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這味中藥材大家是既熟悉又陌生,可能大多聽到就是中成藥「六味地黃丸」,但是具體地黃本身具有什麼樣的神奇功效呢?我們如果只說地黃,一般是指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因生於地下,鮮品顏色呈現紅黃色,因而得名。
或許你會問難道還有熟地黃嗎?是的,熟地黃是經過炮製加工而成,通常以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者直接蒸至黑潤,再切成厚片使用。黃芪與生地黃、熟地黃功效各有千秋,悠久的中藥歷史和現在的臨床驗證將告訴我們答案。
黃芪的寶貴功效被發現很早,最早記載在《本經》,原名「黃耆」,有補氣之長之稱。在眾多醫學著作中皆有盛譽,例如《醫學啟源》中明確記載黃芪「補肺氣,實皮毛,善治脾胃虛弱,內託陰證瘡瘍必用之藥」,《名醫別錄》載「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
黃芪除了我們熟知的補氣昇陽、固表止汗之外,還有我們比較少了解的託毒生肌和利水消腫等功效。在中醫理論中,氣血的關係十分密切,有著氣血同源的說法,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黃芪被稱為補氣聖藥,根據氣能行血的理論,黃芪就能達到補氣生血行血,用來調理氣虛血滯之半身不遂等疾病。
生地黃和熟地黃雖然屬於一母同胞的姊妹花,但是功效大不相同,這也是中藥炮製的神奇功效。品嘗生地黃會有微甜微苦的感覺,味甘能補,甘寒則能養陰,本品是養陰常品,既能補諸髒之陰,又能入血分涼血止血,所以主要有三大功效,即涼血、養陰和止血。
熟地黃首次被記載於《本草圖經》,我們常常以顏色烏黑,外表光澤,黏性大,質地柔軟而油潤,味甜者為佳。熟地黃不再同於生地黃清熱滋陰,而是屬於補虛藥行列,最重要的功效就是補益陰精而生血,為名副其實的補血要藥。《珍珠囊》就有記載為「大補血虛不足」。另外,熟地黃滋陰,益精填髓,為滋補腎陰之主藥,也就是六味地黃丸的主要組成部分,配伍其中的其他中藥材調理腎陰不足導致的盜汗、遺精等症狀。
因此,我們將黃芪和生地黃或者熟地黃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會發揮兩味藥材的優勢功用。黃芪與生地黃能夠補氣養陰,因熱邪傷津耗氣導致的氣虛乏力、發熱口渴會有一定的療效,若黃芪與熟地黃一起使用,在補益方面就有驚喜的效果,不僅能夠補養腎陰,更能補氣生血。所以我們根據身體的情況選擇不同炮製的地黃與黃芪組合使用,都能採擷所長,對身體大有裨益。
一般認為生地黃性涼滋膩,熟地黃滋膩礙脾,妨礙消化,所以脾虛溼滯,常常腹脹,大便稀溏都不宜長期和大量使用。如果我們需要大量久服時,可以加入陳皮,砂仁等藥材,開水衝泡效果更佳。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原創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徐長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