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古代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馬匹來傳播,因此還誕生出了「八百裡加急」這個概念,在古代每20裡便有一個驛站,每個驛站都有可換乘的馬匹,如果一天行駛300裡,那麼可以數站甚至十數站才用換一次馬。而如果是一天要行駛八百裡那麼可能每隔一站就要換一次馬了,因為快速的奔跑狀態下馬的體力也會不支。
到了現代就不一樣了,有了手機之後別說八百裡,就是十萬八千裡,一秒鐘便能將信息傳達了。這樣的事情在古代是不可想像的,甚至在近代都是不可想像的,因為電報技術是在清朝末年才修建的。
而電報最早的出現是在18世紀,1753年,一名英國人便提出使用靜電來拍發電報。他設想是使用26條電線分別代表26個英文字母,後來還真的實現了,而正式投入營運則是在1839年,英國是最早的。
1871年,英國和俄國丹麥在從香港經上海至日本長崎修建了一條海底電纜。這是中國首條出現的電報線路,清政府對這一「西洋貨」不明所以,於是表示反對,可是丹麥公司根本不理清政府的反對和禁令,還將線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1871年6月3日,這條線路正式的開始收發電報。
後來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聽說了這東西覺得很新奇,他雖然是科舉出身,又是慈禧眼前的紅人。慈禧堪稱是晚晴守舊派的標杆了,但是李鴻章卻能一面取得慈禧的信任,一面開展了許多現代化的工程和運動。
比如說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李鴻章就是發起人之一。還有許多現代化的工廠,都是李鴻章最早領導開辦的。包括電報技術的引進,李鴻章也是功不可沒。
李鴻章見識了電報的技術後,很快意識到這玩意可要比「八百裡加急」還要快多了。但是對於晚清的一些守舊派而言,他們還是很難以接受的。
於是在1879年,李鴻章在天津、大沽之間架設電報線路,然後找來了6匹上等的快馬,讓這6匹快馬和電報進行比拼。
李鴻章大張旗鼓,很多人都前來觀看這一場比賽,大家零零散散的圍著這條80裡長的道路上,想看最終的結果。
比賽開始,為首的一匹駿馬帶著郵差身上的「秘鴻巧辰」四個字,從大沽口前往天津。以幾乎「900裡加急」的速度奔去,郵差為了完成任務一路都沒有停歇,接連跑死了3匹駿馬,後來被李鴻章派人攔下了,因為在郵差出發沒多久電報就已經到了。
李鴻章果斷決定,支持將電報引入軍事通訊,並在北塘增架設了一條電報線路。不過李鴻章還是沒有逃過被「批判」的命運。猶如當年鐵路通車,《申報》同樣將電報批評為「奇技淫巧」。李鴻章真可謂是晚清第一背鍋大俠,百年前因為「太先進」被罵,百年後又因為幫慈禧籤訂了太多屈辱條約被罵,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