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明日德陽天氣 多雲轉晴 1-9℃
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刊登了我臺侯為標老師和李濤老師創作的文章
《冬季來德陽看鳥》
讓我們德陽可愛的「小精靈」們
被全球都關注了!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全文吧
▽▽▽
小雪一過,來德陽看鳥的人就多了起來,綿陽、成都,甚至全國各地的愛鳥者都慕名而來。本地市民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茶餘飯後總要到旌湖兩岸遛彎打卡,給紅嘴鷗餵點食,吹著口哨和它們互動,彼此確認過眼神後,才一步一回頭地離開。
兩市民和紅嘴鷗同樂
就這樣,候鳥成為了許多市民心裡時刻惦記著的寶貝。人鳥同城,也讓傳統重工業城市華麗轉身,凸顯出柔情似水的一面。有候鳥的陪伴,相信這個冬天不會太冷。
一群在德陽湖面飛翔的反嘴鷸
隨著這些年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德陽撕下了過去帶著濃濃重金屬氣味的標籤,候鳥也越來越青睞這座山水生態園林城市。候鳥的棲息地旌湖,是一條長約17公裡的人工湖,水深約6米,從北到南被橋閘截成五段,小魚小蝦很多,適宜野生鳥類獲取食物。野生鳥類需要與人保持70到80米的安全距離,旌湖水面寬度在300米到500米左右,剛好為野生鳥類提供了充足的安全活動空間。城區市民沿水而居,棲居於旌湖東西兩岸。
玄珠湖公園
寸土寸金的旌湖岸,建成了平均寬度50米以上的綠色森林長廊,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森林休閒觀光帶。在植入綠色生態元素的同時,還融入歷史、雕塑、時尚、文體健身等元素,蛻變成城市中心的網紅打卡點,也是德陽人帶外地朋友觀景散步的必選之地。
在旌湖上飛翔的翹鼻麻鴨
細嘴鷗
斑嘴鴨
花臉鴨
極危鳥類青頭潛鴨連續5年在德陽旌湖過冬
每到深秋季節,以紅嘴鷗、赤麻鴨、翹鼻麻鴨、骨頂雞為代表的3萬隻候鳥紛至沓來,廣大市民也會歡天喜地像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一樣,扎堆佇立在湖邊對它們行注目禮。全球數量不足千隻的青頭潛鴨連續5年來德陽過冬,優美靈動的白鷺10年之後也再次來訪,對生態環境要求高的中華秋沙鴨、黑鸛等也相繼在旌湖現身……這讓愛鳥的德陽市民心裡驕傲得有底氣。
旌湖上飛翔的紅嘴鷗
「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德陽人愛鳥護鳥,不只是嘴上說得起勁,而是捨得花工夫,功課做得紮實走心。隨著鳥的數量逐年增加,在食物鏈供給上出現吃緊。為了不讓這些「貴客」挨餓受委屈,2015年,德陽財政撥出專項資金解決候鳥的口糧缺口;在旌湖放置14個紮好的竹筏,緩解鳥兒們在湖面「打擠」的現象。
旌湖拍鳥
為了給遷徙的候鳥營造一個長期安穩舒服的家,去年德陽又在旌湖中打造了7座鳥島,在鳥島迎水面設置鉛絲籠等進行加固,在島上種植植被、設置樹樁,為候鳥越冬和長期居住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七座鳥島的建成,豐富了旌湖的生態多樣性,把原來冬季觀鳥的旌湖,打造升格為四季可觀鳥的勝地。
北公園、旌湖景觀鳥島
在很多小區,愛鳥志願者發起「德陽鳥窩計劃」和「安居工程」,在小區和綠地內掛置人工鳥巢和鳥類投食點,組織人員設計出幾十種人工鳥巢和「愛鳥雨棚」,在雨棚頂層增加隔層,作為麻雀、八哥等野鳥的家。不少小區專門種植了漿果樹,既有觀賞價值又能滿足鳥類棲息和覓食。全市千餘名愛鳥志願者為候鳥撐起保護傘,對受傷的鳥兒進行及時救治,杜絕傷鳥害鳥現象發生。
旌湖鳥島上棲息的大白鷺、小白鷺、蒼鷺
漫步在旌湖兩岸,岷江橋、彩虹橋、珠江橋、沱江橋之間,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半圓形伸出湖面的觀鳥平臺,男女老少手裡拿著麵包、餅乾向空中拋撒,鳥兒們便從湖裡一次次躍起,爭相逐食嬉戲;也有人懶得拋撒,將食物就放在手心,外向的紅嘴鷗毫不設防,撲稜著翅膀從人手心裡叼食,喉嚨管一凸一凸的,引得人們笑聲不斷。
旌湖觀鳥
吃飽玩夠之後,鳥兒開始引吭高歌,似乎由某一隻鳥兒突然興起,帶頭領唱,其它鳥兒就會跟著附和,群鳥爭鳴,整個旌湖像集合了一支盛大的樂隊,將人帶入歡樂的海洋。洗耳恭聽時你會發現,其實鳥兒的聲音也是千差萬別的,有悅耳動聽的天籟之音,也有走調的嘰嘰喳喳。隨時還能聽得見它們展翅的脆響,給人一種永遠向前向上的衝動。
德陽市觀鳥愛鳥志願者協會
每年都要對旌湖越冬候鳥進行調查
如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鳥同城的生態人文景觀正在德陽形成。愛鳥護鳥的佳話聲名遠揚,成為這座文明城市的亮麗名片。閒暇時邀三五好友來旌湖邊看看鳥,又或者在藍天白雲下發發呆,成為許多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另一種儀式。
你這個冬天去看過它們嗎?
你喜歡在哪個片區觀鳥呢?
快來留言區和我們互動
說說你的愛鳥感言吧!
作者 | 侯為標 攝影 | 李濤(轉載需聯繫原作者)
原標題:《厲害了!咱們德陽因為這群"鳥"都火到國外去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