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上大一,今年19歲的王楊璐是西南大學2014級藥學院製藥工程專業的學生,目前已被保送北大直博。近日,從北京大學請假回校的王楊璐作為校優秀學生標兵在全校巡講。她將自己的科研經歷比如「啃骨頭」、「嗑瓜子」,希望激勵更多學弟學妹不斷進取。
從「學霸」到「榜樣」,王楊璐說,她的成長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找對了每一次的小目標,並努力實現它。
4歲上小學,曾多次被誤解「跳級」
16歲上大學,很多人會聯想到「跳級」。王楊璐解釋,「其實是上學比較早,我沒有上過幼兒園,4歲直接上小學。」王楊璐說,因為小時候不喜歡幼兒園,當時作為小學教師的媽媽,乾脆將她帶到自己班上。
「一開始媽媽也特別擔心我學習跟不上,所以在小學三年級以前,每到暑假,她都會給我提前上完下學期所有課。」王楊璐特別補充,小學階段各學科的課媽媽都能教,所以自己基礎打得很牢。三年級以後,自己的學習就基本上是班級第一名了。
這種在假期提前預習的習慣,王楊璐一直保持到高考結束,且頗有成效。「記得每一年暑假,我都會將一學年的英語單詞提前全部背完,雖然過程特別辛苦,但開學後學習上更輕鬆,也讓自己嘗到甜頭,之後就不自覺養成這種習慣了。」王楊璐還曾在中考時取得山西古交市第五名的成績,那時候老師曾認定她將來能考上北大。「所以這次總算是彌補了中學時的遺憾吧。」
進入大學,學習方法也隨著教學方式、學習環境發生了變化,「需要提前預習的內容很少。」在老師建議下,王楊璐從大一開始將更多精力放在實驗室,她也將這段經歷比作「啃骨頭」「嗑瓜子」。
大一進入實驗室,選最難啃的「骨頭」
王楊璐認為科研就像吃飯睡覺,並沒有什麼不同,有苦有累,也有一點小確幸。「我特別喜歡吃好吃的,讀完本科,我覺得做科研跟吃好吃的同樣重要,而且許多事情其實是相通的。如果研究生活就是一場赴宴的話,那麼我應該吃點什麼,又該怎麼去吃呢?「想來想去,她表示自己會選擇這三樣:就是啃骨頭、嗑瓜子、熬清湯。
王楊璐大一下學期申請進實驗室跟著老師搞研究。「雖然自己當時什麼都不會,但是誰都是從不會到會的。「剛接觸實驗,王楊璐覺得很新奇,每天只要有時間就跑到實驗室跟著師姐做。「師姐什麼時候回去我再回去,一般都是晚上12點左右才回宿舍。」
之後,老師推選她參加院創項目(西南大學藥學實驗教學中心本科生創新實驗項目) 。「想到自己年輕,又想滿足好奇心。」王楊璐沒有選擇實驗室最擅長的方向,而是提了一個和老師研究方向基本不沾邊的課題。「我喜歡看電視,尤其喜歡看動物世界。寒假看了一部腸道微生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紀錄片,講述一個人有口臭,各種方法都治不好,連工作也丟了,然後科學家就給他分析了一下他口腔裡和正常人口腔裡相比較,缺了哪些重要的微生物,然後給他做了一個漱口水,每天拿微生物漱口,最後竟然治好了。」王楊璐就選了治口臭這個課題,儘管這個課題到現在也還沒做出來。
有了這些經歷,王楊璐在大二上學期申請了校創(西南大學第八屆本科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大二下學期申請了國創(2016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期間,老師推薦她做現在很火的植物內生細菌,表示很多人做,也好出結果。王楊璐卻問,「內生真菌做的人多嗎?」老師說不多,因為比較難。「好,我做內生真菌,啃別人沒啃過的骨頭!」王楊璐成為實驗室第一個做這個課題的人,前幾步是通用步驟,還有一些經驗可以參考,後面就完全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了。
「剛開始是排斥的,但覺得自己這件事情一定要做好,就抱著這樣的心態之後,發現這件事情好像並沒有這麼難,做著做著就做成了。」最後還和老師一起寫了篇教改論文投稿並發表。
這個事情也給了她信心,哪怕是從零開始,只要自己咬定這個骨頭不放鬆,也是可以後來居上。
科研像「啃瓜子」 可以嘗到甜頭
王楊璐形容自己的科研經歷在啃完骨頭之後,就慢慢進入一個嗑瓜子的狀態。嗑瓜子雖然是特別低效的一件事,但很多人都喜歡。「我想應該是每磕完一顆瓜子之後,都可以吃到一顆瓜子仁,它對你不停地有一個正反饋,所以會讓你覺得可以繼續吃下去。」王楊璐認為,科研就像嗑瓜子,剛開始的起步階段需要一些小小的成果來激勵自己,讓自己堅持做下去。
理論基礎已經具備,就開始實踐了。「扛著大剪子去剪樹枝,給樹枝消毒的時候要先蘸酒精然後用酒精燈灼燒,反覆循環,誰知道樹枝太燙了,直接把燒杯裡面的酒精給引燃了,當時第一個想法是怕是要被逐出實驗室,後來想起做菜的時候鍋裡著火要蓋滅,就拿培養皿蓋迅速蓋在上面,保住了一條小命......」王楊璐在巡講中,常常將科研經歷講得生動有趣。
「反正就這麼周而復始,像嗑瓜子一樣無聊,卻穿插著瓜子仁的一樣好吃的小結果。」經過不斷努力,最終王楊璐的國創順利結題,校創順利結題並獲得一等獎,一篇論文在投。
大三時,王楊璐去南京參加了「世界大學生藥苑論壇」,和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48所全國知名醫藥類高校的80餘名選手競爭、交流、相互提高。王楊璐的研究課題《重慶市香樟樹內生真菌的多樣性活性研究》最終獲得「優秀論文獎」和「創新成果一等獎」。
緊張學習之餘,王楊璐喜歡用漫畫放鬆自己。「我並不是學霸,總覺得用腦過度,所以從小學到現在,我喜歡看漫畫這種不費腦子的事情來放鬆自己。」留著姬發的王楊璐是十足的漫畫迷,性格也十分開朗活潑。
想進最頂尖實驗室,獲北大直博
大二時,王楊璐在了解到之前有很多學姐學長都保送中科院研究生後,也有了這樣的計劃。去年暑假,她參加了中科院暑期夏令營,並獲得保送名額。「在大家都覺得我可以安穩舒適進中科院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想試試頂尖的東西,想試試走在最前沿的研究。」
去年9月,王楊璐申請了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院,希望進入幹細胞領域頂尖的實驗室進行深造。由於時間緊張,接到北大老師的電話後,王楊璐第二天就趕到北京,當天晚上先和師姐師兄面試。「面試了一個半小時,問了一些跨專業的知識,但在本科階段沒有學過,我想這次肯定沒戲了。」
為了第二天正式面試,王楊璐又熬夜完成了本科階段科研介紹的ppt。在面試交流中,本科階段豐富的科研經歷,讓她得到老師認可,最終獲得北大直博。
王楊璐說,瓜子嗑多了會上火,所以就開始反思,覺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一碗清湯。「學術更像熬清湯一樣,它可能平淡無奇,但它是湯中極品,所以希望有一天能夠熬出自己的一碗科研的清湯。」
再回顧自己的本科生活,從一開始的啃骨頭,到慢慢的漸入佳境嗑瓜子,以及到最後自我反思之後覺得自己需要熬清湯。王楊璐說,其實每一個轉折每一個選擇是非常自然的,因為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小目標,而每次進步後都是一個新起點。
在北大實驗室完成2個月實習的經歷,讓王楊璐找到了新的目標。「每天工作超過14個小時,沒有雙休、沒有假期,工作學習節奏特別快,但師兄師姐們都抱著推動人類進步的宏偉目標在奮鬥。」王楊璐說,自己過去的目標顯得有些渺小,比如獎學金、考研,但是走進這樣的學術氛圍中,她表示自己已經做好改變自己的準備。
輔導員肖媛媛告訴記者,王楊璐是最近幾年全學院唯一一個獲得北大直博的學生,在世界大學生藥苑論壇上獲得的創新成果一等獎為她申請直博加分不少。「其實除了科研這一部分做得很紮實,學校、學院的各項活動她也積極參與,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生。」
人物介紹
王楊璐,西南大學2014級藥學院製藥工程專業學生,目前已保送北大直博。曾任校團委學術科技部副部長,現任2016級製藥1班助理輔導員。曾獲國家獎學金,校特等獎學金、校一等獎學金和校二等獎學金;校優秀學生標兵、校三好學生(2次)、優秀班幹部、科技創新先進個人、優秀共青團員(2次);2016世界大學生藥苑論壇創新成果一等獎和優秀論文獎、西南大學第八屆本科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一等獎;主持國家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1項,西南大學本科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1項,並全部順利結題;發表學術論文1篇(二作);參加了西安「全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第三屆放線菌生物學與產業化暨首屆微生物藥物學學術研討會」(志願者);現以本專業第一名的成績保送至北京大學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上遊新聞-慢新聞記者 王乙竹 受訪者供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