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嶸先生,中國雕刻工藝大師,中國傳統手工藝領軍人物,中國開臉第一人,徽州三雕二十七代傳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全國傳統工藝師,古建營造師,徽州三雕傳承藝術館館長,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名譽院長、客座教授。
徽雕藝術家查嶸
中國古徽州—安徽歷史文化城市的名片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
徽州徽州夢徽州,多少牽掛在心頭
徽州徽州夢徽州,舉頭望月數星鬥,句句鄉音陣陣愁
查嶸先生說:前世不修來世修,轉生還要在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淚,悲歡榮辱也輪流。
他自小生活在黟縣宏村,對徽州建築中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藝術獨有感情,民居、祠堂、牌坊、處處雕飾著精美圖案,它是一種民間藝術,更是體現了徽州深厚的文化。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這樣誇張的比喻,用在「徽州三雕」藝術上卻恰如其分。
古徽州—中原人民安身立命之地
歷史上的徽州,是一個粉牆黛瓦的世界,一方水土的靈魂,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
又將魂歸何處?追根溯源,便要從千年前開始講起。
西晉末年,經歷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的中原淪為戰火瀰漫的地獄。
《晉紀》、《晉書》記錄了當時的慘狀: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為了躲避戰亂紛爭,中原地區同宗同族的人們,一起抱團取暖,共同向南方遷移,他們急需一方淨土安身立命。
這時,一片山清水秀之地進入了他們的視野:這裡有黃山、大會山、天目山、白際山、五龍山等群山環繞、與世隔絕。新安江、樂安河等眾多河流奔瀉其間、哺育生靈、氤氳的水氣在山間繚繞,宛如仙境。有山的屏障和水的滋養,於是這裡便成為庇護先祖們的一方淨土。
被後世稱之為:徽州。
唐代末年的黃巢之亂,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等幾次大戰後,中原的強大宗族紛紛來此求生避難。
不過,遷居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徽州山水秀麗的另一面是山地遍布、平原稀少。
人們在北方居住的四合院,在這裡沒有充裕的平地承載,施展不開。
而當地土著建造的幹欄式建築是:底層架空、二層居住的「樓居」,雖然適應南方的自然環境但是全家老少的生活起居都要擠在同一個房間內,多有不便。
面對種種難題,移民們何以安家?
在人們安居樂業的渴望面前,沒有什麼難題不能被攻克,既然兩種建築形式,都不能滿足居住的需求,那便進行一場南北建築大融合。
把建築內部結構進行融合:
幹欄式的建築結構為穿鬥式構架,構件較小、節省木料。
四合院建築結構為抬梁式構架,其內部的使用空間較為寬敞。
臥室、廳堂等空間,又因襲四合院的布局在建築之中圍合出一方院落,於是中原人有了安身之處。
當初避禍而來人們不僅在此安家落戶還將生活經營得有聲有色。
從結構到面貌,這種由內而外的建築融合讓移民們成功地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居所。
一個個村莊就像遺落在山水之間的明珠,與自然共存、與天地同在。
5000多座村落共同構成了一府六縣的古徽州。
而後,徽州的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徽州建築受到了各界的追捧。
查嶸大師長於徽州的宏村,從小就在具有濃鬱徽州特色的祠堂、牌坊之間穿梭,目之所及都是雕刻精美的飛簷翹角、雕梁畫棟等,這讓幼小的他對徽州文化,特別是徽雕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查嶸大師的藝術館,不論是門口的木雕《八十七神仙卷》,還是牆上的磚雕《印象徽州》,展柜上各種漢白玉的石雕,都展現了徽州文化的魅力以及查嶸對徽雕藝術的追求。
從小備受徽州文化薰陶的查嶸大師決定通過雕刻把徽州文化傳承下去,讓世人記住徽州文化,傳播出去,讓世界看到中國徽州。
為了讓更多的文化界、藝術收藏界及徽州文化愛好者有一個更好的交流平臺,查嶸先生一直在打造徽州文化有價值的名片—徽雕。
「真正的藝術永遠來自你的生命本身,來自你的個體,往內的探索和取捨更重要。任何觸動人心的藝術,穿過表象至核心處,必然是一顆柔軟多情的心」,而中國三雕藝術的傳承就來於查嶸大師八歲時那一顆憐憫之心。
那是1976年冬天的一個早晨,他在老屋前玩耍,看見一位步履蹣跚的老翁一手端著一個缺了口的破碗,一手拄著一根歪脖樹枝,顫巍巍地向老屋走來。他知道這是一位又累又餓的乞討老翁,他接過碗跑回老屋,個子小小的他踩著板凳,一手拿勺一手拿碗不停地往碗裡盛起還熱氣騰騰的粥,而破碗只能盛半碗粥,他沮喪地端著半碗粥給老人,老人感激萬分,可是他卻因為沒有多盛一點粥而內疚、慚愧,這時他被旁邊的石頭吸引,頓時靈光乍現,想著如果能做一個完整的碗,下次他再來的時候就可以多盛點給他。
經過三個月的辛苦,小查嶸終於用石頭做成了一隻碗,遺憾的是他再也沒有遇到過這位老翁,但是他從此痴迷上雕刻,他要用他的雙手去幫助許許多多需要幫助的人。就這樣,「三個月的辛苦」,埋下了「工匠精神」的種子。雕刻點燃了查嶸的夢想,他開始了為實現夢想而雕刻的生涯。
雕刻永不落幕的徽雕文化
從英雄少年到成就斐然的藝術雕刻大師,他經歷了無味與孤獨,懷疑與放棄,失敗與挫折,最終收穫的是輝煌的成就,是一部部彰顯工匠精神的經典之作。
他的年輕時代,中國還很貧窮,沒有建築採用徽雕構件,也沒有人收藏藝術品。1989年,他精心創作的一件仿樹樁石雕擺件,被選送上海石雕藝術節,獲得優秀作品獎,可是迫於生活,高中畢業後,查嶸只得選擇離開家鄉去廣州打工。
在往後的歲月中,他由於工作勤奮、頭腦靈活,從一名員工,幹到了總經理的位置。
可是,他常常感到迷茫,也開始了對人生、對藝術的反覆思索。因為他的愛好,仍然是雕刻,很多大老闆找他雕刻作品,甚至香港巨商霍英東也希望得到他的作品。
他在刻刀上感受到中國經濟的騰飛,喚醒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祈求。
他意識到,徽雕藝術絕不只是心靈手巧把產品做到傳承,更重要的是,要富有創造思維,敢於天下先,能人所不能。
查嶸在回憶往事時,眼睛習慣於看著自己的作品,時間在徽雕上沒有凝固,而是隨著情感一起流動。
他說:「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發明的工具諸如斧、鋸、刨,還有魚鰾膠和單眼吊線法,都是智慧的結晶。
如果說一個人的眼睛可以望穿秋水,那麼查嶸大師的作品就是望穿秋水之後的傑作。每一部作品都是他從作品背後看到的故事呈現,是靈魂與藝術的溝通。
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
沒有查嶸大師就沒有徽雕文化的傳承,他,已經是徽雕文化傳播的命脈。
讓徽派文化讓自己的手上傳承下去,傳播出去,這是查嶸大師一直堅持的夢想,他以此視為使命與責任。
査嶸大師是徽州三雕第二十七代傳人,獨一無二的徽雕設計師。他的設計自成一派,將現代創新與傳統工藝相結合。他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將看似平淡無奇的尋常石塊幻化成賦予美好寓意的藝術品。他將徽雕藝術之美通過一幅幅作品呈現出來。
「我為藝術痴狂」
査嶸大師自述:我喜歡收藏,看到好石頭就控制不住要擁有。腦袋裡就一直在說「弄過來,弄過來……」有一次在廣州看見一塊石頭很喜歡,但身上沒有錢買,於是我就把機票退掉買下了石頭,坐著綠皮火車一路抱回來。
査嶸說這輩子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做徽派文化的傳播者,「徽雕藝術已經流淌在我的血液裡、刻在了骨子裡。」
為了傳播徽雕文化,他開始帶著他的藝術走出皖南,一個人在某個領域能成為真正的大師,除了天分高、出生環境好,更重要的是有著「接源通渠」的不凡經歷,「引流達海」的開拓歷煉。在中和·國學藝術小鎮暨中華奇石盆景文化園內的查嶸三雕藝術館,看他的木雕《長城》,整塊巨型板材上雕刻的巍峨逶迤的長城,氣勢磅礴,令人熱血澎湃;木雕《金錢豹》採用線雕和立體雕手法,用黃金木塑造出金錢豹的神韻;石雕《龍柱》,一條條形態傳神的龍盤旋蜿蜒在一起,好似在遊動。這裡,展示的都是查嶸多年來的經典之作,一件件都傾注著他的心血,彰顯著工匠精神。
徽州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築中處處雕飾著精美圖案,它們之所以能稱為藝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工匠們堅守與相傳的追求精緻、極致的精神,從而體現了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思想,這種精神也是徽商興盛的法寶。
從八歲拿起刻刀的那一天起,查嶸就註定了要和徽雕結下一輩子的緣分。
查嶸從小受這種文化的薰陶和精神的激勵,愛上了徽雕藝術,多年為之奮鬥,為之付出,始終矢志不渝。
直到今天,他雖然已成為一名造詣深厚、成就斐然的徽雕藝術領軍人物,卻沒有放棄固有的品質,並且立志以自己的藝術情懷,傳承蘊含著大國工匠精神的徽雕藝術。
從設立徽州三雕傳承藝術館、成為徽派古建築考評標準的制定者,到帶領徽州三雕走進俄羅斯、德國進行文化交流,再到作為中國徽州三雕藝術領軍人物在聯合國發言,他始終致力於推動「徽州三雕」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憑藉深厚的徽雕技藝和獨到的藝術見解,2015年查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貴賓廳創作出的《高朋滿座》大型石雕壁畫,彰顯了中國款待友邦的大國氣度,成為向世界展現徽州三雕文化精華的傑出作品之一。
「其實雕刻的過程就好像人生,你每刻一刀都無法回頭,落刀無悔。就算是刻錯了,也許下一步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色澤,做出不同的造型,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查嶸大師說。
現在,查嶸不僅在合肥安徽飯店和三國遺址公園開設了徽州三雕傳承藝術館,同時還承接了合肥城隍廟的改造工作,他計劃在此次改造中融入傳統雕刻文化和徽雕作品,全面提升城市的地標形象。
為世界呈現最美的徽雕,讓世界了解徽雕文化
查嶸大師說:「生命有限,藝術無限,我註定要和徽雕打一輩子交道。」他的雕刻之路經歷多磨多難,大起大落的人生讓查嶸練就了豁達的心態,也讓他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對我來說,人生最大的風險不是錢財的得失,而是能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辦公樓維修改造,其中作為接待世界各國領導和重要人士的貴賓廳需要重新設計一組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牆壁裝飾作品,於是就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甄選,經過一輪輪的考察,查嶸從眾多傳統手工藝大師中脫穎而出,進入了文化部辦公廳副主任都海江的視線。
「我們不規定具體的主題,讓你自由發揮,設計一組能充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磚雕作品,你能做得到嗎?」
「美到骨子裡的徽派建築」自然與藝術的結合,是時間留下來的積澱和智慧。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以黛瓦、粉壁、馬頭牆為主要特徵,以磚雕、木雕、石雕三雕為裝飾,集山水之靈氣,深居簡出,不求富麗堂皇,只求寧靜致遠 。
徽派風格建築的優雅貫穿百年,具有獨一無二的氣息,徽州三雕藝術開始流傳於世。
「徽州三雕起源於古徽州地區,古徽州人對建築裝飾十分講究,而徽派建築多以磚、木、石為原料,人們把雕刻技藝融入到平常的生活當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極具徽州特色的磚雕、石雕和木雕,統稱『徽派三雕』」。
徽州石雕:主要取材於青黑色的黟縣青石,又名「黟山清水石」。這種青石處於高山,飽經雲霧沐浴,石質硬軟適度,歷來多用於石雕
徽州木雕:主要取材楠木、紫檀、樟木、沉香、紅木等名貴木種,其創作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等;
徽州磚雕:主要取材特製青灰磚也稱水磨青磚,這種磚質地細膩純淨,沒有雜質。徽雕採用浮雕、鏤雕、圓雕等多種形式,惟妙惟肖,是傳統文化的體現,是民間雕刻的精華。
徽派建築的魅力不僅是因為其中的極簡氣息,還有濃厚的文化都符合現代人對於「美」的要求。
徽派風格的魅力之大,除了讓更多年輕人願意走進古老的中國建築文明中,甚至讓海外的人也為之傾贊。
它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刻精湛,特別是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無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徽派建築以黛瓦、粉壁、馬頭牆為表型特徵,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力求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居家環境靜謐優美,舒適雅致,如詩如畫,保持人與自然的天然和諧。
沒有主題往往才是最大的難題,為此查嶸閉關一個月靜心思索,多年來創作的作品像影片一樣一幕幕在他腦海中回放。結合豐富的創作經驗和中國人熱情好客的傳統禮儀,最終他確定要做一組「高朋滿座」的壁畫。
然而,現代徽州磚雕多採用黃山歙縣本地磚作為原材料,這種磚顆粒粗獷,在雕刻時不利於展現微妙的細節,此時查嶸還有另外一種選擇——細膩的蘇磚。
「我是一個安徽人,一定要用徽州的磚和技法來向世人展現徽雕傳統文化。」為了恢復徽州傳統的制磚工藝,查嶸擼起袖子跑到田間地頭採集各種泥土,反覆試驗,最終從泥料中加工提取出細膩的泥漿燒製成磚。
創作中,查嶸將歷史上中國接見外國使節的細節和徽州人家招待客人的傳統習俗巧妙地融為一體,採用傳統立體鏤雕手法,將每一個人物形象雕刻得栩栩如生,「俗話說相由心生,我要讓筆下的人物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歷時一年,查嶸完成了這組長6米寬5米的大型磚雕壁畫。
「粉牆黛瓦」即雪白的牆壁,青黑的瓦,用來描寫房屋的。建築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磚、粉牆、黛瓦,形成質樸、淡雅的風格,屋蓋是青瓦,外牆用磚砌,屋頂、屋簷、空鬥牆、觀音兜山脊或馬頭牆,形成高低錯落的形體節奏和粉牆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築群體風貌。
無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築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嘆服。
古徽派建築落座於山水間,是當之無愧的自然之宅。
其顯著特點是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布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發展至今,不僅保留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更為我們以後的建築以及人居環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
徽州的古居民大多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依山傍水,與亭、臺、樓、閣、塔、坊等建築交相輝映,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境地。
徽派民居建築,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集中類型。
兩層多近,各進皆開田徑,充分發揮通風、透光、排水作用。人們坐在室內,可以晨沐朝霞、夜觀星鬥。
此外天井還有二次折光的作用,經過了天井的二次折光,進來的光線比較柔和,給人以靜謐之感。另外天井四周設有水筧,下雨時,雨水可通過水筧流入陰溝。這也是俗稱的「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流外人田」,體現了徽商聚財的思想。
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再經過精細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被廣泛用於徽派建築的門樓、門套、門楣、屋簷、屋頂等處,這使得徽派建築典雅、莊重。磚雕也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徽派中的木雕主要用於建築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遍及城鄉,其分布之廣在全國隨處可見。宅院內的屏風、窗楹、欄柱,日常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風採,幾乎是無村不有。
徽派建築給人的印象多是木質搭建起的「高樓」,讓人感覺深居其中的必是老一輩的徽州人。
大多數徽派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百年前,讓人嘆服。而它的神秘感其實來源於徽派房屋自帶的複雜建構和設計,其中的理論都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智慧。
無論住宅規模大小,提到徽派房屋,都不可避開「進」的概念,因為它是徽派建築中的基本空間單位。
「進」由兩種類別組成:一種是大空間、半開敞化的堂,就是大家走進去都能看到的空間,由廳堂和祖堂組成。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中最明顯的元素之一,不僅形式美觀,本身也具有功能性。因為大部分的村落聚居在一起,徽派建築大多密度較大。
所以當火災發生時,火勢容易因密集的建築群而輕易擴大蔓延到其它建築。馬頭牆為了防止火災的情況無限延伸,特意設計為上翹型。
馬頭牆的形狀輪廓是階梯狀的,通常三、四疊是一般人家常見的。大戶人家的馬頭牆疊數可多到五疊,被稱為「五嶽朝天」,因為每個「馬頭」象徵著五座山峰,所以稱為「五嶽」。馬頭牆的「馬頭」(座頭)樣式各有特色,「鵲尾式」、「印鬥式」、「坐吻式」都是徽州馬頭牆的常見風格。每種寓意也都各有不同,但是都能看出人們可以通過住宅的裝飾表達出內心的喜好。
「美到骨子裡的徽派建築」這句話一點不錯,這些保留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文化精髓無人能及,是時間留下來的積澱和智慧。
從小備受徽州文化薰陶的查嶸大師決定通過雕刻把徽州文化傳承下去,讓世人記住徽州文化,傳播出去,讓世界看到中國徽州。
讓每一副作品都是靈動的,我們也用心去感受這些珍貴藝術品的靈魂歌唱。
為了讓更多的文化界、藝術收藏界及徽州文化愛好者有一個更好的交流平臺,查嶸先生一直在打造徽州文化有價值的名片——徽雕。
他在傳統與現代的多元文化中,不懈探索和大膽創新,注重雕刻線條的穩實和內蘊的節律。
技法初習清代徽派雕刻大家餘香、後啟蒙於朱玉亮大師,同時又得到當世諸多徽雕老藝人耳提面命般的教導。
行刀用筆擒縱自如,線條凝練;其中木雕作品線條遒勁,逸致翩然;
而石雕作品古風濃厚,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注重不同雕刻技法的交叉運用,遂成情思淹濟、道通天地的律動,風神飄舉的境界,具有震憾心靈的妙意,構成了自然靈動的空間視覺;以其藝術個性鮮明、厚重,而飲譽「徽州三雕」界,
曾多次舉辦以「徽州三雕」為主題的個人雕刻展,對「徽州三雕」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發展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查嶸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書報刊登載。
其中石雕作品:《麒麟》榮獲第六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2012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銀獎;作品《鄉情》榮獲「中國石雕創作大賽「紀念獎;作品《金魚幣石壺》榮獲第六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2012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在首屆中國石壺技藝創作大獎賽中石雕作品《奔馬》獲金獎。另外,其作品被原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等名流收藏。
三雕藝術到底給我的人生帶來了什麼?
創造藝術的美:一石一磚一木板,在他的精雕細琢之下變成嘆為觀止的藝術品,這種美,是去掉了身上最薄弱的部分。留下了最堅強的部分,才彰顯出形態的美麗。
世間萬物如此,一個人的生命亦如此:經歷了生活的磨鍊與考驗,便活出了自己豐富多彩的人生
磨練心境,考驗意志力:耐心,細心和專心:不記得多少個忘記吃飯的白天。也不記得連續數個雕刻的通宵之夜,也雕廢掉很多材料,全心創造的過程中會忘記時光,忘記外面的世界,我經常跟人說:好像我的好多天只過了一天的感覺。但是當我看到完成的作品,所有的疲倦與辛苦都跑到九霄雲外,留下的只有勝利者的喜悅。
實現人生價值:堅持與自信合二為一的力量實現助人的夢想。
從八歲那年開始做成那隻碗,查嶸就想:如果我有能力,我將幫助更多人。
或許查嶸來到這個世界就是帶著奉獻的使命與責任,無論想過多少次放棄,最終還是堅持讓他達致目標,無論失敗多少次,最終還是相信的力量讓他獲得勝利。
因為每個人成功的路上都是孤獨的,所有問題都需要自己獨自面對和解決。每一部作品都是查嶸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後戰勝自己的結果,他希望看到它的人可以收穫到自信與堅持的力量之後可以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從而也就實現了其人生價值。
一個人,一件事,一輩子:為世界呈現最美的徽雕,讓世界了解中國徽雕:
「仰望天空,你可以看到這奇思妙想的世界」—查嶸大師徽雕藝術酒店拔地而起!
這個置身於皖南水墨間的現代徽派木雕酒店,請來60多個工匠雕梁畫棟打造一座獨一無二的徽雕酒店。整個酒店投資4000萬元,採用的上千噸木料,以傳統榫卯結構打造而成,一共兩層半樓,門頭、立柱、窗欞、牆壁上手工雕刻了松柏翠竹、蝙蝠鹿獸、如意菱紋等精美紋樣,客房布局已然明晰。
有人問:建酒店是為了賺錢嗎?查嶸大師說:我只想為後人留下一座徽雕藝術的建築」。
因此他不惜重金,請來60多個工匠為酒店雕梁畫棟,而支撐他這樣做的理由只有兩個字——夢想。
在雕刻的路上,查嶸大師經歷了太多辛酸與孤獨,當沒有靈感的時候,他喜歡仰望天空,有時候瞬間來了靈感立刻投入雕刻,就這樣,一座座神奇的藝術品在他廣闊的思維下出爐。於是,他將酒店擴大了天井的尺寸,空中玻璃魚池,讓我們抬起頭就可以看到自在暢遊的魚。
耗時四年,這「藝術情懷」酒店即將竣工,「未來我計劃在全世界創建1000家酒店,通過這種方式讓徽雕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無須有人陪伴,無須有人憧憬,無須有人理解,依舊沉浸其中,桑田浩瀚穹宇,在千刀萬鑿之間,創建神奇,讓一石一磚一板獲得新生,是凹與凸的藝術,是跳動的脈搏,是呼吸著夢幻世界中奇妙的靈魂,這是查嶸大師綻放的心生。
千錘百鍊鍛造奇蹟,名師高徒世代相傳,工匠精神愉悅吾心,這就是查嶸大師的初心,他已經是知其所,並找到人生自己的人生彼岸,願查嶸大師與他的藝術作品帶給您奇妙的體驗,美的享受。
NPO綠色生命公益組織(Npo-Greenlife)的創始人兼理事長易解放女士很欣賞查嶸先生的藝術才能、好人品以及慈善心,也崇敬查嶸先生在傳承華夏傳統藝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與貢獻。據了解,查嶸先生對綠色公益亦頗為關注,頗有意向支持易解放女士Npo-Greenlife團隊的植樹造林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