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期,有一個僧人名叫萬回,俗姓張。兄弟在安西戍邊,父母十分思念。有一天,萬回對父母說:「想想兄長需要什麼,衣服,鞋帽,乾糧之類的都準備好,我去看看他。」父母準備好後,萬回早晨拿了東西前去,晚上就返了回來,告訴父母說兄長平安無事,不受凍挨餓,並有兄長那裡的物件為憑證。說到這裡,我們先來看看「萬回」這個名字的由來,萬回家住弘農,離安西有上萬裡遠,人們因他萬裡一日還,所以就叫他「萬回」,而民間更是親切的叫他「萬回哥哥」。唐宋時期,宮廷,民間都虔誠奉祀萬回,稱他為和合之神。

按人類的思維習慣來判斷,和合神應當是兩位,以萬回一人做和合二神有些不妥,所以後來就出現了由兩人組成的和合之神。清代雍正年間,就封了唐朝天台山僧人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寒山、拾得都是貧僧,前者「文殊」,後者「普賢」,就是說兩人都有了不起的智慧和德性。同時,二僧不管境遇是順是逆,都能自得其樂;不管所見是貴是賤,都能平和淡定。而且二人的關係親如兄弟,寒山年紀稍長,與拾得同時愛上一個女子而互相不知道,兩人臨近結婚時才知道其中緣由,於是就出了家為僧。拾得因此也丟下那女子去尋找寒山,在得知了寒山的住處後,就折了一枝盛開的荷花前往見禮。寒山見拾得前來,連忙捧著飯盒外出迎接。二人高興至極,於是一同出家為僧。

舊時,民間以和合為掌管婚姻的喜神,並有「歡天喜地」的別稱。人們圖繪,模塑他們的形象,用來祝福。不過圖中的和合二仙並不是以僧人裝扮的模樣,而是兩個蓬頭,笑面,赤腳的小孩模樣,一個手持盛開的荷花,一個捧著有蓋的圓盒(或一如意,一寶珠,取和「荷」諧合「盒」好之意)。和合之像多在婚禮時陳列或者懸掛,也有常年懸掛在中堂,取諧好吉利之意。而這「和合」二字,也真正的道出了婚姻,也就是夫妻相處的真正含義――和諧合好。夫妻之間,並不是只有「我愛你」的心動,不只是感動於「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誓言,真正天長地久的「和合」才是婚姻的永恆主題。因而,就算沒有甜言蜜語的婚姻,只要能擁有著和諧,也能平淡中透露出美好。

而夫妻之間的相處,最怕的就是「定義」。至少我們應該知道,沒有什麼熱烈與激情是永恆的,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會歸於平淡,夫妻之間和合幸福,在延太多,內涵也太豐富。卿卿我我的纏綿,平平淡淡的溫暖,相濡以沫的救助,互相理解的包容,都只是愛情婚姻的又一種表達。比如其中的包容,掰開了揉碎了也有的是說道。人與人之間總存在差異,差異的積累便會形成「婚姻的裂痕」。這時,互相的包容,便是必不可少的。但這種「包容」也是一種和合,像彌合,像寬宥,像理解,像放棄「根治」方案,帶傷過日子,結果比「將治療堅持到底」的病友反而活的長久。這有似於王朔在《愛你沒商量》中說的那樣:「婚姻的破裂,作用如同橋的膨脹縫,對橋起保護作用。」將錯就錯的結果,家庭也可能反倒不知不覺間趨於和諧了。

最後有一段抒情文字,我願意把它叫做「和合之歌」――從他們牽手以身相許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把對方放在了心裡;從他們結婚典禮上行了夫妻對拜之禮,首首相觸,成為結髮夫妻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把對方放在了腦海裡;從他們操心柴米油鹽地過平常日子起,他們就把對方刻在了心窩裡。我想和合二仙想要表達的思想,也許就是夫妻之間相處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