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第二學期開學結束那天,班主任餘老師在給婷婷發完獎品後,這樣對她說。
婷婷現在四年級,從三年級開始,每次考試時,數學和英語的成績都是90分以上,但語文卻總是在60分以上。
她說婷婷是個「偏執狂」,這種說法就像預言者的預言,在整個四年級都被證實。
很明顯,餘老師這句話給這個孩子貼上了「偏科」的標籤。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標記效應」,又稱「暗示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Beckol認為:「一旦人們被標記為某個人,他們就會被標記為該人。」
知名心理學家RobertClaut教授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找到了一個小組,請他們做慈善捐助。一些未捐款的人被告知:「你不是慈善家」,即被標記為「不慈善」,而另一些未捐款的人則未被標記為「慈善」。
接著,克勞特教授又組織那些沒有捐獻的人捐獻了,這次每個人都捐獻了,但是有趣的是:那些被貼上「不慈善」的人,他們捐獻的錢遠少於那些沒有被標記的人。
有人會認為自己是個「不慈善者」,認為自己是個「不慈善者」,認為自己能少捐一點。正是這個標籤,使人們陷入了一個負循環,久而久之,就會變成這個標籤所說的樣子。
心理上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質的導向作用,無論「好」還是「壞」,都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有很強的影響力。「貼標籤」所帶來的結果,往往就是使它朝著「標籤」所比喻的方向發展。
標記效應對兒童成長過程的影響尤其顯著。
由於幼童傾向於相信父母和老師,把他們的話當作事實,因此這種負面標籤的破壞力就更大。
人生中,有太多的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籤。經常聽到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他太膽小了」,「她有點內向」,縱使孩子剛開始抵制那些貼在自己身上的負面標籤,不願承認自己膽小、內向,但隨著父母或老師的反覆評價,孩子會陷入「自我證明預言」的心理模式,慢慢地,真正變得「膽小」、「內向」了。
事實上,貼標籤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家長不知道他們已經貼了標籤,而且在傷害孩子。
孩提時代,父母的標籤,常常伴隨孩子一生。
還記得小時候,我是比較淘氣的女孩,喜歡跟男孩玩,喜歡爬樹,後來鄰居都說我是個「假小子」,其實我並不承認,可是,他們總這麼說。之後,我不得不收斂自己的性格,但生活卻少了許多樂趣。
有些人會說,給孩子貼個負面的標籤,對孩子不好;那麼,如果我給孩子貼個正面的標籤,孩子會不會越來越好?
例如,我們經常聽到家長誇獎孩子「你很棒」、「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更聰明、更聰明嗎?
當孩子一開始聽到這樣的讚揚時,他的確會感到很受鼓舞,做任何事情都好像充滿了熱情,但長時間以後,孩子可能會變得畏縮,不敢接受挑戰。
例如,父母常常誇耀孩子很聰明,孩子為了保持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不敢去做稍難做的事情,害怕失敗,害怕做得不好會讓父母失望,害怕他們傷心…
我的一個堂姐成績一直都很好,大家都說她一定能考上清華北大,可是,堂姐高考前一個月,突然崩潰了。藏在家裡不敢出去,把所有的書都撕掉了…後來,當然,也沒參加高考。幾年以後,當鄰居們談論起她時,仍然覺得非常遺憾。
因此,我們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而要時時刻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