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64座電梯,上海臨汾路街道讓「懸空老人」們降落了

2021-01-09 騰訊網

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小康社會、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千年期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荔枝新聞記者/楊藝 攝像/張晉寧 剪輯/張晉寧

上海靜安區臨汾路街道,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中心地帶,東銜外灘,西交老城。夾在這座時代之都的「心尖」上,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往往能夠第一時間感受到時代的變化。

對於年近八十的老上海人張靜霞來說,這種變化也許不是旁邊拔地而起的高樓,或者上海最新的創新產業成果。而是每天有規律地起床買菜、遛彎、帶娃,回家時的一份安心。

80年,她與她的老房子一起住在上海最繁華的歷史裡。與時代貼緊的,是五六萬一平的房價;而與過去交錯的,是劃分了天空的電線、是老舊的水管、還有通向6樓的,窄窄的樓梯。

「這裡太老了」,張靜霞曾想過搬家。而現在,這個念頭因為一部嶄新電梯而打消。

她還記得第一次踏入這個老宅裡的新空間的經歷。透過電梯門間的縫隙,張靜霞看到,浦東的落日漸漸高出地平線。老城和新城一樣忙碌。這個瞬間,她覺得自己是上海「心尖」的一部分。她有時想,如果老伴兒在世,他也許會在身邊說:

「升得好穩啊、好快啊。」然後,他們的視線,一起探向六樓以外的遠方。

「懸空老人」,複雜舊宅,造就了「電梯的難」

張靜霞住在臨汾街道陽曲路181弄。直到數年前,她開始意識到老宅的不便已經成為生活裡的一道坎兒——她的老伴兒病了。

「需要長期臥床,一年也沒法下樓幾次。」張靜霞說。每一次帶老伴兒到醫院,只能依靠兒子兒媳抬著輪椅,一點點摸下去。如果突然發病,就要叫救護車,借醫護人員的一把手。

那時,老伴兒對張靜霞說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是有電梯就好了。」

不久後,眼見著旁邊1號樓的電梯如火如荼地開工建設,張靜霞有了指望,「第一時間和居委會報名加裝電梯,想著『快了快了』。」誰知,2017年老伴兒離世,自家樓道裡的電梯還在徵詢意見。

實際上,張靜霞的這段故事只是靜安區臨汾街道的一個縮影。這裡老房林立、線路交錯、間距狹窄、住戶構成繁雜,意見難以統一。種種問題,讓臨汾街道架電梯如架「天梯」。

但是,另一方面,這裡恰恰又是最有必要加設電梯的小區:據2020年之前的相關數據,在臨汾街道有1547幢沒有電梯的住宅樓裡,超過60歲的「懸空老人」佔比高達48%。

臨汾路375弄的楊根生今年70多歲,因為住在六樓太高了,甚至「一年下不了幾次樓」。至今,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曾經擺在四五樓的小凳子,「一棟樓裡60歲以上的老人有十來個,還都住得高,上下樓都要歇一歇,不知何時,四五樓就多了兩個小凳。」

太想下樓,楊根生一家動過換房的念頭。加個幾十萬置換到低樓層的房子裡,「一般老人都是不太願意的,『老了以後搬家挪窩,走的更快』,我們也想了很久。」

在「陡峭」的樓梯間,他們的生活「進退維谷」。毫無疑問,加裝電梯勢在必行。

臨汾路街道的第一臺加裝電梯,選址臨汾路375弄的臨汾小區1號樓。然而,這口「螃蟹」吃起來不易。項目啟動於2015年11月,2019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前後花了整整四年。

幸而,功成不晚。目前,臨汾街道啟用、在建、在批的加裝電梯已經達到了64臺,轄區範圍內17個無電梯居民區有16個實現了加裝電梯零的突破。

第一部電梯的開始到落成,用了四年;而從第2部電梯到第64部電梯,卻只用了一年的時間。速度越來越快,這步跨越,凝結了臨汾街道工作人員反覆的摸索和實踐。

他們明白,要給老宅裝上電梯,首先要登上老人們高高的「心梯」。

以心換心,叩問細節,推開了「梯的門」

在上海的基層幹部裡,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老、小、舊、遠」是火線。其中,又以「舊」為首。為舊宅加裝電梯,歷來被戲稱為「社區治理第一難」。這樣的故事真實發生:不裝電梯,幹部和居民還能笑臉相迎;一裝電梯,有的住戶甚至叩不開門。

話糙理不糙。臨汾街道1號樓安裝電梯,就經歷了艱難而漫長的居民意見收集:低樓層居民無使用需求、佔用光線、空間,獲得感低;高樓層居民覺得費用高;還有房屋出租等個性化問題,加上電梯選址、費用分攤、電梯施工方案……三天一個小問題,五天一個大問題,這讓當時剛剛上任不久的年輕幹部,現任臨汾路街道社區自治辦主任陳黛靜記憶猶新。「我們要求居民百分之百同意才能加裝。為此,居民幾乎天天研討方案,下班了以後陰著臉來開會是常態。」

表達意見倒好,要知道,很多時候居民嘴上表達的反對意見和心裡真實的意見並不相同——這更讓陳黛靜壓力倍增。

一號樓二樓的一位老人一直反對電梯加裝,直到電梯裝好,也拒絕付費。直到一天晚上,老人夫人重病,半夜叫來救護車。正是靠著電梯,妻子才搶出了寶貴的時間。老人,第二天立刻同意了電梯加裝,主動上繳了電梯款項。

它們,給陳黛靜深刻的啟迪——或許,住戶的大門不能靠「叩動」,而要靠「打動」。

「曾經覺得基層工作是『居委會大媽』幹的事兒,真正幹了以後才發現,群眾工作需要的智慧是無窮的。只有以心換心,體察每個人的難處,推己及人,才能破解一個個難題。」 千差萬別的急難愁辦是家家戶戶的事兒,陳黛靜說,「實際上,這才是我們貢獻的地方」。

臨汾街道,在「陳黛靜們」反覆的實踐、摸索下,一套可行模式終於沉澱下來。「在溝通上,我們形成了『十二個真原因』表格,把居民真正可能面對的問題提煉出來。」此外,針對安裝費、維護保養和1樓居民的配合度難題上,街道出臺3項惠民舉措。為了緩解部分居民的出資難題,街道積極爭取將與加裝電梯配套的水電煤移位工程納入老舊小區更新項目,為每臺電梯節約7-10萬元資金。

針對有居民擔心電梯安裝後無人管理的問題,臨汾街道抓住物業黨建聯建模式在臨汾全覆蓋的優勢,把電梯的後續管理,納入了物業達標考核。同時,在全市率先試點以定額商業保險的形式保證電梯保養、維修經費的落實。

針對反對聲音集中在一樓居民的普遍性問題,街道將加裝電梯與美麗樓組建設結合起來,為一樓居民免費更換入戶門與過道窗。改造後樓上居民主要通過加裝在樓組大門外的電梯上下樓,不再經過底樓。一樓居民明顯感到樓道變安靜了,環境變好了。

與此同時「街道的房價甚至都不降反升」——大概沒人想得到,帶來這一切的,竟然是單元樓裡小小的電梯。

社區自治,善意內生,擰成了「梯的繩」

2019年1月,臨汾路375弄的臨汾小區1號樓電梯正式投入使用,這宛如將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推出。臨汾街道電梯加裝推進的速度越來越快。

匆忙的腳步後,街道幹部們在細節中找到了原因——也許,能撬動老人們的心的,還是老人們自己。

家住一樓,六十多的陳翠萍自己雖然沒有電梯的需求,但看到樓上同齡的老鄰居爬樓不便,索性做起樓上居民的工作。她上門協調,也幫忙保管電梯費。

陽曲路205弄18號樓的一對老兩口,因為經濟困難一直沒籤同意書。居委會工作人員上門協商後,常年臥病在床的老婆終於說服了老伴兒。那一天,老人幾乎捏青了手:「電梯要安,即使我等不到那天,你還可以乘。」

反過來,電梯帶給臨汾街道的老人的,是便捷、驚喜。臨汾路375弄的張阿姨,八十多歲,沒想到這輩子能坐上電梯。聽聞樓道要加裝電梯,被困在小板凳上的楊根生帶頭加入自治管理小組。趁裝電梯的機會,他鼓動幾個鄰居重新裝修了一下家裡:電梯好了,家也煥然一新。

2020年181弄的電梯落成那天,抱著父親的遺像,張靜霞子女踏入了新電梯。梯門關閉,他們說,「算是圓了父親一個願。」

而在那一部部加速生活的電梯之外,在臨汾街道臨時黨支部的樓組自管會、業主代表會等一系列制度,也日臻完善。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臨汾街道自發成立了加裝電梯自治工作室,請專業人士審計,監理可能出現的施工安全問題,提供專業的法律保障。不到3年,50個樓組建立樓組自管會,社區治理新增150多名骨幹力量——一切都由一根小小的梯繩牽頭拉動。

何況,一起承擔,是友誼的開始。起起落落間,64部電梯的建造,在互相陌生的鄰裡間,樹立起許多關於信任、關於人情的故事。來自陽曲路706弄居委會的黨總支書記章旨欽,就見證了新電梯在鄰裡之間發酵的善意。

小區裡一位電梯自治組長,今年70多歲的陳志敏家住六樓,為了自己幾年沒下過樓的90多歲丈母娘能夠下樓轉轉,他積極張羅起樓道裡的電梯安裝工作。

在與其他居民的溝通中,他發現六樓的一家經濟困難,便主動提出為其墊資。有類似出資問題的,是五樓。陳志敏也選擇了出手幫助。最終整棟樓的電梯安裝,陳志敏一人墊資14.3萬元,由居民分期還款還清。

「在那兒之後,這個自治小組的組長真正做到了大家心悅誠服,之後他再發動活動,可謂一呼百應。」章旨欽說。受其鼓舞,在上門協調收集意見的過程中,了解到居民有貸款壓力,出資較為困難的情況,章旨欽自己也幫居民墊款。

梁思成先生如此思考城市:「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學地對待它,它會生病的。」作為城市的脈搏和肌肉,給了它生命的從來不是樓,而是人。

一座城市,向外目光高遠,向內看不忘生民俚事,珍惜古道熱腸,它才真正具備了長期發展的氣與血。

從這個角度來看,臨汾街道的64座電梯,是建築工程,也是64隻城市發展隱秘的齒輪。以不起眼的速度與穩健,舊宅裡的新電梯,實實在在地,連動了上海的快與慢、老與新。它獻給匆匆腳步篤定的鈕,它獻給疲憊心靈安穩的艙,它是懸空老人堅實的地面。對於亟需的人,幾秒鐘的承載,便讓城市的幸福可感可知——這一刻,它就是中國小康。

相關焦點

  • 臨汾路街道將「加裝電梯」作為社區「一號工程」 讓加梯批量「跑...
    家住臨汾路375弄小區的楊根生老人10年前退休,這幾年他開始為「變老」發愁,因為他住的6層樓房沒有電梯,爬上爬下讓他力不從心。去年,他有了換套電梯房的想法。恰在此時,小區傳來啟動「批量」加裝電梯的消息。僅用半年,他所在的樓棟就裝上了電梯,也打消了他換房的想法。今年他對房屋進行了裝修,「終於可以定定心心在臨汾社區養老了!」楊根生開心地說。
  • 不到一年時間,上海這個街道有20多臺加裝電梯確定開工,他們是如何...
    「社區We治理·書記面對面」由靜安區黨建服務中心在今年初探索開展,重在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解決在大調研中基層黨員群眾關心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就群眾關心的垃圾分類、加裝電梯、紅色物業等問題搭建平臺、開展討論、凝聚共識。臨汾路街道懸空老人數量集中,加裝電梯需求強烈。
  • 力爭年內加裝電梯項目實現居民區廣覆蓋 臨汾路街道兩臺加裝電梯...
    新民晚報訊 (特約通訊員 顧武 記者 江躍中)昨天,隨著兩臺挖掘機在陽泉路345弄20號、汾西路261弄30號門前地面同時挖掘施工,因疫情而暫時延後的臨汾路街道加裝電梯工程,正式按下了復工鍵。「我們樓電梯加裝工程又施工了,大家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 沒有電梯,長期無法下樓的「懸空老人」該怎麼辦?一群熱心人為之奔走
    樓上樓下,嬉笑怒罵,笑中帶淚「懸空八隻腳」,老上海都知道這句滬語。而《懸空八隻腳》正是上海上藝戲劇社新近創排的一部海派滑稽戲,戲裡 「懸空」一語雙關,既暗指老公房加裝電梯這樁耗時耗力、高難度之事,又是指那些因為沒有電梯,長期無法下樓的「懸空老人」。
  • 長寧這個小區老公房迎來加梯好消息,「懸空老人」將不再望樓興嘆
    不久後,小區「懸空老人」將插上電梯「翅膀」,實現自由上下的美好願望。虹橋街道長順小區是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的老公房,有63棟居民樓共計1845戶,60歲以上老人將近一半。但因為沒有電梯,許多居住在高層的老人上下樓很困難,更有不少因為腿腳不便而常年蝸居在家的「懸空老人」。對於這些「懸空老人」來說,能等來一部電梯,將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 足不出社區享受專業指導 長寧天山路街道今成立加裝電梯指導中心及...
    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長寧區天山路街道引進上海慧加美老公房諮詢服務中心專業平臺,今天成立天山路街道加裝電梯指導中心,並在居民區建立18個居民區加裝電梯指導工作站,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加裝電梯的政策講解和流程審批一站式服務,讓居民足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專業的服務。
  • 閘北臨汾路街道推出滬上首個社區公益勸募平臺
    閘北臨汾路街道推出滬上首個社區公益勸募平臺 2011年4月27日 4月20日,滬上首個社區公益勸募平臺——臨汾社區企業公益勸募平臺在2011年度臨汾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項目推展會上正式成立。
  • 上海友誼路街道加快老房加裝電梯 年內加梯24臺
    目前,寶山十村69號、寶城一村57號和寶林新苑14號的3臺加裝電梯順利復工建設,寶山九村8臺電梯加裝項目完成公示,靜待開工。預計年內,友誼路街道將完成24臺電梯加裝工程。加梯速度加快,源於居民逐步達成的共識,也得益於政策利好。
  • 普陀區甘泉路街道:「紅色議事廳」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
    今年以來,甘泉路街道積極在各個居民區推進「紅色議事廳」平臺建設,聚焦社區自治共治中的難點問題開展協商議事,促進「三駕馬車」高效運轉,凝聚「多元主體」齊抓共管,努力解決居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精準把脈,切實解決群眾困難 通過「紅色議事廳」平臺,居民區黨總支把小區治理中的難事、居民遇到的煩心事都帶進「議事廳」,由成員們一起討論研究解決辦法。 民生工程遇難題,「議事廳」巧化解。
  • 滬華山路「高齡老人樓」加裝電梯 因「一戶反對」擱淺
    首席記者 邵寧 攝華山路639號11幢共30戶居民,其中有90歲以上老人的4戶,80歲以上老人的17戶,佔總戶數的70%,是棟不折不扣的「高齡老人樓」。為了給「高齡老人樓」裝部電梯,83歲的蘇修潔老先生已經牽頭奔走了近6年。今年初,樓內居民終於完成了二次徵詢,29戶居民均同意加裝電梯,對經費分攤方案也達成了一致。
  • 沐浴凳、各類安全感應器……上海6街道改造讓更多老人能擁有適合...
    截至2019年底,上海已為符合條件的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居家適老性改造8000戶,有效改善了困難老年人家庭的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然而,民政部門在開展適老化改造項目中發現,上海老人們對於適老化的改造需求很大,預計有數十萬老人家庭有這樣的需求,特別是高齡老人家庭。傳統式適老化改造還存在覆蓋面小、缺乏規範標準。
  • 「懸空老人」上下樓成難題 解決出行「第一步」要邁幾道檻
    在電梯日益普及的當今,老舊小區上下樓難倒了不少「懸空老人」。近日,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出行不便的老年人長時間不出門成為常態。加裝電梯、爬樓神器等的出現,讓老舊小區的居民看到了出行的新希望。但是加裝電梯不僅涉及到資金、建設等難題,還要面臨居民意見無法統一等「攔路虎」。相比之下,爬樓神器更受市民推崇。
  • 加裝電梯省力、失智照護省心、老有所為開心:破解老齡社會痛點...
    這其中,有審批流程簡化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市、區有關部門和各街道、鎮主動作為,針對瓶頸逐個擊破。  上個月,長寧區行政服務中心設立上海首個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綜合窗口」,業主可以在這裡「一門式」辦理加梯申報及各項審批業務。
  • 老人上下樓座椅電梯,讓老人看到希望
    目前,老樓加裝電梯備受關注,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補助政策。然而因需要鄰裡百分百同意的協調、樓座的管線規劃、安裝空間、資金等問題仍然障礙重重,遲遲不能順利進行。新聞報導在上海有相同的老樓安裝了一款簡便的「老人上下樓座椅電梯」,順利解決了老人上下樓難的問題。
  • 電梯再遇「熊孩子」,腳懸空僅靠頭支撐!
    乘坐電梯其中一個孩子在乘坐電梯時不停扒扯電梯門雙手用力把電梯門向兩邊推這時電梯突然停止運行兩個孩子一下子慌了趕緊跑到按鈕一側反覆按樓層按鈕在電梯門無反應後急的直拍電梯在電梯中被困約20分鐘後2個孩子開始想辦法從電梯出去他們用手用力掰開電梯門
  • 詩意上海之秋|彭浦這座四季公園,就在「阿拉屋裡廂」
    湖泊小島、休憩亭廊、假山瀑布、紫藤長廊、萌寵樂園……9月29日,位於靜安區臨汾路1568號的彭浦四季公園正式開園,喜迎國慶。「這座四季公園,就在『阿拉屋裡廂』,不要忒嗲啊!」蜂擁而至的居民們,對公園投入使用讚不絕口。圖說:彭浦四季公園。
  • 《遊擊隊歌》誕生在臨汾 第二段歌詞「銷聲匿跡」
    其中一支來到了八路軍總部駐地山西臨汾,一首經典的抗戰歌曲在一間煤倉中誕生。《遊擊隊歌》自此風靡全國,成為抗戰時期的「流行曲」,成為20世紀中國最經典的合唱單曲之一。  5月初,《遊擊隊歌》作者賀綠汀的兩個女兒賀逸秋、賀元元從上海來到臨汾,與中央電視臺二十集《抗戰歌曲》紀錄片攝製組一起追溯那個烽火年代。本報記者隨同一起找尋那首「爸爸的歌」。
  • 裝完電梯影響房價怎麼辦?上海這裡加裝電梯一年...
    無論是對於居民還是街道幹部來說  舊房加裝電梯  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樓居民反對怎麼辦?  房屋結構加裝電梯有困難怎麼辦?不,問題五花八門  房屋結構是硬性問題  能不能裝電梯  交給設計師就行  但是最讓街道幹部頭痛的  還是居民之間的不同想法該如何調和  隨著交流的深入,居民們各自不同想法也拋出來了。
  • 腳懸空僅靠頭支撐!電梯再遇「熊孩子」:不停扒門,雙手用力向兩邊推!
    這時電梯突然停止運行,2 個孩子一下子慌了,趕緊跑到按鈕一側,反覆按樓層按鈕,在電梯門無反應後,急的直拍電梯。在電梯中被困約 20 分鐘後,2 個孩子開始想辦法從電梯出去,他們用手用力掰開電梯門,沒想到在他們面前,是一堵厚厚的牆!因電梯內溫度較高,2 個孩子嘗試逃生時,脫掉了身上的衣物。
  • 石景山古城街道老舊小區5部電梯即將投用 居民可刷卡乘坐
    小區裡已加裝電梯的老樓。居民試乘電梯。「每天爬4層樓,歲數大了真是受不了。」住在環衛樓小區1號樓1單元的李文榮指著幾米外的電梯說,「就盼著電梯投用呢。」乘坐電梯需刷卡。據了解,古城街道環衛樓小區增設電梯項目於2017年5月啟動,由北京京石科園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投資建設,採用包月或計次收費的方式有償使用。此外,來訪人員可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付費乘坐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