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小康社會、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千年期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荔枝新聞記者/楊藝 攝像/張晉寧 剪輯/張晉寧
上海靜安區臨汾路街道,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中心地帶,東銜外灘,西交老城。夾在這座時代之都的「心尖」上,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往往能夠第一時間感受到時代的變化。
對於年近八十的老上海人張靜霞來說,這種變化也許不是旁邊拔地而起的高樓,或者上海最新的創新產業成果。而是每天有規律地起床買菜、遛彎、帶娃,回家時的一份安心。
80年,她與她的老房子一起住在上海最繁華的歷史裡。與時代貼緊的,是五六萬一平的房價;而與過去交錯的,是劃分了天空的電線、是老舊的水管、還有通向6樓的,窄窄的樓梯。
「這裡太老了」,張靜霞曾想過搬家。而現在,這個念頭因為一部嶄新電梯而打消。
她還記得第一次踏入這個老宅裡的新空間的經歷。透過電梯門間的縫隙,張靜霞看到,浦東的落日漸漸高出地平線。老城和新城一樣忙碌。這個瞬間,她覺得自己是上海「心尖」的一部分。她有時想,如果老伴兒在世,他也許會在身邊說:
「升得好穩啊、好快啊。」然後,他們的視線,一起探向六樓以外的遠方。
「懸空老人」,複雜舊宅,造就了「電梯的難」
張靜霞住在臨汾街道陽曲路181弄。直到數年前,她開始意識到老宅的不便已經成為生活裡的一道坎兒——她的老伴兒病了。
「需要長期臥床,一年也沒法下樓幾次。」張靜霞說。每一次帶老伴兒到醫院,只能依靠兒子兒媳抬著輪椅,一點點摸下去。如果突然發病,就要叫救護車,借醫護人員的一把手。
那時,老伴兒對張靜霞說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是有電梯就好了。」
不久後,眼見著旁邊1號樓的電梯如火如荼地開工建設,張靜霞有了指望,「第一時間和居委會報名加裝電梯,想著『快了快了』。」誰知,2017年老伴兒離世,自家樓道裡的電梯還在徵詢意見。
實際上,張靜霞的這段故事只是靜安區臨汾街道的一個縮影。這裡老房林立、線路交錯、間距狹窄、住戶構成繁雜,意見難以統一。種種問題,讓臨汾街道架電梯如架「天梯」。
但是,另一方面,這裡恰恰又是最有必要加設電梯的小區:據2020年之前的相關數據,在臨汾街道有1547幢沒有電梯的住宅樓裡,超過60歲的「懸空老人」佔比高達48%。
臨汾路375弄的楊根生今年70多歲,因為住在六樓太高了,甚至「一年下不了幾次樓」。至今,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曾經擺在四五樓的小凳子,「一棟樓裡60歲以上的老人有十來個,還都住得高,上下樓都要歇一歇,不知何時,四五樓就多了兩個小凳。」
太想下樓,楊根生一家動過換房的念頭。加個幾十萬置換到低樓層的房子裡,「一般老人都是不太願意的,『老了以後搬家挪窩,走的更快』,我們也想了很久。」
在「陡峭」的樓梯間,他們的生活「進退維谷」。毫無疑問,加裝電梯勢在必行。
臨汾路街道的第一臺加裝電梯,選址臨汾路375弄的臨汾小區1號樓。然而,這口「螃蟹」吃起來不易。項目啟動於2015年11月,2019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前後花了整整四年。
幸而,功成不晚。目前,臨汾街道啟用、在建、在批的加裝電梯已經達到了64臺,轄區範圍內17個無電梯居民區有16個實現了加裝電梯零的突破。
第一部電梯的開始到落成,用了四年;而從第2部電梯到第64部電梯,卻只用了一年的時間。速度越來越快,這步跨越,凝結了臨汾街道工作人員反覆的摸索和實踐。
他們明白,要給老宅裝上電梯,首先要登上老人們高高的「心梯」。
以心換心,叩問細節,推開了「梯的門」
在上海的基層幹部裡,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老、小、舊、遠」是火線。其中,又以「舊」為首。為舊宅加裝電梯,歷來被戲稱為「社區治理第一難」。這樣的故事真實發生:不裝電梯,幹部和居民還能笑臉相迎;一裝電梯,有的住戶甚至叩不開門。
話糙理不糙。臨汾街道1號樓安裝電梯,就經歷了艱難而漫長的居民意見收集:低樓層居民無使用需求、佔用光線、空間,獲得感低;高樓層居民覺得費用高;還有房屋出租等個性化問題,加上電梯選址、費用分攤、電梯施工方案……三天一個小問題,五天一個大問題,這讓當時剛剛上任不久的年輕幹部,現任臨汾路街道社區自治辦主任陳黛靜記憶猶新。「我們要求居民百分之百同意才能加裝。為此,居民幾乎天天研討方案,下班了以後陰著臉來開會是常態。」
表達意見倒好,要知道,很多時候居民嘴上表達的反對意見和心裡真實的意見並不相同——這更讓陳黛靜壓力倍增。
一號樓二樓的一位老人一直反對電梯加裝,直到電梯裝好,也拒絕付費。直到一天晚上,老人夫人重病,半夜叫來救護車。正是靠著電梯,妻子才搶出了寶貴的時間。老人,第二天立刻同意了電梯加裝,主動上繳了電梯款項。
它們,給陳黛靜深刻的啟迪——或許,住戶的大門不能靠「叩動」,而要靠「打動」。
「曾經覺得基層工作是『居委會大媽』幹的事兒,真正幹了以後才發現,群眾工作需要的智慧是無窮的。只有以心換心,體察每個人的難處,推己及人,才能破解一個個難題。」 千差萬別的急難愁辦是家家戶戶的事兒,陳黛靜說,「實際上,這才是我們貢獻的地方」。
臨汾街道,在「陳黛靜們」反覆的實踐、摸索下,一套可行模式終於沉澱下來。「在溝通上,我們形成了『十二個真原因』表格,把居民真正可能面對的問題提煉出來。」此外,針對安裝費、維護保養和1樓居民的配合度難題上,街道出臺3項惠民舉措。為了緩解部分居民的出資難題,街道積極爭取將與加裝電梯配套的水電煤移位工程納入老舊小區更新項目,為每臺電梯節約7-10萬元資金。
針對有居民擔心電梯安裝後無人管理的問題,臨汾街道抓住物業黨建聯建模式在臨汾全覆蓋的優勢,把電梯的後續管理,納入了物業達標考核。同時,在全市率先試點以定額商業保險的形式保證電梯保養、維修經費的落實。
針對反對聲音集中在一樓居民的普遍性問題,街道將加裝電梯與美麗樓組建設結合起來,為一樓居民免費更換入戶門與過道窗。改造後樓上居民主要通過加裝在樓組大門外的電梯上下樓,不再經過底樓。一樓居民明顯感到樓道變安靜了,環境變好了。
與此同時「街道的房價甚至都不降反升」——大概沒人想得到,帶來這一切的,竟然是單元樓裡小小的電梯。
社區自治,善意內生,擰成了「梯的繩」
2019年1月,臨汾路375弄的臨汾小區1號樓電梯正式投入使用,這宛如將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推出。臨汾街道電梯加裝推進的速度越來越快。
匆忙的腳步後,街道幹部們在細節中找到了原因——也許,能撬動老人們的心的,還是老人們自己。
家住一樓,六十多的陳翠萍自己雖然沒有電梯的需求,但看到樓上同齡的老鄰居爬樓不便,索性做起樓上居民的工作。她上門協調,也幫忙保管電梯費。
陽曲路205弄18號樓的一對老兩口,因為經濟困難一直沒籤同意書。居委會工作人員上門協商後,常年臥病在床的老婆終於說服了老伴兒。那一天,老人幾乎捏青了手:「電梯要安,即使我等不到那天,你還可以乘。」
反過來,電梯帶給臨汾街道的老人的,是便捷、驚喜。臨汾路375弄的張阿姨,八十多歲,沒想到這輩子能坐上電梯。聽聞樓道要加裝電梯,被困在小板凳上的楊根生帶頭加入自治管理小組。趁裝電梯的機會,他鼓動幾個鄰居重新裝修了一下家裡:電梯好了,家也煥然一新。
2020年181弄的電梯落成那天,抱著父親的遺像,張靜霞子女踏入了新電梯。梯門關閉,他們說,「算是圓了父親一個願。」
而在那一部部加速生活的電梯之外,在臨汾街道臨時黨支部的樓組自管會、業主代表會等一系列制度,也日臻完善。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臨汾街道自發成立了加裝電梯自治工作室,請專業人士審計,監理可能出現的施工安全問題,提供專業的法律保障。不到3年,50個樓組建立樓組自管會,社區治理新增150多名骨幹力量——一切都由一根小小的梯繩牽頭拉動。
何況,一起承擔,是友誼的開始。起起落落間,64部電梯的建造,在互相陌生的鄰裡間,樹立起許多關於信任、關於人情的故事。來自陽曲路706弄居委會的黨總支書記章旨欽,就見證了新電梯在鄰裡之間發酵的善意。
小區裡一位電梯自治組長,今年70多歲的陳志敏家住六樓,為了自己幾年沒下過樓的90多歲丈母娘能夠下樓轉轉,他積極張羅起樓道裡的電梯安裝工作。
在與其他居民的溝通中,他發現六樓的一家經濟困難,便主動提出為其墊資。有類似出資問題的,是五樓。陳志敏也選擇了出手幫助。最終整棟樓的電梯安裝,陳志敏一人墊資14.3萬元,由居民分期還款還清。
「在那兒之後,這個自治小組的組長真正做到了大家心悅誠服,之後他再發動活動,可謂一呼百應。」章旨欽說。受其鼓舞,在上門協調收集意見的過程中,了解到居民有貸款壓力,出資較為困難的情況,章旨欽自己也幫居民墊款。
梁思成先生如此思考城市:「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學地對待它,它會生病的。」作為城市的脈搏和肌肉,給了它生命的從來不是樓,而是人。
一座城市,向外目光高遠,向內看不忘生民俚事,珍惜古道熱腸,它才真正具備了長期發展的氣與血。
從這個角度來看,臨汾街道的64座電梯,是建築工程,也是64隻城市發展隱秘的齒輪。以不起眼的速度與穩健,舊宅裡的新電梯,實實在在地,連動了上海的快與慢、老與新。它獻給匆匆腳步篤定的鈕,它獻給疲憊心靈安穩的艙,它是懸空老人堅實的地面。對於亟需的人,幾秒鐘的承載,便讓城市的幸福可感可知——這一刻,它就是中國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