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貓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儘管人們對貓的態度各不相同,有的愛貓愛得如痴如醉,有的恨貓恨的深惡痛絕,但自古以來,對貓還是讚賞多於指責,尤其是社會名流們大多都與貓結有不解之緣。
有一次,孔子彈琴的聲音與以往有些差別學生閔子聽後覺得很奇怪,就對曾子說:「以前老師彈琴的聲音聽起來清越而溫和,今日卻婉轉幽沉,像是有什心事,這是為什麼呢?」閔子又進門來向孔子請教,孔子說:「你講得對,剛才我看見有貓捉老鼠,很希望它能手到擒來,我心中惦記此事,不知不覺就把它彈入琴中了。」孔子是中國古代的聖人,尚對貓兒捕鼠之事耿耿於懷,念念不忘,這實在是全體貓族的莫大榮耀。無獨有偶,莊子在其著作中也多次談到過狸、貓,比如「子獨不見狸乎?卑身而伏,以侯敖者」、「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裡,捕鼠不如狸伏。」莊子在這裡也強調了貓的過人之處。漢代東良馬,方朔也曾有「飛鴻驊騮,天下之然用捕鼠於深宮之中說法。可見,貓在很早就已經贏得了人們的理,曾不如跛貓」的解和厚愛。
相傳蘇武被匈奴扣為水,以氈為食留後,每日牧羊為業,以派一隻上天憐憫他一片忠誠之心母貓與他為伴,母貓每天找來食物給蘇武吃。後來蘇武大為感激,便與貓結為伴偶,不久竟也有了一個孩子。據說李陵給蘇武的信中提到的「足下允子無恙」就是指蘇武與貓生的孩子。這顯然是人們杜撰的故事,藉此來證明蘇式的忠勇可嘉,潔身自重,並為蘇武與闞奴人結婚生子的這種傳聞做訂正,但無論人們懷著怎樣的動機,而用母貓來給蘇武做辯護,都表明了人們對貓的美化和人格化,相形之下,便可看出貓在眾多畜類中的聲望很高。
明朝是我國古代養貓寵貓達到登峰造極的時代,據《明史》記載,嘉靖年間,皇帝朱厚熜有一隻全身青色、唯雙眉如雪的愛貓,取名「霜眉」,這隻貓非常善解人意,與皇帝形影不離,皇帝走路時,它跑到前面擔任嚮導和警戒,晚上伺候皇帝上床,趕也趕不起,皇帝對它更是愛如手足。後來,「霜眉」不幸死去,皇帝悲痛不已,命令把它用特製金棺盛斂厚葬於萬壽山,然後叫大臣們寫出祭文來為「霜眉」超度,眾人一時不知如何哀悼一隻貓,正左右為難之際,袁瑋題出化獅為龍」的字樣,皇帝看後龍顏大悅,遂將「霜眉」之墓定名為「虯龍冢」,袁瑋也因此而被加官晉爵,委以重任。皇龍愛貓,上行則下效,宮中的妃子、太監、侍女們無不養貓,那時,乾明門有12隻特寵貓,每年就要給支付豬肉1700妡斤、豬肝365副。明朝萬曆年間,皇帝最愛養貓逗貓,宮中更是盛極一時,許多貓甚至被委以官銜,人們對貓都以丫頭、小斷、老爺等名分相稱,封官的貓與文武百官一同領取轟祿和賞賜。一時間宮中養貓奇多,每到貓發情的季節,便令人夜不能寐,貓之間也常為爭奪配偶而混戰不休,結果大分貓因驚嚇而致病,貓的繁育相當困難。後來,有許多內臣把貓去勢後蓄養,貓便漸漸肥大起來,有的比普通的家犬還大。
養貓逗貓在唐宋時期就很普遍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女皇武則天也曾愛貓成癖,她經常命人收集各種名貓極品,豢養於宮中。有一次,她訓練一隻貓與鸚鵡和平相處,覺得很成功了,便把貓與鸚鵡放在同一個籠子裡讓文武百官傳看,正傳看時,貓餓不過,一口便把鸚鵡咬死吃掉了。因鸚鵡與武則天有一個字音相合,所以,武則天自然面上無光,心中不悅。還有一件大事發生在武則天身上,自此後武則天就再也沒有心思養貓了,而且還禁止宮中任何人養貓。這件大事便是關於王皇后和蕭淑妃與武則天的恩怨情仇。原來,武則天得到高宗皇帝的寵愛後,在高宗面前搬弄是非,在眾人面前頤指氣使,王皇后和蕭淑妃稍有怨怒,武則天便懷恨在心,終於蠱惑高宗把王、蕭貶為底人,囚於別院宮中。有一天,高顧念舊情,前去看望王皇后和蕭淑妃,王、蕭二人懇請皇帝放她們重見天日並立此院為回心院。結果,事情被武則天知道了,她立即命人將王皇后和蕭淑妃斷掉手足,浸泡在酒甕之中,蕭淑妃對武則天恨之入骨,臨死前喊道:「願武為鼠我為貓,生生世世扼其喉。」貓另有一別名叫「天子妃」,據說就源出於此。武則天聽到蕭淑妃的話之後,對貓便再也沒有好感了。
古人得益於貓的靈活善捕,才敢高枕坦臥,因此也常常對貓的貢獻和作用讀出許多過譽之辭,甚至把世事的變遷也與貓聯繫起來,貓成了正人君子的化身,鼠則成為勢利小人的代表,貓與鼠的關係便是正與邪的關係。比如,舒元輿在《養狸述》中寫道「故桀朝鼠多而關龍逢斬,紂朝鼠多而王子比幹剖,魯國鼠多而仲尼去,楚國鼠多而屈原沉。由此推之,明小人道長,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猶向之鼠竊,而不用狸止遏,縱其暴橫,則五行七曜,亦必反常於天矣,豈跪患於人間耶!」貓鼠的利害衝突轉引到人的身上,便是仁從志土與跳梁小丑們鬥法,談得的卻寓意深刻、令人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