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家有急事速歸」「無錢速匯」……曾幾何時,電報在民眾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報業務鼎盛時,河南每天發、收、轉的電報有18萬多份,原鄭州電信局的報務員就有400多人。但記者昨天獲悉,河南已不辦理民用電報業務,「發電報」已成為歷史。
□記者 周廣現 文 杜小偉 實習生 鄭辰 圖
曾幾何時,河南日收、轉、發18萬份電報
「現在電報業務停辦了?真不可思議!想當初誰家沒發過電報啊?」鄭州市市民朱先生說,30多年前,他父親在山東工作,母親、奶奶、爺爺都在新鄭老家。爺爺生病、去世,家人想通知父親,就趕緊到鄉郵電所給父親發個加急電報。因為家裡有大事才給父親發電報,父親說,每次單位門衛通知父親去接電報,他都「渾身發抖」。不過,也正是這電報讓父親及時知道了家裡的情況。
記者在鄭州街頭採訪時,不少市民表示家裡有過「發電報」的經歷。
「昨天一天,整個河南省沒有接到一封電報,前天接收了5份。」昨天上午,在中國聯通鄭州分公司電報房,電報房負責人潘明說。
如今,中國聯通鄭州分公司的電報房只有不到20平方米的一間房,除了接收機仍在用外,唯一的一臺發報機已靜靜地休息了近3年時間。這裡現在有7名工作人員,「鼎盛時,鄭州電信局電報房光報務員就有400多名。」潘明說,1988年,電報業務達到鼎盛時期,最多時,每天收、發、轉18萬多份電報。
原鄭州電信局電報業務處副處長李黎陽說,解放後發電報的價格從每個字0.035元漲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0.145元,此價格後來一直沒變,應該說,這個價格還是比較貴的,發一個字就能買一斤麵粉,所以大家發電報時可謂是「惜字如金」,「速回」「已到」「母病速回」成了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彙。
雖然發電報很貴,但由於電報速度很快,一般24小時之內就能送到收報人手裡,而且很莊重,還是有很多人使用。那時候的賀電和唁電使用量也很大。作為企業來說,發個電報,訂貨,收款,非常方便,以後還可以作為證據使用。鄭州市最多時,有4000多個企事業單位申請了自己的電報掛號,不少企業在做廣告宣傳時也把自己的電報掛號寫上。
跑遍鄭州,發不成電報
「我急著往杭州發一份電報,但跑遍了鄭州的聯通營業廳均被告知早已停辦此業務。」前天,鄭州市民彭先生來到報社說,不久前,他應聘杭州一家公司工作,前幾天該公司通知他去上班,但他家裡突然有了急事,無法去上班。由於他的手機只能存少量來電號碼,找不到杭州那家公司的電話號碼了,無法電話聯繫,他就想通過打電報的方式給公司請假,這樣做一是顯示莊重,二是將來也有請假的憑證。但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他跑遍了鄭州聯通營業廳,得到的回答是,發電報業務幾年前就停了,現在河南任何一個營業廳都不受理髮電報業務。「發電報快捷莊重,這個業務取消太可惜了!」
聽完彭先生的遭遇,前天,記者到街頭聯通和電信營業廳實地了解情況。「你們這裡能發電報嗎?」在鄭州市政七街和林科路交叉口的聯通營業廳,記者問這裡的工作人員。「電報?這是什麼業務啊?沒聽說過。」負責諮詢業務的工作人員說。在該營業廳,一位姓秦的負責人說,電報業務幾年前就停辦了。
在鄭州市農業路上的中國電信營業廳,工作人員說,他們也不辦理髮電報業務。
風光不再,發報業務停辦
潘明說,後來,隨著電話、手機的普及,電報業務量逐年逐月下降,2000年時,鄭州電信局電報房的業務量已經下降到500多萬份,不到1988年的十分之一,再以後下降量更大。但發電報的成本並沒下降,哪怕有一份電報也得接收,然後派摩託車送過去,這一塊兒業務嚴重虧損,所以2009年9月20日,省公司下文通知,從當日起各營業廳不再受理民眾的發電報業務,民辦業務完全停辦。只留幾臺無線短波發報機,大的自然災害發生時,作應急用。
潘明說,鄭州電報業務從1911年開辦電報房開始,到2009年停辦民辦業務,走過了近百年歷史,「發電報」對普通百姓來說已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但它給我們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卻會留在幾代人的記憶中,作為電報人,他們會永遠保留這份美好的回憶。
線索提供 彭先生
新聞熱線 0371-9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