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育苗機。
    
    吊杯式移栽機。
    
    電動自走式移栽機。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市菜田面積達到了59萬畝,設施面積佔菜田面積的57%,約有32萬畝。不僅設施蔬菜,在露地菜中也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需要育苗。而每年的春播生產,育苗、移栽是各家農戶的頭等大事。
    人工育苗、移栽既費心又費力
    目前,京郊蔬菜育苗方式仍以農戶分散零星育苗為主,以塑料大棚種植果類菜番茄為例,一年種兩茬,要進行春季和夏季育苗。春季育苗在2-3月份,夏季育苗在7月初開始,各家各戶在房前屋後平地、做畦、蓋棚育苗。春季育苗時,因天冷氣溫低,要先把地溫升上來,然後再進行下種、保溫、澆水等環節的管理。由於採用穴盤育苗的方式,在播種覆土後需要把大量穴盤整齊地擺放在苗床上,以便後續的澆水等生產管理。一般一個苗床可以放置約370個穴盤,8個人同時分工育苗,一小時也只能育完12盤苗。同時幼苗對生長環境十分「敏感」,溫度過低、過高,水分過量、不足都會導致育苗工作前功盡棄,需要農戶精心管理。因此,整個育苗過程是既費心又費力。
    春季育苗將近兩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夏季由於氣溫較高,約有15天可以完成育苗。等秧苗長到15釐米左右高的時候,便要進行移栽了,也就是把穴盤苗種植在設施或露地的土壤中。在定植前,按照農藝要求需要先對地塊進行旋耕,有的品種還需要進行起壟作業。傳統的人工移栽,其中定穴位,就是根據種植品種的農藝要求,確定種植的株距。農戶的一般做法是提前把一根木棍截成株距長度,然後用木棍在膜上插孔確定栽植的具體位置,然後再挖穴栽苗,一般一個長60米、寬10米的塑料大棚可以栽植12行果類菜,整個移栽過程都需要人蹲著完成,並且還要不斷起身取苗,加之移栽時棚內的溫度能達到25℃左右,往往移栽不到半行,農民就大汗淋漓,腿腳發麻了。3個人進行鋪管、鋪膜及移栽作業,1畝地大約需要作業9個小時。
    雖然人工育苗、移栽過程精細、栽苗過程靈活、可控性強、農藝安排合理,但是也存在耗費人力、物力多、工作效率低等缺點。如今,隨著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這種傳統的育苗、移栽勞作讓他們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機械化育苗節省人工
    育苗、移栽技術作為一種栽培技術,具有直播難以比擬的優越性。移栽可以將作物的生育期提前15天左右,可有效地避開作物受早春低溫、倒春寒、霜凍、冰雹等災害性氣候的影響,提高幼苗的成活率,保證單位作物株數達到農藝要求,並能延長作物生育期,有效地提高單產和作物的品質,具有顯著的節本、增產、增收效果。與傳統的蔬菜育苗、移栽生產相比較, 機械化育苗的優勢主要體現為節水、省力、效率高、幼苗生長速度快、整齊度高、便於規範化管理、適宜遠距離運輸和機械化移栽、有利於實現規範化科學管理, 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機械化移栽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降低勞動成本,並且保證栽植質量。
    機械化育苗主要設備是精量播種生產線。為提高育苗機械化水平,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鑑定推廣站引進了一種氣吸式育苗精量播種流水線設備,在豐臺區莊戶種子種植基地等多個區縣對茄子、辣椒等果類菜以及圓白菜等進行了試驗示範。該設備是集自動化裝填營養土、壓穴、精量播種的機組,通過自動或者手動方式操作,實現自動添加基質、播種、二次覆土、澆水一體化操作,可以將包衣的種子和不包衣的番茄、茄子、辣椒等蔬菜裸籽精確地播在育苗盤內。採用該設備四個人分工作業,一小時可完成育苗近114盤。
    三種移栽機移栽效率高
    為豐富本市移栽機種類,提高蔬菜移栽機械化水平,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鑑定推廣站引進和研製了多種移栽機。從駕駛方式看,有手扶式與乘坐式;從移栽結構看,有雙曲柄連杆機構、偏心輪機構、連杆機構;從動力配置方面看,有自走式與牽引式;從使用場地來看,有露地、大棚和溫室。下面主要介紹三種移栽機:吊杯式移栽機、電動自走式移栽機與手扶自走式移栽機。
    ■吊杯式移栽機
    配套大棚王拖拉機,可一次完成鋪滴灌管、覆膜、移栽、覆土及澆水等作業。多功能聯合作業大大提高了整體作業效率;獨特的鋪膜仿形技術,可以適應複雜的地形條件,保證栽植深度;先進的膜上提土覆蓋技術,能滿足北方地區作物移栽時的膜上覆土要求,特別是能滿足當前實際的農藝需求,一機多用減少進地次數和作業環節,大大縮減了人員投入。
    ■電動自走式移栽機
    該設備採用機電一體化設計,電動傳動驅動,備用汽油機發電作業;電子智能化控制;行距、株距可調;吊杯式栽植器運動軌跡與機具前進速度可調,保證移栽作業質量;可移栽裸苗和缽苗;採用單乘坐式駕駛和大範圍投苗作業,操作簡單,節省人工;適用露地秧苗移栽和膜上秧苗移栽;和引進的國外移栽機相比,製造成本低,移栽效果好,適用性好。
    ■手扶自走式移栽機
    該機配套10.5馬力汽油發動機,採用整套控制裝置帶動投苗器隨栽苗器挖穴、栽苗,確保了秧苗移栽的質量和成活率,彌補了人工栽植過程中深淺不一、株距不均、生產效率低的缺點。
    三種移栽機移栽效率在0.8-1小時/畝,均能滿足農藝種植要求。
    機械化育苗、移栽節水減負
    在不考慮設備成本折舊的情況下,機械育苗是人工育苗效率的9.5倍,每盤育苗傳統人工成本是機械成本的2.77倍,人工育苗的出苗率低於機械育苗的出苗率1.8%,育苗質量相差不大。
    雖然單機使用效果不是那麼明顯,並且一家一戶也很難承擔設備費用,但通過進行工廠化集約育苗,農民既能減負還能增收。
    工廠化集約育苗就是有專門的工廠通過在車間人工控制條件下進行苗種生產。比如有了專人負責番茄育苗,農民就省了1個多月的育苗時間。工廠化育苗技術能節省種子30%-50%,節省人工60%-70%,而且還能省水。以72穴苗盤為例,整個育苗期共澆水12次,一次用水1.2公斤左右,單株秧苗耗水量滿打滿算0.2公斤;而傳統育苗粗略統計,同樣育1株苗耗水量至少1.2公斤,比集約化育苗多耗水1公斤。
    機械化移栽效率比人工作業可提高9倍,作業成本降低近250元/畝,移栽優良苗可達90%以上。
    因此,工廠化集約育苗及機械化移栽在幫助農民生產減負增效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