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未來。2020年上海科技節重點活動之一的「執牛耳者——上海科創先鋒展」昨天在上海中心大廈126層阻尼廳開幕。在充滿力與美的「上海慧眼」旁,林忠欽、何積豐、金力、張文宏等十位滬上科學家講述自己投身科學的經歷,話語間除了對科學的熱愛,還有對下一代努力奮鬥投身創新的期許。
「海洋強國是國家的重要戰略,海洋孕育著人類未來的希望,在船舶製造和海洋工程這件事上,再難也要帶著整個行業一起完成國產化。」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博士生導師譚家華說。他是我國最早從事海上施工設備與特殊裝備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聞名海內外的絞吸式挖泥船「天鯨號」就是出自他們團隊之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的發言同樣飽含期許:「我希望下一代的工作比我們強。」
在中科院院士金力、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邵俊斌的講述中,都反覆提到一句話——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張文宏說,做不做科普,科學就在那裡,「我們所做的,就是把身邊的科技用公眾聽得懂的方式說出來」。疫情至今,他被無數公眾「圈粉」的秘訣,就是把科學講明白。在距離地面580米的上海之巔,張文宏不忘鼓勵青年人愛科學,他說:「科學是件很酷的事,沒有科學,無論抗疫還是未來都是紙上談兵。」
今年上海科技節期間,全市60多家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向公眾開放,其中包括東華大學纖維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中,公眾能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朱美芳團隊特意為防護服研發的一種安全防護材料,它高阻隔、高耐磨、高透溼,部分指標甚至超過了美國杜邦公司的「特衛強」(Tyvek),有效緩解了醫務工作者的不適。
作為最早「逆行」武漢的上海醫生,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的鐘鳴深知科技在疾病救治中的作用,「今天我們能站在聚光燈下,迎來鮮花和掌聲,是社會對科學家的尊重。希望無論何時何地,科學家都能擁有鮮花和掌聲」。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沈湫莎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