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哈爾濱再現「萬元魚」 女遊客幾乎同時消費1.6萬
據新京報 春節期間,常州陳先生在哈爾濱吃鰉魚消費上萬元一事兒餘溫未退,昨日又有遊客爆料,就在同一家店,同一時間,浙江的王女士一行19人,消費了近16000元,其中最貴的鰉魚魚頭售價達498元一斤。
王女士反映,2月9日晚,陳先生與店家發生爭執時,她正在北岸野生漁村二樓就餐,一行19人(不包括導遊和司機)點了30多斤魚。一結帳懵了,竟要15735元。王女士一行也點了店家推薦的名貴野生鰉魚,並且是鰉魚頭,每斤498元。僅這一份魚頭就花了近8000元。
乾隆年間,剽悍的赫哲族人捕獲了一條古怪的大魚,當時,誰都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魚,感到非常驚奇。按照當時的慣例,凡是民間珍稀的物品都要送到京城獻給皇帝,所以這條「大怪物」就被當地的漁民從黑龍江,經歷了千辛萬苦,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送到了京城。當時的文武百官誰也叫不出這條大魚的名字,誰也沒見過它,只能根據檢驗的結果,認為這魚肉不僅無毒,而且是上等的美味,於是御膳房趕緊做一盤美味的大魚肉,請乾隆皇帝品嘗,乾隆皇帝品嘗了一口,頓時龍顏大悅,並賦詩一首。旁有大臣稱讚並請皇上給大魚賜名。這時乾隆想了想說,這條大魚是目前發現的淡水魚中最大的魚,可稱作魚王,從今兒起它作為皇家貢品,每年要進貢,為皇家作貢品的大魚王就叫鰉魚吧。這就是鰉魚名字的來歷,從那時起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性成熟需16年以上,體長1.6-2米時,才能達到性成熟開始繁殖。雌魚產卵期為5-7月份,水溫為15-17℃,產卵在水流平穩、水深2-3米的砂質江段處,卵粘著在砂礫上。產卵的數量驚人,大約60萬粒至400萬粒。其懷卵量依魚體大小而不同,一般為40萬至300萬粒,卵巢重量多為17-38公斤左右,大型個體的卵巢重達75公斤。成熟卵呈灰黑色,每粒似豌豆大小。
鰉魚學名為達氏鰉,是鱘魚的一種,這種鱘魚在某些國家叫「鐵甲鯊」。起源於一億三千萬年前,是白堊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古生物群之一,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看似斯文的達氏鰉在有時候會變得特別兇狠,大口吞食小魚。達氏鰉屬於大型肉食性魚類,能活50年以上,現僅存於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江黑龍江之中。
鱘鰉魚——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是鱘魚和達氏鰉兩種魚類的總稱,人們常將兩者相提並論,稱鱘鰉魚,成年魚的體重可達1000公斤,是我國淡水魚類中體重最大的魚類。鱘鰉魚因起源於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因而具有「水中熊貓」的美稱。
鱘鰉魚經濟價值很高,1998年,鱘魚肉在國際上售價為60美元/公斤、魚籽300美元/公斤、魚籽醬高達700美元/公斤,鱘魚皮是製作高檔皮革製品的好原料,抗撕裂性、耐靡性、柔韌性可與鱷魚皮媲美。
在北美,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認識到鱘燻制肉、鮮肉、魚籽醬和魚膠的價值,在俄羅斯,自本世紀初捕鱘業急速發展,使鱘魚資源量急劇下降,到五十年代,採取科學的工人增養殖措施,鱘鰉魚資源量逐漸恢復。我國的鱘鰉魚資源量不大,又沒有採取人工增養殖措施,長時期沒有鱘魚供應市場,近年來才開始發展養殖。由於水環境變遷,汙染及人為過度捕撈等原因,天然鱘鰉魚資源日趨減少,有的已瀕臨滅絕,不少國家已將其多數品種列為重點保護對象,我國已加強人工增養殖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以滿足人們對鱘鰉魚美味儀器的生活需要。
《本草綱目》詳細記載了鱘鰉魚的藥用價值:「(鱘魚)肝主治惡瘡;肉補虛溢氣,令人康健;煮汁飲,治血淋;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子狀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蟲」。另外,鱘鰉魚還是一種很神奇的魚,不同的臟器,不同的部位,會有不同的藥效。加拿大和美國的一些最新研究表明,鱘魚軟骨所含抗癌因子(生物有效活性成分),是鯊魚軟骨的15-20倍。鱘魚肉長期食用,對久治不愈的腰痛、脫髮和胃病有明顯作用;魚鰓可清熱解毒,魚肝主治瘡疥,魚油治療燙傷有特效,魚鼻補虛下氣等等。
據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檢測:鱘鰉魚肌肉含有十多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脂肪含有 12.5%的「DHA」和「EPA」(亦稱腦黃金),對軟化心腦血管,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智商,預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軟骨和骨髓(俗稱「龍筋」)有抗癌因子,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鯊魚翅,鱘魚骨」之說。
這張老照片紀錄了哈爾濱漁業公司1949年5月在松花江呼蘭河口捕獲的一尾重380斤的大鰉魚。這也是美食地圖發現的最早的松花江鰉魚影像。照片拍攝於哈爾濱市漁業批發市場,當時哈爾濱早已解放,但距離建國還有4個月,照片上還沿用民國年號。哈爾濱漁業公司也剛組建不久。
哈爾濱名稱由來有一個說法就是來自滿語「打魚泡」、「曬網廠」,且不論此說是否成立,松花江確是就在哈爾濱旁邊流過。據《哈爾濱市志》記載,1736年,清廷開禁放墾後,大量漢族流民從關內來到哈爾濱松花江兩岸落戶,中原地區先進的漁業生產技術隨之傳播進來,捕撈器具由簡單的魚鉤、魚叉發展到梁子和網具。漁民稱謂網戶,多為3—5人或10多人合作捕撈,後逐步發展為合股捕撈,有身份股、網具股和資本股,按股進行分紅。
1866年,哈爾濱四方臺網戶有漁船5艘,並建起魚圈。當時,松花江盛產鯉魚、鰉魚、大白魚和鰲花魚等,其中鰉魚、大白魚和鰲花魚為進貢鮮品。夏秋時節捕撈上圈,冬季破冰取出,按不同魚類繫上紅綾分裝呈送京都,供朝廷御用。
1912年,哈爾濱漁業開始逐步興盛起來,漁民、船隻增加,捕撈量上升,年產量在4000噸左右。正陽河、呼蘭河都有網灘魚市,並出現魚販。
1916年6月漁民在哈爾濱市附近江面捕獲鰉魚一尾,重量約130餘千克,當即售出,得吉林官帖三千餘吊。
哈爾濱還有「鰉魚圈」老地名,就是清末圈養鰉魚、進貢之用。
科普了這麼多知識,
請知道真正哈爾濱鰉魚價格的小夥伴請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哦!
❤ 你的點讚已以小編工資掛勾,請點讚予以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