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國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國門打開了,很多新鮮的事物迅速進入中國,大家都以嶄新的姿態迎接著新鮮事物,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照相。
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一輩子沒照過像的人並不罕見。當時大家為了照張相都要經過精心的準備。比如找一身合適的衣服,要是自己沒有還會向別人去借。
另外都要認真的梳妝打扮一番,所以那時候的人照相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馬虎不得的。
記得小時候,去照相館照相,照相機還是那種巨大的鏡頭,上面蒙塊布,攝影師要把頭鑽到部裡面,看好了以後說,笑一下,看鏡頭。然後用力一摁手中的快門——其實是一個類似於握力器的橡皮球,像就照好了。
改革開放以後,農村普遍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糧食產量迅速增長,全國範圍內迅速解決了大部分人的溫飽問題,所以人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這笑容是豐收的喜悅,是對好日子的祝福,是對未來的憧憬。
那個時候的人對未來都是充滿了希望和信心的。大批知識青年從農村返回城市,開始了嶄新的生活,他們在農村這所大學校裡經受鍛鍊,身體更強壯了,思想更接地氣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感受到了創造幸福生活的巨大機會。
恢復高考制度,讓很多青年人都圓了大學夢,從1977年開始,每年有幾十萬青年走進大學,開始新的人生。農民、知識青年還有大學生在那個年代感受到了時代的巨大變化,感受到了生活賜予的巨大機遇,對未來都充滿希望,所以那個時候的人照相的時候都很很精神。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槍聲振奮起了中華民族保家衛國,自衛反擊的鐵血豪情,一大批戰鬥英雄在戰爭中湧現出來,他們經受了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用自己的英勇頑強譜寫了一曲曲勝利凱歌,有很多戰鬥英雄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黃河兩岸、塞北江南巡迴演講,人們被這些新時代的英雄的戰鬥故事和英雄氣概深深地震撼著、感染者,並把這種精神轉化為巨大的動力,為實現四化而不懈奮鬥。
在這種強大的精神的鼓舞下,很多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建功立業,發明創造,陳景潤的名字隨著一篇報告文學《歌德巴赫猜想》而走向全國。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一大批年輕人投身到進軍世界科技高峰的徵程中,楊樂、張廣厚這兩位數學家的名字也被人們熟知。
總而言之,那個時代,國家建設事業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很多個體工商戶的身份得到了法律確認,一大批萬元戶在華夏大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改革、開放、搞活的政策像強勁的東風吹綠了華夏大地,到處都洋溢著創造的熱情,到處都是不懈奮鬥的身影。經濟特區、三資企業、三來一補、金庸、瓊瑤、收回香港的中英談判,等等這些新名詞、大事件層出不窮,世界是新的,改革開放中的國人要去迎接的新事物太多了。
所以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充滿了蓬勃的朝氣,照出來的相片普遍都有一種英氣,眼睛很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