用單詞!英語的學習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對小生而言模仿力、記憶力、可塑性教強,比許多成年人甚至初高中的孩子更具有優越條件,所以一定要抓住孩子小學階段英語的學習,激發孩子對語言學習的潛力,和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為以後打下堅實的基礎。
  • 1-4歲孩子社交能力發展裡程碑,對照一下,看看你的孩子落後沒?
    現在家庭都是一個或兩個孩子,嚴重的缺乏玩伴,加上父母呵護備至,孩子社交能力很難培養。有些媽媽會說,上學了就會好些了,可是1-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時期,到了學校改善就比較難了。人類是社會動物,從孩子1歲多,會走路有了自我意識,就想跟小夥伴一起瘋跑尖叫,跟在大孩子屁股後面玩,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培養社交能力了。
  • 孩子驚慌失措,父母該怎麼做?幾個方法幫孩子克服恐懼
    3、 自己保持鎮定 面臨恐懼父母首先不能自亂陣腳 。只有父母鎮定,面臨恐懼的情景時有足夠的信心,才能感染孩子,讓孩子也變得冷靜。 5、 鼓勵孩子去經歷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系統脫敏,就是指通過漸進性的暴露在恐懼環境中協助人們去克服恐懼。 比如怕蛇,諮詢師就會讓你先看電視裡的蛇,觸摸逼真的蛇模型,進而去接觸真正的蛇(無毒),一步步的協助人們克服恐懼。
  • 社交「熟能生巧」
    育鄰夢 有網友問:孩子膽小內向,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變得開朗大方起來? 俗話說:「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肉貼肉」,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裡「遊刃有餘」的生活。
  • 社交圈對孩子影響有多大?「汙水定律」告訴你,乾淨社交的重要性
    同事家的孩子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因為高考生病了沒有考出理想的成績,父母覺得孩子是優秀的不管去什麼學校都能夠學好,就將就上了大學沒有復讀考重本,誰知孩子天天與寢室同學交往學會了抽菸打遊戲,無心學習,可見社交圈子對人的重要性。為什麼要保持乾淨的社交圈子,"汙水定律"能夠告訴你答案。何為"汙水定律"?
  • 孩子總喜歡一個人待著一個人玩?缺愛表現要讀懂,社交障礙要預防
    「文/萌主(個人原創,歡迎轉載分享)」社交是人類必須的活動,社交能力強的人可以藉此獲得良好的個人發展。對父母而言。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交際能力,可社交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需要父母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孩子總喜歡一個人待著一個人玩?缺愛表現要讀懂,社交障礙要預防小宇今年3歲了,是個性格內向安靜的小男孩。
  • 沒有玩伴的童年:在社交隔離中生活的孩子正在遭遇一場「社會颶風」
    社交隔離下,孩子只能獨自玩耍。事實上,波特蘭對兒童互動的限制沒有那麼大,部分原因是這裡的空間比人口密集的舊金山更大,所以孩子們可以住在同一個地方,而不會讓父母感到他們有感染彼此的風險。「他盯著另一個孩子看,真是太棒了,」奧康納說。「看到孩子自己在操場上玩,真的很令人難過,」她補充道,「這會對我們的孩子們造成什麼影響呢?」
  • 「你個臭屁蟲」,孩子進入汙言穢語期,巧用3招幫娃完美度過
    樂樂媽聽到自家孩子罵人,頓時覺得很不好意思,趕忙幫著苗苗媽安撫哭鬧的苗苗。五分鐘後,樂樂自己騎著自行車回來了,樂樂媽問他,苗苗為什麼哭著回來了,樂樂說他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樂樂媽看孩子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繼續追問:「你為什麼要罵苗苗是「臭屁蟲」呢?你知不知道,苗苗聽到你這樣罵她,特別傷心。」
  • 兒童社交能力培養(上)---孩子成長離不開玩伴
    兒童社交能力培養(上)---孩子成長離不開玩伴作者:曉晴「東方神童」魏某某被中科院勸退的消息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在13歲的時候,他就考入了大學,在17歲的時候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美國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兒童在幼兒園的社交能力與20年後成年的成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並明確提出:幫助兒童發展社交和情感技能,是我們為他們的健康未來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兒童時期人與人的交往除了親子關係,主要指同伴的交往,而同伴的交往更主要是孩子們在一起玩耍。3歲後孩子進入社交需求的爆發期。隨著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生活,有了接觸更多同伴的機會,也進入了同伴關係開始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