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大學本科畢業論文,今天貼出。
第一章 中國文學中佛的印跡
1.1 中國小說中的佛:以《枕中記》為例
中國的小說成熟於唐宋時代的傳奇,在佛教影響下的唐宋傳奇出現了一批以「夢境」為主題的紀夢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沈既濟的《枕中記》。
《枕中記》說一個姓盧的書生在一家旅店遇到了呂道士,向他傾訴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呂道士給他一個枕頭,讓他睡覺。夢中,盧生娶清河崔氏女為妻,並高中進士,由於興修水利,深得百姓擁護,升為節度使,又開疆拓土,官至丞相。卻遭人誣陷,被抓下獄,被貶流放。幾年後,被皇上召回,重新任職,並再次官至丞相,子孫滿堂,經過幾次大起大落的盧丞相想辭官歸田,皇上不許,在宣詔時,盧丞相去世。盧生醒來後,發現夢中一切都化為烏有,這時呂道士告訴他,自己煮的黃粱米飯還沒熟呢。盧生才明白,一切悲歡離合,不過是一場夢而已。
《枕中記》啟示人們,人世間的寵辱窮達皆如過眼煙雲,恍如一夢,正如從這篇文章中引申出的成語「一枕黃粱」「黃粱一夢」一樣,名利終歸是夢一場。告誡人們人生如夢,短暫易逝,要珍惜眼前,珍惜現在,腳踏實地,淡泊名利,知足常樂,這對於貪戀權錢的人有很好的警示作用,也是該篇能流傳千年的原因。
夢境小說在中國古代就有了,比如著名的《莊生夢蝶》,莊子不知道是自己還是蝴蝶了,這是樸素的變化觀,是中國道家的思想,但是還不夠系統,如果僅憑莊周夢蝶這樣一個故事,很難寫出真正的夢境小說。系統的夢境小說和理論產生於印度,跟佛教的思想有關。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提出了關於人生的看法,即無常論。他說「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所以宇宙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定相,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中,一切都不是永垂不朽的。「我」也是不存在的,是「無我」的。
佛教認為,人生如夢,所以夢如人生,很難分清自己到底是是夢是醒,當我們以為自己是清醒的時候,說不清還在做夢中呢,既然是一場夢,那麼就不要分清是夢是醒,只管做好做完這個夢罷,給你一個夢,就好好享受它。當夢結束的時候,便結束一切因緣際會,終結剎那光陰,然後輪迴轉世,重新開始另一段夢,如此循環往復。
佛教還認為記憶與時間也是一場夢,既然我們都是輪迴轉世的,前世今生有多少失去的記憶?我們又有多少次拿別人的記憶來當自己的記憶?前世今生誰是我,今生來世我是誰?既然沒記憶,那就沒我,夢都不是自己的,何來我?這就是佛教的「無我」。可以說,《枕中記》受了佛教思想的極大影響,從中可以看出佛教的盛衰無常感,這說明,佛教思想對於唐傳奇有很大的影響。
這種「夢境小說」在唐傳奇中很多,後來又產生了《南柯太守記》《秦夢記》等文章,《南柯太守記》寫法上與《枕中記》有相同之處,通過夢境頓悟到了人生無常,繁華富貴皆是虛妄。但是《南柯太守記》在寫法和描寫上比《枕中記》更為生動了,顯示出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由此我們可見中國小說中佛的印跡比比皆是,佛教思想對於唐傳奇有很深的影響,那麼其他的文體,比如戲曲中又有哪些佛的印跡呢?
1.2 中國戲曲中的佛:以《牡丹亭》為例
《南柯太守記》等在後代流傳甚廣,留下了「南柯一夢」等成語,明朝戲曲家湯顯祖曾經據此改編為劇作《南柯記》,是著名的「臨川四夢」之一,臨川四夢寫了四個以夢為主題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要數《還魂記》 了,也叫《牡丹亭》。
說到《牡丹亭》,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出中國古典名劇,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故事的素材其實是來自於佛經的,查德元先生說這個戲曲素材取自佛教名著《法苑珠林》。
查先生說,這個故事記載在佛經中,是高僧說理時舉的例子,說的是晉代武都太守公子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個似曾相識的少女,這個少女對他說,她是前任太守之女,當時曾經見過他一面,對他心生愛慕,卻相思不得,陰陽相隔,希望他能來找她,再續前緣。他一連數夜都做了同樣的夢,循著線索去找,果真找到了,於是私定終身,兩情相悅。但是好景不長,前任太守打掃女兒墳墓的時候發現了蹊蹺,就這樣,秘密被拆穿了。這天夜裡,公子在夢中聽見那位少女十分悲切地哭訴說,她才復活,但是棺木被打開,於是只能永別了。
這個故事是宣揚佛教的生死輪迴的,本來是個很平常的故事,《法苑珠林》收錄這個故事,可不是宣揚愛情的,而是將它放在「邪淫部」,告誡人們邪淫是惡,色慾是禍,所以要禁慾,看了這個愛情故事,再聽一段說教,難免大煞風景。但是這個離魂復生的故事卻在普通文人心裡激起層層漣漪,中國文學中很多作品都歌頌還魂復生的愛情,比如唐傳奇《還魂記》以及據此改編的元雜劇《倩女離魂》等等,湯顯祖看到這一故事素材後,剔除了糟粕以及說教成分,利用該素材寫下千古名曲《牡丹亭》,《牡丹亭》中杜麗娘看了柳夢梅的畫像,「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第一眼便註定了生生世世,柳夢梅在千裡之外也與她心有靈犀。後來杜麗娘相思不得,又得到封建官僚父母的阻撓,便飲恨而去,死去以後再離魂,復活,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查先生說:「作者藉以塑造杜麗娘、柳夢梅悲壯動人的典型藝術形象,來揭示展露封建禮教與青年愛情的尖銳矛盾,揭露封建時代婚姻制度的冷酷與虛偽」,賦予了它渴望自由,反封建禮教的積極意義,原本一個普通故事,在湯顯祖的生花妙筆下一下子脫胎換骨了。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的素材大多是來自於佛經。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佛經文學為中國文學提供了眾多素材,不管是人物還是情節,不管是小說還是戲曲都是如此,通過探索中國文學中佛的印跡,我們可以看出佛經文學對於中國文學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下面便重點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來論述佛經文學對於中國文學的影響。
第二章 佛經文學對於《西遊記》的影響
2.1 對於《西遊記》人物的影響:以孫悟空形象為例
說到中國小說中佛的印跡,就不得不說到中國的神魔小說《西遊記》與《封神演義》,《封神演義》虛構了釋教(即佛教),道教和截教三大勢力,而各方勢力中都有能人異者,這些所謂的 「能人」大多照抄自佛教神話人物,只不過都被作者改了名字,被中國化了,比如魔家四兄弟,便是來自於佛教神話中的「四大天王」;號稱「哼哈二將」 的鄭倫與陳奇便是來自於佛教神話中的金剛密跡和散脂大將;韋護便是來自於韋陀天神;幾位道長,比如燃燈道長,慈航道長都是以佛教中的佛和菩薩為原型。
這裡還是就《西遊記》來說說自己的看法,《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魯迅在做《古小說鉤沉》的時候說孫悟空來自於江淮神話,他舉了《太平廣記》中的一個例子,說明孫悟空的原型是「無支祁」,而記載無支祁的《太平廣記》則是輯自唐朝李公佐的《古嶽瀆經》,其作者正是前面寫《南柯太守記》的李公佐。魯迅認為無支祈被大禹鎖在龜山腳下,孫悟空則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兩者有相似之處。
對此,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中不同意這個看法,他說,這個無支祁是個什麼樣子呢?既是淮水之神,理應管理好淮水,為兩岸百姓造福,他卻結交山妖石怪,發洪水衝毀房屋,興風作浪,禍害一方,因無惡不作,被大禹鎖在龜山腳下,鎮壓在淮水中,這麼一個窮兇極惡的妖怪形象怎麼會是孫悟空的原型呢?如果說白猿猴都是孫悟空的前身,那麼《補江總白猿傳》《陳巡檢梅嶺失妻》中的猿猴更像孫悟空,其實,《封神演義》中的「梅山七聖」中的老大是個猿猴,它倒是很像這個猿猴。
那麼孫悟空的原型到底是誰?畢竟推翻結論容易,立論就難了,胡適在《羅摩衍那》中找到了神猴哈努曼,說這就是孫悟空的原型,《羅摩衍那》是古印度著名的史詩,裡面的哈努曼是個神猴,其原型是印度的長尾葉猴,它的長尾高翹宛如旗杆,孫悟空變幻多端,卻常常忘記收起尾巴的情節,使人很容易的聯想到長尾葉猴。他們的相似之處很多:比如神通廣大,七十二變,騰雲駕霧,移山倒海,曾經吃了龍珠粉成為不死之身,武器是一根棒子等等,哈努曼的這些簡直與孫悟空如出一轍!並且,胡適還說《西遊記》中著名的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也是採取《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中大鬧無憂園的情節,陳寅恪與季羨林都同意此說法。
孫悟空的對手二郎神也有明顯的印度痕跡,他的「天眼」即第三隻眼來自於印度教主神溼婆的第三隻眼,這是一個明顯的借鑑舉動了,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梵天與毗溼奴鬥法,變成各種動物,最後發現了一根柱子,是溼婆的林伽,原來他們到了天涯海角也逃不開溼婆,於是兩位大神把溼婆奉為最偉大的神,看到這裡,你似乎看到了很多《西遊記》的情節,比如孫悟空與二郎神爭鬥,變成各種動物;又比如孫悟空翻到了天涯海角,到此一遊,卻發現原來是如來佛的手指,「翻不出手掌心」,這些《西遊記》中的著名情節都來自於印度教溼婆的故事,佛經顯然也引用了很多印度教典籍,那麼這些故事再隨著佛教文化傳入敦煌變文,民間故事,也是可以的,既然二郎神能借鑑印度神話,孫悟空也可以。
所以有的專家說,孫悟空既有無支祈被鎮壓在山下的遭遇,又有哈努曼的神通廣大,顯然這是一個結合體。
2.2 對於《西遊記》情節的影響:幻象、因果與輪迴
對《西遊記》影響最大的就是《大唐西域記》了。《西遊記》中的妖怪是按照地理順序排序的,而那些地理順序也是參照的《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還記載了很多印度傳說,比如惡鬼假扮神仙吃信徒的故事,啟示人們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象,正如《枕中記》一樣,一切都如過眼雲煙,人生如夢幻般虛無,這正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裡《金剛經》體現的正是佛教的「無常觀」,萬物皆非實有,都如同夢幻泡影,看起來光怪陸離,輕輕一碰,煙消雲散,人世無常,誰也無法知道下一秒的事情,所以佛教渲染了悲觀的宿命論。
回到《大唐西域記》中的那個故事,惡鬼懂得法術也可以扮作神仙,還居然有人相信他,膜拜他,真是怪哉!《西遊記》中多次出現這樣的情節,比如金角大王變了一座華美的建築,把唐僧師徒騙來;黃袍怪幻化成了小雷音寺裡的「如來」,其實也是妖怪,而唐僧卻發現不了,見到假佛也照拜不誤。
除了實體的建築幻影以外,《西遊記》中多次說:「紅粉佳人就是白骨骷髏」,即說女人也是假象,裡面很多妖怪都會變幻成美女,比如說蠍子精變成了女兒國國王哄騙唐僧,蜘蛛精則變成了七姐妹。對於這一點,不光《西遊記》受此影響極深,蒲松齡也受其影響,在《聊齋》中的名作《畫皮》便是例子,惡鬼披上畫皮就是美女了,矇騙了那麼多愚昧的人,警醒人們要有一雙慧眼。
《西遊記》中的老鼠成親故事也很著名,白鼠精搶走了唐僧,要和他成親,一天後便迫於李靖的壓力放唐僧西去取經,這一段讓人唏噓不止,有個佛教故事與之相似,叫做《千年等待》,說一位女子化作石橋為了見心上人一面,五百年只等來一次回眸,這時佛告訴她,那人為了看你一眼,他已經等待一千年了。這個故事和《西遊記》中的白鼠精等待唐僧,最後也只換來一日相處異曲同工,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這裡要說的是,老鼠與唐僧的前世金蟬子有過一段情,這裡的唐僧前世中的「前世」便是輪迴說,這是印度神話的最精髓部分,後來也被佛教所繼承,輪迴說起源於古印度哈拉帕文化中的轉世與靈魂不死之說,在中國民間,輪迴說有很大的影響,在民間很多百姓不懂佛教,也不知什麼信仰,但是他們一定知道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一定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今生受的罪是前世造的孽,對於這些,百姓們早已耳熟能詳,他們絲毫不覺得這些話很難懂,這就說明佛教教義早已深深融入中華文化。《枕中記》《南柯太守記》就表現了濃重的盛衰無常的虛幻感以及無法抗拒的宿命色彩。
關於輪迴說,在中國文學中也很常見,《三國演義》的前身《三國志平話》中說由於漢高祖殺韓信,陰司判決漢高祖投胎為漢獻帝,韓信轉生為曹操去報仇;《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林黛玉前世便是靈石與仙草,一切都已是命中注定;《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便是天上星宿下凡轉世,替天行道;《說嶽全傳》中的嶽飛也是大鵬金翅鳥轉世,這些都是輪迴轉世的例子,老百姓也不以為異,對此也津津樂道。一些故事也以輪迴作為主題,比如唐代袁郊的《三生石》等。
《西遊記》中的輪迴轉世比比皆是,《西遊記》中金蟬子本是佛,被罰下界成為唐僧,歷經八十一難,最終成佛,這便是輪迴;豬八戒本是天蓬元帥,被罰下界成為野豬,這也是輪迴;沙和尚本是捲簾大將,被罰下界成為沙怪,這還是輪迴,可以說,《西遊記》也是一本輪迴小說,現在的穿越小說便主要有兩種:時空穿越(基督教神話)和生死輪迴(印度神話),這說明了這些生生世世的學說在今天仍然蔚為大觀。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認為佛教的輪迴思想對於《西遊記》是一種思想指導,這是有待商榷的,因為《西遊記》很明顯是一部披著宗教外衣的世情小說,不像歐洲的宗教神話小說那樣恪守宗教原則,所以輪迴只是為《西遊記》提供了題材,而不是思想。
佛經使得《西遊記》的情節大大豐富了,那麼《西遊記》到底對佛教文化是何態度?是「揚佛抑道」還是「揚道抑佛」?
2.3 對於《西遊記》思想的影響:揚道抑佛或揚佛抑道?
關於《西遊記》是何主旨,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西遊記》貶低道教,認為這些是對明世宗迷信道教的諷刺,嘉靖皇帝迷信道教,還差點被宮女刺殺,但他執迷不悟,不僅對道士惟命是從,還把道士任命為禮部尚書,這種做法讓吳承恩很不滿,所以《西遊記》中的道士沒一個好東西,全是男盜女娼之徒。太上老君,壽星的坐騎都下凡做壞事,連地仙之祖「鎮元子」也是尖酸刻薄的勢利小人,最極端的例子是豬八戒在車遲國,居然把三清塑像搬到了茅房裡面去了,真是太「大逆不道」了!
也有人說《西遊記》是一部儒家的經典,顯示了儒家的進取精神,佛講求的是隨緣,禪講求的是頓悟,那麼玄奘為何還要鍥而不捨地去取經?他應該在長安一個寺廟裡苦思冥想,悟個幾十年才對,他去取真經,去實踐,這是儒家思想。
說的也是,既然孫悟空翻個筋鬥雲就可以直達天庭,直奔靈山,為何要走萬裡路,經過幾十個寒暑?其實,《西遊記》中說明了,要歷經萬難才能求取真經,直接走捷徑是不行的,這就是現代電視劇歌曲中所說的「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修行容易,修心卻難,正所謂到了真靈山,也未到心頭靈山,不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便不能修心,這恰恰是佛法的一個體現,不經歷磨難不能成佛。
不過也有一些學者提出,《西遊記》是弘揚道教的,講的是道教的「金丹大旨」,至於對道士的「污衊」,那是全真教派對正一教派的不滿。道家學者李安綱說,西方屬金,虛屬金,金表示元氣。元氣生時,容易走失在外,去西天取經,是將元氣引回之意,他說《西遊記》中蘊含了很多道教術語,不是道家內行看不懂。
這裡可以再舉一下《封神演義》的例子,《封神演義》中有十餘處引用道教經典《黃庭經》,並且都同悟道修真、靜心定性聯繫在一起。道教的內丹理論有出陽神的說法,《封神演義》中也「陽神出竅」的描寫,難怪有人說,《封神演義》的作者大概精通煉丹。
也有學者不同意此觀點,認為《封神演義》與《西遊記》中的確有很多內丹理論,但不一定非要是道士,精通金丹法者才寫的出,倘若作者找一本道教典籍參考,也是可以的。《西遊記》書中的章回題目多是內丹修煉口訣,書中的配詩大都出自紫陽真人張伯端的《悟真篇》,吳承恩可能是拿了本紫陽真人張伯端的《悟真篇》去參考的。羅貫中不需要穿越回東漢末年就可以寫出《三國演義》,因為他可以參考《三國志》《三國志平話》等等書籍,這就是例子。
關於揚道抑佛還是揚佛抑道,客觀地說,吳承恩既不偏袒道教也不偏袒佛教,純粹是增加趣味而寫了那些打妖怪的事,如果他只寫法師如何吃苦辛勞,那就成了歷史遊記了,至於有的妖怪是誰的坐騎.這些怕他也沒多想,順嘴就編出來了。吳承恩有意平衡佛道,出現一個佛的坐騎,就再來一個仙人的坐騎,太上老君,壽星,觀音,文殊,普賢,彌勒佛,他們的坐騎紛紛下界,連如來的舅舅大鵬也是妖怪,如來竟也成了「妖怪的外甥」!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兩教都有讚揚,也都有貶低,玉帝,如來佛都一派官僚作風,讓人生厭。
關於《西遊記》的主旨,我覺得胡適先生說得很好,他說,三教合一,所以各個教徒都可以從中看見自己學派的教義,《西遊記》雖然取材於宗教,卻並不是弘揚宗教主題。吳承恩要諷刺宣洩,卻遊戲筆墨,玩世不恭,幽默詼諧地寫了這個故事,修行者能從中看出很多修行的道理,一般人也覺得好玩,能當小說看,捨不得放下,這正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胡適說:「《西遊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他並沒有什麼微妙的意思,他至少不過有一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這點玩世主義也是很明白的,他並不隱藏,我們也不必深求」。
原來,《西遊記》的主題之所以爭論極多,根本原因在於它沒有主題,取經只是一個線索,主張的其實是三教合一的思想,既宣揚儒家的忠孝思想以及進取精神,又提倡道教內丹修煉,清心寡欲,也崇尚佛教禪宗思想,宣揚佛法無邊,魯迅當年評價《紅樓夢》的經典語言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裡對於《西遊記》也可以做類似的評論,「道家看見金丹採煉;儒家看見奮發向上;佛家看見因果報應,一般讀者看了覺得好玩」。說到底,《西遊記》不過講了一個趣味盎然,有聲有色的神話故事,說到底,它不過是小說,不要看到太多東西,就像當年被批判的胡適紅學思想一樣,一部小說不要總是衍生延伸到太多東西,小說就是小說,僅此而已 。
第三章 印度佛教文學影響的途徑與原因
3.1 佛教文學對中國的影響原因探析
《西遊記》中有玉兔變作天竺公主一節,其實月宮中的玉兔便是來自於佛經文學,是個典型的舶來品,來歷是帝釋天化作一老夫,讓狐狸,猿猴,兔子為他覓食,結果,猿猴靠體力,狐狸靠智力取得食物,唯獨兔子空手而歸。兔子一氣之下,居然投火自焚,帝釋天被其感動,便把這隻兔子升到了月亮中,成為了月宮玉兔,這是佛經神話融入中國的典型。《搜神記》中很多故事來自於佛經,比如家喻戶曉的嫦娥便是來自於佛經,魏晉南北朝時代,廣大百姓需要一個精神寄託,佛教給了他們安慰。
但是,佛經傳入中國以後,就像器官移植一樣是要引發一些反應的,魏晉南北朝時代,戰亂頻繁,由於佛寺侵佔大量土地,隱藏大量勞動力,於是太武帝,周武帝都曾經滅佛,經歷幾次滅佛後,隋文帝重新確定了佛教的地位,佛教在隋唐又盛極一時,並且吸收了儒教,道教的精華,所謂「三教合流」。
只是,那麼多外來宗教,為何佛教對中國影響巨大?為什麼基督教影響不大?事實上,基督教在唐朝就傳入中國了,叫做「景教」,是基督教中的一個流派,那麼基督教為何不在唐宋融入中國文化?為何《西遊記》中有佛的印跡,沒有基督的印跡?為何孫悟空不拿個十字架做武器?其實,基督教之所以不被中國人理解,主要還是教義方面,它的很多學說,比如「原罪說」「末日審判說」,很多中國人無法理解,沒有「輪迴說」「報應說」來的好理解,這主要是個文化差異的原因。說到文學方面,這些「原罪說」「末日審判說」很難為中國文學提供人物,情節,思想的借鑑,所以它們與中國文學的關聯就不大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佛教與道教在某些方面,比如超脫,節制欲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唐朝才有「三教合流」。在明朝,羅清創立的「羅教」便是把佛教,道教合二為一,由於佛教認為無「我」,道教也認為無我,所以佛道有共同點,故明朝時產生了合二為一的「無為教」。
說到這裡,我想說一說魯迅所說的「吳承恩不懂佛教」,魯迅在看了吳承恩的詩稿後說吳承恩是佛教外行。的確《西遊記》中有很多佛教常識性錯誤,比如把《密多心經》寫作《多心經》,其實「密多」是梵文「到達」之意,不能分開的,這些硬傷顯示了吳承恩是佛教外行,但是魯迅表示,就算他不懂佛經,也可以通過融入筆記志怪小說中的佛教故事來寫。
吳承恩懂不懂佛經,這裡不再討論,但是明朝時代,大家對於宗教已經很世俗化了,《西遊記》中將觀音寫作美女,有柳條觀音,魚籃觀音等形態,讀者並不認為這是對觀音的不敬,在「試禪心」一節中,四大菩薩變作一母三女,要招唐僧師徒做女婿,以考驗唐僧師徒,其中三個女兒便叫做「真真,愛愛,憐憐」,這是明朝常用的歌姬名,吳承恩大膽地將歌姬名用作菩薩化身名,顯示了明朝對於宗教的寬容,也顯示了明代市民文化的興盛,還有一個例證便是源自佛教,表示「女居士」之意的「優婆夷」,在宋明時代變成了妻子的代名詞,演變為「老婆」,一直沿用至今,這不正顯示了宗教的世俗化?《西遊記》中的人情世故其實也很多,所以《西遊記》實在是一個披了宗教外衣的世情小說。
3.2 佛教文學影響的途徑以及中華文化的根本特性
其實,佛教文化本來也是吸收了很多印度教文化而完善的,印度神話中有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其神話具有時代性,很多吠陀神話並未消亡,而是進入了婆羅門神話,婆羅門神話演變成印度教神話,有些又進入了佛教神話,層層累積,使得各個時代神話彼此關聯。印度教神話的諸神被佛教吸收,在佛教神話中全都「被皈依」了佛門,不過名字就都改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天龍八部。
比如「天龍八部」中的二十諸天,即二十位天神,其中有因陀羅(叫帝釋天),有梵天(叫大梵天),有溼婆(叫摩醯迦羅,即大自在天,大黑天),有毗溼奴(叫那羅延天,即毗紐天,遍入天),有梵天之妻妙音天女(叫大辯才天),有毗溼奴之妻吉祥天女(叫大功德天),有溼婆之子室健陀(叫韋陀天),有閻摩(即閻羅王)等。可以說,很多印度教的主神在佛教神話中仍然是天神,但是已經變成了佛的護法,難怪印度教徒不待見佛教了。
印度神話最早的階段是吠陀神話,吠陀神話中國的主神叫做因陀羅(Indra),他是主神,同樣也是雷神和戰神,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是雅利安人信奉的神,因為北歐神話中,同樣是雷神和戰勝的奧丁也是主神,但是因陀羅很快就沒有了地位,隨著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的開展,所崇拜的神逐漸發生了變化,吠陀神話中火神阿耆尼(Agni)演變成創造神梵天(Brahma),而兇猛異常的樓陀羅(Rudra)演變成破壞神溼婆(Shiva),再加上原先的守護神毗溼奴 (Visnu)成為了婆羅門教的三大主神,而原先吠陀神話中的神明大多被保留下來,但是幾乎都降級了,比如說「主神」因陀羅,只保留雷神的稱號,戰神之名被溼婆之子鳩摩羅繼承。
那麼到了反婆羅門教的佛教時期,情況會如何呢?佛教本來沒有神明,後來到了大乘佛教時期,不管是吠陀神話還是婆羅門神話中的神明,一股咯全部繼承,但是,還是要全部降級,於是就形成了佛,菩薩,羅漢,伽藍,護法神的神仙體系,比如說吠陀神話與婆羅門教神話中的因陀羅,梵天,溼婆在佛教神話中分別叫做「帝釋天」、「大梵天」和「大自在天」,他們的地位最低,只是保衛佛的護法,這些護法神多是以前印度神話中的神明,佛教經典《法華經》裡面就說,在靈山會上,佛講法,結果天上落下花雨,聽講的天龍八部們都被感動了,全部皈依佛門,這當然只是佛教的一種鬥爭手段罷了,把對方的經理全部變成了保安。
但是,很多作品都把印度教神話與佛教神話混淆了,比如說著名的奇幻巨作《聖傳》,事實上用了印度神話中的因陀羅與阿修羅戰鬥的故事,取材於吠陀神話的天界設定,但是諸神的名字卻都是他們在佛教神話時代的名字(比如帝釋天等),印度教神話的情節,佛教神話中的名字,被雜糅起來了。《聖傳》傳到中國以後影響了很多文學作品,尤其是通俗暢銷小說,比如郭敬明的《幻城》,滄月的《鏡》等,可以說中國東方奇幻文學大多源自印度神話。由此可見,佛教神話不僅影響了中國古代通俗小說,而且對於現代的通俗小說也有較大影響。
佛教文化之所以廣博,還在於不斷吸納其他文化,比如佛教神話中的天女本來長著翅膀,傳至中國後,與中國御風而行的飛仙結合,這才有了天女散花,花雨漫天的飛天,這便是佛道文化融合的典型。
這再回到《西遊記》上面,前面說到的孫悟空,他既有無支祈的勇猛,變化多端,又有哈努曼的虔誠,忠心,翻筋鬥雲,所以,中國文化兼容並包,既有直接來自於佛經的,也有佛經化於中國文化而間接影響的。孫悟空既有哈努曼又有無支祈的因素,是一個結合體。
但是也必須要說明的是,為什麼中華文化獨樹一幟,而沒有成為印度文化的子文化?這是因為我們在兼容並蓄其他文化的同時,還保留了自己文化的特色,中國神話比較鬆散,中國的儒家歷來也不重視神話,不過即便如此,中國的神話作為「旁門左道」還是對文學有極其巨大影響,比如魏晉的志怪,《博物志》《搜神記》很多便是取材於《山海經》《淮南子》,唐宋的傳奇,也大多化用了神話情節,比如《遊仙窟》《古鏡記》等。《山海經》中的「九尾狐」(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演化為狐妖,更是一直存在於文學作品中,從《任氏傳》中的狐女到《聊齋志異》中的美女狐,而無支祁也和哈努曼結合成了著名的文學形象—孫悟空。
從《山海經》到《淮南子》《楚辭》,再到魏晉志怪,唐宋傳奇,明清小說,可以說中華文化一直堅守著自己的根,同時,我們也吸收了很多外來的文化壯大自己,所以我們的文化才能延續數千年而不斷絕,魯迅說,拿來主義,拿來,為我所用,也不要忘本,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