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開展專項行動,全面清理網際網路上「呼死你」等軟體相關銷售推廣信息。記者調查發現,禁令之下,在一些社交和電商平臺上,「呼死你」軟體地下交易仍很活躍,只不過改頭換面更新為「雲呼」「要債神器」等名稱。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在信息發布平臺上直接發布「呼死你」軟體加盟信息,以培養更多賣家。(北京晨報12月27日)
「呼死你」通過惡意呼叫影響受害者正常通信,從而實施打擊報復、敲詐勒索、強買強賣、非法追債等違法犯罪行為,早已令人深惡痛絕。也正因為這樣,打擊違法售賣和使用「呼死你」,社會呼籲已久也很擁護,尤其是11月初,工信部等發布《關於推進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的工作方案》,要求各相關網際網路企業包括信息發布、電商、應用軟體分發和社交平臺,全面清理「呼死你」等軟體相關銷售推廣信息,讓相關信息「發不出、搜不到、用不了」之後,社會對此充滿了期待。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禁令之下通過相關方面的綜合治理,明面上的「呼死你」的確已經在不少網絡上實現了「發不出、搜不到、用不了」,但卻以「雲呼」「要債神器」等名詞變著法的繼續存在,讓以往的治理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歸零,無不令人遺憾。
稍稍研究不難發現,「呼死你」改「雲呼」繼續存在和經營等,很直接的原因很明顯就是平臺治理淺層化、表面化。眾所周知,國家有關方面要求一些電商平臺、網絡平臺配合監督管理其平臺內商戶不得銷售「呼死你」,是要採取切實深入的儘可能措施,禁止一切變相的「呼死你」營銷存在,對實際的各種「呼死你」銷售現象進行查禁。然而在實際中,不少網絡平臺看似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要求,落實也迅速,不允許平臺內做「呼死你」廣告或買賣,但實際上他們僅是通過平臺內廣告「呼死你」等敏感詞禁顯的唯一死板或常用手段,妄圖一了百了以此來實現對「呼死你」的禁止,是一種懶治理。
更深一層研究,這其實更是一種違法處理不到位和利益鏈沒有徹底掐斷的表現。現在「呼死你」已經是網絡禁售和買賣品,如果這一買賣在相關平臺內或通過平臺,還有人員偷偷買賣,不管是售賣者、平臺都有責任。反過來講,如果平臺對違規買賣者監督嚴格,一旦發現違法買賣者,不但封號、自身處罰,還同時交由相關部門嚴肅處理,違規售賣者得不償失,成本高昂,也就沒有必要再繼續如此作為。
同時,從另一方面講,如果有關方面也對相關網絡平臺的主體責任追究到位,對類似「呼死你」改「雲呼」的平臺內繼續違規違法售賣行為,緊追深追,讓相關網絡售賣平臺為此付出足夠的代價,相關平臺也會因此自我提升治理力度,通過嚴管電商入駐資格、平臺內廣告規範等,杜絕「呼死你」改「雲呼」等隱蔽違法行為的繼續存在。
「呼死你」改「雲呼」呼喚治理升級。一方面,對一些繼續違法變相存在售賣「呼死你」商家的網絡平臺,就要改變以往屏蔽敏感詞「呼死你」的簡單治理套路,切實以商家實質的是否買賣「呼死你」為根本,追根溯源,加大根上審核和嚴管。同時也要與時俱進,把「呼死你」作為敏感詞屏蔽未嘗不可,但也要對更多的相關敏感詞進行審核和屏蔽,全面禁止「呼死你」售賣在平臺內的變現繼續存在。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相關職能部門也要升級對「呼死你」打擊的力度和深度。一是加大聯合打擊,對直接的「呼死你」售賣商家和違規使用者嚴查、快查和重處,大大提升違規違法風險和代價;二是加大相關網絡平臺主體責任追究力度,用高昂的成本倒逼他們自覺履職,禁絕平臺內或以平臺為介質,繼續實質上的「呼死你」等售賣行為的繼續存在。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