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有網友問:孩子膽小內向,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變得開朗大方起來?
俗話說:「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肉貼肉」,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裡「遊刃有餘」的生活。自然界中的任何動物對於陌生的環境天然具有警覺性,人類是最高等級的生命體,在警惕、察覺外部潛在危險方面更是敏感至極。那麼,個人開朗大方的性格是如何養成的呢?
在一起呆久了就能「自然熟」
環境薰陶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長在不同環境中的人們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性格特質,比如中華文明講究群策群力、改造自然、合作共贏、造福後代,而西方文明則講究個人民主自由、私有財產權......每個人在降生之處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後來人們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質,其主要的就是受到來自家庭、社會、生活地域等環境的綜合影響。有人說孩子如同白板般可塑,農家孩子學會種植、草原孩子學會放牧、海濱孩子學會捕撈......每個人在成長曆程中都必定經歷「入鄉隨俗」式的適應環境,並且也只有能夠適應環境的人才能生活的更加幸福。
玩在一起才能成為好朋友
導師【包括家長和學校老師】指引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導師為每個學習成長曆程中的孩子打開了察覺豐富文明智慧的大門,房間內的智慧之光才能照耀進成長的心房。孩子天生具備通過模仿、借鑑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是天生的「學習」專家。但是,每個孩子又無法自然成才,孩子們必須在導師的指引和幫助下才能更好的成長成才。「天不可一日無太陽,人不可一日無師。」誠如「三人行必有吾師」、「活到老學到老」,人們每天都在經意與不經意間不間斷的學習。
玩在一起是最快樂的事情
社交「熟能生巧」
世界上並不存在「天生」的專家,嫻熟的技能只有經歷反覆「刻意練習」才能打磨出來,社交能力同樣是在與不同人群親密接觸的環境之下養成的。正所謂:「在陸地上學不會遊泳」,說教同樣不可能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需要領著孩子融入童伴的世界、進入與孩子成長發展相適應的社交圈。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期待自己能夠融入到更多的群體、被更多同伴所接納,這一點從具備行動能力的孩子總想著到外面玩、學校與社會中的各種社團組織即可清醒的看到,每個人都期待在大千世界之中找到自己的「知音」。因此,帶膽小內向的孩子走出家門多和鄰裡、朋友互動,才能使孩子變得開朗大方起來。當然,社會很有必要為促進孩子們的童年社交提供安全、便利的公共成長空間保障。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